01
作為一枚“每逢美食胖三斤”的吃貨,當收到《決戰食神》首映禮的邀請時,我的內心其實是……一點也不拒絕的。何止不拒絕,那簡直是歡呼雀躍,喜極而涕。
于是下班后我就匆忙奔赴現場,連晚飯也沒來得及吃,所以在觀影的時候猝不及防地流了一地口水。我清楚地聽到坐在我旁邊的小哥哥悄聲問他的小伙伴:“萬達怎么還漏水呢?”
所以,大家在觀影前,一定要吃飽!一定要吃飽!一定要吃飽!
重要的提醒說三遍!
雖然并沒有卵用。
因為《決戰食神》是首部利用3D特效的華語美食電影,你會看到鮮美的湯汁從盤中流出,鮮嫩的牛肉從鐵板上滋滋作響,晶瑩的紅燒肉簡直要蹦到你臉上,整個空氣都會彌漫著小吃街獨有的香氣。
所以說,《決戰食神》是一部有味道的電影。
除了美食的味道,更重要的是還有生活的味道,人情的味道。
片中,葛優飾演的“味王”洪七,一刀劈開從天而落的銀杏果,一邊挑出果仁中間的芯,一邊慢悠悠地說:“心里的東西不取出來,就會苦。”
一語雙關,點破了劇中眾人的疑惑。
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或多或少有著一些遺憾,而在這些遺憾當中,一定有著解不開的心結。其實,所謂心結,不過只是自己自系上的蝴蝶結,這是來自成長的禮物,解開它,心就釋然了,否則,只會徒增苦悶。
而伴隨著《決戰食神》一道道精美菜品登場的,就是一群有夢想的年輕人解開心結,大步向前的過程。
02
高天賜:無論走多遠,最終也只是為了回家,回到餐桌前
謝霆鋒飾演的高天賜是春風里小巷一家名為“七記”餐館的廚師,由于廚藝高超又不茍言笑,所以被人們稱之為“黑面小廚神”。
他師從洪七,技藝高超,苦心研究美食多年,只為能夠參加挑戰“食神”的比賽,打敗“食神”。
而有一個不為大眾知曉的秘密是——“食神”就是高天賜的親生父親。
天賜小時候跟父親學習廚藝,可是做出來的東西父親始終不滿意,自己的努力換回來的只是無盡的嘲諷與斥責。終于,有一次天賜在做蔥油面的時候不小心切破了手指,父親忍無可忍,將他趕出廚房,說:“你不要再做做菜了,你一輩子都當不了廚子,你沒有那個天賦!”
從此,父親為了自己事業的成功離開了家,只留下幼小的天賜一人。
從那時起,天賜心中便有了一個結:打敗父親,向他證明自己是可以成功的。
他在洪七的門口跪了一夜,求洪七教他做菜,十幾年如一日,認真鉆研,技藝突飛猛進,成為了春風里小巷人們的驕傲??墒撬廊徊婚_心,依然“黑面”,因為,就算全世界的人都認可了他的廚藝,只要“那個人”不點頭,他就是失敗的。
有一天,一座名為“摘星樓”的高級餐廳拔地而起,打破了春風里的寧靜。這是一家與這個市井小巷格格不入的星級西餐廳,高昂的菜價,??康能囕v,主管人傲慢的態度都引來了春風里人們的不滿。
一觸即發的矛盾最后被推到兩個年輕廚師身上,一個是代表春風里的“黑面小廚神”高天賜,另一個就是代表“摘星樓”的“米其林三星廚師”安保羅。
鄭容和飾演的安保羅是一位來自韓國受過專業訓練的米其林三星大廚,他廚藝高超,擅長西冷餐點,做出來的美食不僅精致美妙,還充滿新意。同樣,他對看不起中餐,認為中餐固步自封,幾千年來毫無變化,不如西餐具有生命力。
所以,高天賜和安保羅的較量,不僅是兩個具有雄心壯志的天才廚師的較量,更是民間小吃與高端美食,中餐與西餐的較量。
在比賽中,兩人都自信地拿出了代表自己理念的作品,評分結果也是不相上下,最終,高天賜因擺盤和著裝略遜于安保羅而屈居第二,失去了參加“挑戰食神”的機會。
正當他不甘認輸又灰心喪氣的時候,遇到了一個人喝悶酒的安保羅,了解到原來安保羅也和自己一樣有著不可言說的心結,更有著和自己一樣的追尋美食的夢想,于是兩個人惺惺相惜,化敵為友。
這也是中餐和西餐,民間美食與高端美食的和解——大家雖各有千秋,但是都為了追尋一個目標,那就是做出讓人吃了覺得幸福的美食。
后來,在安保羅的幫助下,高天賜獲得了挑戰“食神”,也就是自己父親的機會。
緊張的賽場上,“食神”依舊不可一世地睥睨著自己的兒子,雖然他從來不對外承認自己有個“如此沒有天賦”的兒子。他不相信一個連蔥都切不好的傻小子能戰勝天資聰穎,身經百戰的自己。
比賽一開始,他就開始專心雕琢一道精美的甜點,引來觀眾和評委的聲聲贊嘆,而另一旁的高天賜卻閉著眼睛,一動不動。
難道他害怕了?退縮了?他最終要輸給自己的心結?
不,其實他是想起了自己的小時候,想起了春風里那群從小一起玩到大,一心一意維護“七記”的小伙伴們。
上一次,和“那個人”這樣一起做飯是什么時候呢?
大概是那個狹窄但是溫馨的小廚房吧?他嫌棄自己連蔥都切不好,他為他辛苦煮面,“那個人”卻連一口都不嘗,還嘲諷:“自己煮的面,自己吃光!”
沒想到一別十幾年,如今父子再次相聚卻是在擂臺上。
因為“那個人”,自己才拼命學做菜,因為“那個人”,自己這十幾年來才一直活得不開心,今天來到這里,就是要讓“那個人”知道:要成功,不一定要那么無情,做菜,不僅要用手用眼,更要用心,只要用心,一樣能做出令人幸福的食物。
“食神”一碗冷水潑到他臉上,將他拉回現實,他不慌不忙,和面,揉面,泰然自若,就像在每天在“七記”的日常,仿佛他不是來參加“挑戰食神”的比賽,而僅僅是為一位食客做飯一樣。
對,他就是為一位食客做飯,一位曾經將他鄙視都塵埃里的食客。
比賽結束,“食神”鬼斧神工般的甜點引來觀眾和評委的嘆服,而天賜僅僅做了一碗熱乎乎的蔥油面。
曾經,“那個人”因為他做不好一碗面而奚落他,甚至離開家,而如今他還是想用心為他做一碗面,他想用這碗面,喚醒一個沉睡已久的父親,而不是高高在上的“食神”。
“食神”看到面,先是訝異了一下,隨后釋然,他捧起面,大口大口地吃起來,好像回到了那個普通的下午,一個小男孩努力地煮了一碗面,而他卻訓斥地讓他自己吃完。
現在小男孩早已長大,面也煮得精進不少,可是味道依然是那個味道,那個溫暖的味道,叫做親情。
“食神”不顧形象地坐在料理臺上的大口吃著兒子煮給自己的面,而高天賜早已離場,臉上帶著幸福的笑。他們父子多年的心結,終于解開了。
比賽的結果我們不得而知,可是那已經不重要了。不過,如果非得要一個結果的話,一碗能讓人吃到感動的面,又會輸到哪里去呢?這場父子之間的冷戰,高天賜最終以溫情取勝。
小時候,我們總有不會做的題;長大后,才發現曾經不會的題,現在就這么自然地會了。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我們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煩心事,一時半會兒解不開的心結,那就將它丟到角落,時間一久,它們都會被歲月悄悄稀釋,然后慢慢淡出我們的記憶……
其實,無論我們走多遠,最終也只是為了回家,回到餐桌前。
03
安保羅:做美食就像做人,必須真材實料,精心烹飪才會成為美味佳肴。
和高天賜比起來,安保羅更像是一位廚藝界的精英,他認為一切美食都應該在精準的把控之中,還要創新,要精致,如此才是絕佳的上品。
就在他以為自己的人生也能和做菜一樣被精準把握的時候,意外發生了。
正當他取得了參加“挑戰食神”的資格,專心備戰的時候,經理卻突然宣布讓他把這個機會讓給他的女朋友美優。
他很吃驚,據理力爭,認為美優還沒有獨挑大梁的能力時,他的女朋友,他最信任的人卻揭露了他失去味覺的秘密,同時默認了自己已經選擇跟經理在一起的事實。
事業與愛情遭到雙重背叛的他一個人對著“食神”的海報喝悶酒,不料卻碰到了因比賽落敗而失意的高天賜。
他向高天賜說出了自己失去味覺的秘密,對于一個廚師來說,這是他最大的心結。
心里的東西不取出來,就會苦。
他選擇了取出來,勇敢面對自己的弱點,并主動邀請與高天賜合作完成比賽。
做美食就像做人,必須真材實料,精心烹飪才會成為美味佳肴。
安保羅領悟到了這一點,所以他正視了自己的缺點,承認了自己的致命傷,勇敢地解開了自己的心結,拋開了那些程式化的食譜,嘗試著用心去做美食。
高天賜曾經說保羅做的菜品雖然好看,但是冷冷的,不好吃,而自己做的菜,雖然沒有那么多噱頭,可人們吃了會感覺到溫暖。
在春風里,安保羅領悟到了高天賜所說的話,更是看到了中華美食的博大精深。
“食”這個字在甲骨文中很像是一個屋檐下生起一堆火的這幅畫的寫意。中華美食從遠古一路走來,吃到眾人嘴里的是越來越精致多樣的美食,留在人們心里的卻是一股濃濃的人情味。中華的美食是一種讓人無法一眼勘透的精妙藝術。
安保羅解開了心結,也改變了對美食的看法,雖然他沒有參加最終“挑戰食神”的比賽,可是在與自我的挑戰中,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勝利呢?
03
有情人吃成家屬
看到《決戰食神》中,廚師為了做出美食而絞盡腦汁的樣子,食客因為吃到美食而幸福無比的樣子,我突然想到,我們天天進食,又何曾試過每一餐每一口都專心地吃呢?我們有多久沒試過好好地、一心一意地對待眼前的食物了?
早餐在上班的路上隨便糊弄一下,吃午飯的時候眼睛又離不開手機,吃晚餐的時候又常常因為電視節目的精彩而忘記進食。聚餐的時候,明明叫了一桌子菜,走的時候都剩下許多未盡的菜肴,偏偏回到家后還會覺得餓。
那都是因為吃飯的時候,我們往往專注于交流而忘了食物本身。
其實,食物才是一頓飯的主角。人與人吃飯的時候,同樣是一種交流,一種溫情的,發自內心的交流。人與人的感情,就是一頓飯一頓飯吃出來的。
有多少有情人,最后吃成了家屬。
無論是一個人吃飯的時候玩手機看電視,還是一群人找個吃飯的時候開會談生意,都是我們不想浪費時間的表現。真是諷刺,這是個美食發達的年代,幾乎人人都是美食家,偏偏我們還會覺得吃飯是件浪費時間的事情。
大概人們心中有個標準,覺得日常三餐僅是必要的營生手續,可以隨便打發,任意填上其他活動;而美食,則是一種很特別、很不日常的東西,必須嚴陣以待。
可是回頭細想,我們平常囫圇吞棗地吃東西,甚至吃這一頓的同時就念著另一頓,難道這就是享受了人生、懂得飲食的樂趣了嗎?
日本還有一位以烹調料理聞名的禪僧藤井宗哲,他曾經在一趟列車上遇見一位青年,這個年輕的上班族把公文包放在膝上當小桌,一邊喝啤酒一邊看雜志,順便拿出便當來吃。
宗哲和尚注意到,這位青年“是以看雜志為主,順便吃便當”。他的行為“不過是把‘進食’當作機能性動作,也就是將食物放入口中,機械地咀嚼后,經過喉嚨,最后儲存在胃袋”。
宗哲和尚好整以暇地看著這位上班族,發現“他的目光始終盯著雜志,根本感覺不到便當的存在。這類人的飲食生活,可稱之為‘機器人進食’。
或許我們已經做了太久的“進食機器人”,而忘記了食物真正的味道,可是食物,又何嘗不是鏈接人與人心之間的紐帶呢?
美食,是人最深的鄉愁。一個人長大后,總有些滋味,只能停留在回憶里。無論去過多少地方,吃過多少山珍海味,你最懷念的,還是媽媽做的家常菜。因為,時光將味道烙在了我們的味蕾上,隨生而生,永不磨滅。
希望看完《決戰食神》之后,你能主動邀請你愛的人,一起吃上一頓熱氣騰騰的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