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迅先生在《上海的兒童》中對中國的教育做了闡述:中國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兩種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點也不管,罵人固可,打人亦無不可,在門內或門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網的蜘蛛一般,立刻毫無能力。其二,是終日給以冷遇或呵斥,甚于打撲,使他畏葸退縮,彷佛一個奴才,一個傀儡,然而父母卻美其名曰『聽話』,自以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們外面來,則如暫出樊籠的小禽,他決不會飛鳴,也不會跳躍。
? ? ? ? 半夜曾娣打來電話,電話那頭傳來疲憊又無奈的聲音:“我爸媽怎么這樣啊,我再也不想回家了!”
? ? ? ? 問及原因,竟然是父母在老家找了個本本分分的男孩子,要她回家結婚了。
? ? ? ? 曾娣是和我一起長大的小姐妹,從小她就是我們村人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給我的印象是她聰明能干,說話做事也要比同齡人成熟的多,可是就在這幾年,她的精神狀況大不如從前,有兩年過年都不愿意回家了。直到今年有一段時間,得知她得了抑郁癥,前來看望,才知道她離開家鄉的幾年過的有多么不容易!
? ? ? ? 小時候,她的成績一直都是班級前三,老師心中的好學生,親人眼中的乖乖女,漸漸長大一點的時候,家人對她的要求重點竟然不是在學習上,而是轉移到女子持家上,我聽了之后不禁唏噓不已,難怪在那個天真爛漫的年紀,當我們在討論誰的衣服穿的好看,誰今天的頭發編的好看的時候,她總是會一本正經的告訴我們:女孩子不能打扮,會被別人說;女孩子不能哈哈大笑,會被別人指的;女孩子坐要有坐相,站要有站相……
? ? ? ? 我們驚訝于她可以一個人做一桌飯菜招待家里的客人,同時也會嘲笑她過早的變成了老媽子!
? ? ? 而這些竟都是來自她的父母,聽老一輩的話,用老一輩的方式去培養自己的女兒,聽上去以后會是一個大家閨秀,也并非會苛刻的要求女兒去做,而是一個孩子處在最信任父母的年齡,她們不懂理智的對待自己走的路,只知道父母說的就是對的,照做就好。而父母呢,給她傳授的思想就是:女孩子要勤快,什么都要會做,以后才能不受氣,于是女孩很努力的把自己培養成了一個“家庭主婦”。這也成了曾娣在親戚鄰居中的標簽,她的爸爸媽媽更是以此為驕傲,她也更加努力的為這個驕傲帶上光環。
? ? ? 直到后來離開了家上了大學,需要走出那個家庭自己去獨自面對外面的世界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是個“灰姑娘”。
? ? ? 有著很好的底子卻不會打扮,在主持人大賽時,一照鏡子,竟然連自信那一關就沒有過掉;參加晚會時,看見別人在臺上表演才藝,自己卻在臺下悔恨什么都不會;在那個本該綻放的年齡,自己卻只能躲在墻角哭的稀里嘩啦!
? ? ? 在那個本該笑的燦爛的年齡,她選擇重新塑造自己,不停的學習,工作,被忙碌占滿空間!或許以后她會很好,成為新時代的女性,但中間的這些年的損失她要付出很多時間來彌補!
? ? ?
? ? ? ? 舅舅家的表弟,今年8歲了,越長大越膽小,后來和他深處接觸時才發現,原來是父母的教育出了問題。
? ? ? 一次中午吃飯,他開開心心的來到桌子前,準備端起碗,竟被舅舅當眾的一聲吼嚇的碗差點掉了,原因是:沒等爺爺來就先吃了!
? ? 我以為是多大的事,都是自己家人每天都吃的家常便飯,何必呢?
? ? 表弟并沒有哭,而是默不作聲的坐在那,低著頭,爺爺來了問他為什么不吃飯,他喃喃的說了句“不想吃了”,就下了椅子,看見他弱小的背影離開后,我問舅舅:你就是這樣教育他的嗎?
? ? 舅舅說,他做什么事都慢悠悠的,一天到晚也不說幾句話,我們看到也著急!
? ? 記得小時候表弟很調皮,還不會說話就能用手比劃出很多有趣的動作逗大家開心,長大后經常因為一些小事情受到訓斥,往往刺激到他弱小的心靈,久而久之,他也變的不愛說話了。越是如此,父母的苛責也就越頻繁,漸漸的小孩變得敏感,也不敢多說話了。
? ? ? ? 在孩子成長的年齡段,父母需要給予的除了正確的人生指引,還需要細心的呵護,知道什么時候,應該給孩子真正需要的東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也是孩子成長路上依靠,當這個依靠足夠堅實,足夠讓孩子充滿希望時,孩子的內心將建立起一個遠大的里程!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