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昨日,寫這個總結本沒有計劃,剛意識到我今天這兩本,算上昨天的《中的精神》《李光耀觀天下》,都是在我天朝文化下的智慧結晶啊,又因為今天是第二篇,所以索性將標題改為"中下",昨天的就是"中上"了。
《建筑的意境》,作者蕭默先生,清華建筑系博士,算是梁思誠的弟子了。鑒于我對建筑完全不了解,嚴格的說是對視覺藝術一竅不通,這本書號稱是2014年的年度好書,又是作者絕筆,所以我似乎是又一次"悼念逝者",感謝京東的200減100活動。這本書并沒有復雜的建筑技術或者理論,更多的是結合歷史人文,介紹建筑的歷史和發展,建筑的空間、布局,對某些特色建筑還落實到一些關鍵點,比如是拱券結構,山門牌坊,轉角等等。作者是建筑史學者,文筆挺好,讀起來毫不費力。
對我來說,這本書有一個好處,一個遺憾。好處是,其介紹建筑、園林,技術與人文、歷史結合,非常好的幫助我抓住一些要點。比如描寫景山這一段,"紫金城沿軸線而來的洶涌氣勢需要一個有力的結束,體量不能過小,任何建筑都不可能擔此重任,且建筑過大,也必將奪去宮殿本身的氣勢,在此堆筑起頗大的景山而在山頂建造不大的亭子,是非常巧妙的處理。宮城需要一座背景的屏障,豐富在宮城內能看見的天際線,提示宮城規模,也是宮城與宮城以外大環境的聯系..."寥寥幾筆,把景山的地位描寫的非常清楚。現在回想起來,去過好幾次故宮,只知道景山是人工堆砌而成,卻從來沒有細想過它除了能俯瞰紫禁城以外有任何的意義,然而現在如果腦補一下把景山拿掉的故宮畫面,就總是感覺不對勁。除了先入為主的觀念以外,恐怕就是"意境"這兩個字使然了。
一個遺憾,書中感性渲染的成分比較多,當然這一點上不能責難作者,一方面講意境,一方面又是入門。然后需要十分注意的是,恐怕是作者對中國建筑的熱愛,所以在書中某些部分,對于中西方的對比,有些明顯的偏向。倒也不妨礙閱讀了。
16萬字,一周就能讀完,適合對建筑藝術略有興趣的人。之前聽很多同事去歐洲旅行,介紹到建筑等,十分向往,但一直心存敬畏,因為實在是怕看不懂。讀完這本,我覺得差不多可以去看看,雖不說完全看懂,至少不會只是到此一游,能夠多一些體會吧。
市面上探討儒釋道三家的淵源、對比的書籍文章不少,像《三圣會談》這樣寫的,我第一次見到。日本漢學家諸橋轍次用"高端會談"的寫法,請孔夫子、釋迦牟尼和老子在廬山上來了一場穿越對話。其目的在于探討這三種主要的東方哲學的異同,形式確實詼諧有趣,內容客觀,整本書為了從結構上能夠起到對比對話的效果,頗費心機。
比如設定會談地點這一段。為什么要選擇廬山,而不選其他名山大川?作者花了足足十四頁來講這個問題。五岳與孔孟的關系太密切,天臺山又成了佛教主場,昆侖山神話故事太多以至于不能彰顯主題,蓬萊山又太過出世到"非有道著不至于此島"。廬山風景奇絕秀麗,更與儒釋道三家又有各種關聯。這種看似絮絮叨叨,實則富有韻味的設計,非常恰到好處的給"會談"定下不偏不倚,淺顯易懂的基調。也可見作者對漢文化理解深刻。
正文從三圣的經歷開始談起,聊到對"人"和"生死"的看法,再深入到三家哲學的根本"天""空""無",最后回到人的目的和行為方式,"中",”仁""慈悲"等。回答的都是些終極問題。前面說過淺顯易懂,但書中很多地方旁征博引,要完全看明白,還是需要對這三家都有一點基礎。某些地方看不懂,跳過去,也不影響繼續閱讀。對于我來說,最困難的講佛法這一段,作者介紹《般若心經》,一是梵語音譯,讀起來困難重重,一是體系非常龐大,理解起來困難重重,至今讀起來仍然是似懂非懂。之前說了好多次要再去登峨眉,去之前一定要翻出這本來重新看看。
這本書最重要的兩個特點,一是對比的寫法直接指出各家的異同。這種對比,對于學習傳統哲學來講非常重要,也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早已將這三家哲學融入其中,但往往不成體系,有時候還斷章取義,乃至于混淆概念。比如孔子講"仁",老子也將"仁",但這兩家講的東西完全不同,沒有全面的對比,就只有似是而非的概念。這本書中詳細的對比了一些重要的觀點,例如釋家講五蘊皆空,不生不滅,對比之下,孔子卻說:"未知生,焉知死";孔子說為政以德,老子說圣人之治在于無為;孔子說有教無類誨人不倦,老子說行不言之教;還包括剛才說的"仁"的問題等等。有趣的是,書中有時候借老子發言,說孔子的矛盾之處,好像"論壇"上各家言語互不相讓一樣。
第二點,圣人走下圣壇,后輩才能學得到真知。從小讀書,對圣人有種崇拜,甚至是畏懼,畏懼了就疏遠,疏遠了就沒有讀下去的動力。《三圣會談》這本書,塑造了三個凡人一樣的圣人在廬山上坐而論道,讓人親近了不少。書中借孔子之言,用涅槃圖中信徒乃至動物的哀傷,挑戰釋尊五蘊皆空的生死觀,釋尊解釋說:"涅槃圖采用許多具有訓誡意義的權益手法,它和我原來的想法并不完全一致。現在最好還是把它看做一個權益的方法。"書中又用孔子慟哭顏回挑戰儒家的"生死有命",孔子也要解釋道:"我心愛的弟子去世了表示悲痛,這是人之常情。"這些人之常情,把距離拉近了,才能不畏懼。不畏懼才會想了解,前人的思想總是因為各種原因被加上太多包袱,卸下這些包袱,豈不是更"循循然善誘人"。
11萬字,大概一周就看完了。適合傳統哲學入門,儒釋道三家不全了解,這本書可以快速幫助了解空缺的那一部分。
明天寫西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