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是人的天性。自古就有“民以食為天”的說法,把“食”當成是一種天大的事情,不僅是人需要“進食”才有體力進行生產勞作,而且是世世代代繁衍最重要的物質支持。關于吃,我可以說起很多故事,可是記憶中最深刻的莫非就那么一件事。
十年前或者更久之前,我還在老屋生活,那時候的日子是清貧和艱苦的。十歲那年,和爸媽搬離老屋,開始了一段更為艱難困苦的生活。那個時候建了新屋,欠了很多債,我爸媽每天早出晚歸打拼,就是為了能夠把債還清,還有為我的學雜費,生活費奔波勞命。從那個時候起,我開始學會了獨立和剛強,每天放學回家,就開始淘米煮飯,等飯差不多熟了我爸媽也差不多也就下班回來了。
在那段艱難的日子里,幾乎支持我們一家走過來的,莫非是我媽那雙靈巧的雙手和聰明的智慧,把最簡單的食材轉化為美味的美食,即使在寒冬的季節里也是飽含著暖意以及生活的熱愛。
那個時候,葷菜最便宜的莫非是豬蹄了吧。時至今日人們才發現豬蹄飽含豐富的膠原蛋白質,脂肪含量比肥肉少,是一種不可多得的食材。在十年前的時候,人們因為對知識的匱乏以及常理的推斷,我們那個地方的人認為豬蹄很難處理干凈,幾乎不食用豬蹄,那個時候豬蹄就是廉價到隨處可見。
很多時候,我爸媽工作下班之后,喜歡手挽手一起逛菜市場,總會帶回來一些豬蹄。雖說豬蹄廉價,但是處理起來還真是一件需要耐心和毅力的事情。而我媽媽卻有她獨特的方法。剛買回來的豬蹄用柴火把表面的毛處理干凈,然后用一盆熱水,和細刀片,在不把皮刮破的前提下把殘毛小心的刮掉。這是一件很磨人的事情,我在旁邊看著不耐煩,我會一個勁兒的催她,還問她:
“媽,這樣處理豬蹄毛多累啊,你不會覺得煩嗎?”
我媽完全不以為意,一邊繼續手里繁瑣的工序一邊笑著回答我:
“我做給你和你爸吃的,怎么會覺得煩呢?”
我只好安靜下來,在一旁默默的看著我媽重復著這些繁瑣的工序。
在把毛皮和蹄甲去除干凈之后,放進開水中燉煮2~3個小時,等豬蹄完全癱軟之后,撈出,而湯水表面多了一層油脂,湯水也是雪白色的,那是蛋白質和脂肪在湯水里沉積的緣故,加入白蘿卜、干貝等就可以出一鍋美味的湯。
撈出來的豬蹄,軟韌勁道,表面光滑柔彈,入鍋,加入少許香油,把紅糖溶于開水后逐份加入,待豬蹄漸變至淺紅色,加入姜,鹽,料酒,移至小火燉煮,收濃汁即可。加入調料的時候很講究量度,多了味太膩少了味道出不來,這是一件很磨人的事情。我問我媽:
“這些調料你是怎么估量的?”
我媽笑笑說:
“大約差不多就行了。”
很久以來我都納悶那個“大約差不多”到底是多少,直到后來才明白,這個“大約差不多”是對經驗的熟練掌握程度,以及對自己的家人的口味準確的把量。
隨著我爸媽的事業逐步穩定起來,我們的生活條件也逐漸好起來,今天不再像十年前一樣,為吃而貧窮窘迫,什么都吃得起也舍得吃了,可是我很多時候都會想起這道菜,畢竟,在我們生活最艱難的日子里,支撐著我們相濡以沫,相互依靠,走到今天。
然而,今天生活在這座大城市里,能用錢解決吃的問題,根本不用自己動手去做一道菜,可事實上,我卻比誰都會做這道菜。那是很多年前在生活的逼迫下就學會的事情。
雖然我常年在外,每一次回家,我喜歡到菜市場上挑一些上等的豬蹄,回來耐心的重復很多年前我媽教給我的工序,然后和家人回味這道延續了好多年的味道的菜。
我想等我為人父母了,我想牽著我愛人的手,和我父母當年那樣,一起去逛菜市場,挑選食材,親手給我的愛人和孩子做這道菜。
畢竟,那是母親留給我的味道,亦是她教給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