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下課,頭腦里只剩下,我還有那些沒講到,擔心沒說到,擔心沒講清,擔心學生沒聽懂。看到這些反應就知道,這節課也不是需要的課。
不過這節課做到了“一課一得”。由于第二課時,講的是白楊樹的象征義,所以內容上較少,可發揮的很多。我就故意制造錯誤:上節課我們學了什么內容?生回答,你們發現沒有,我們在討論第五段時,說的不太準確,誰知道呢?有一分鐘的思考,我故意引導學生,我們了解白楊樹的干,枝,葉,皮,他們都有向上,有聚攏的特點,可我們在板書時寫的是外形美,你們看看僅僅是外形嗎?學生發現“不屈不撓”是精神。對呀,那么你們再仔細找一找,這一段還有那些精神詞,努力向上,倔強挺立等。你們說這是外形嗎?學生自然就說到內在精神。
在品析第7.8段時,讓學生朗讀的基礎上,盡量的設置學生思考的問題,算不得……它是,這是一種什么用法呢?帶出前面第二段的用法,來分析這一部分,聰明的學生一點就通,展示出欲揚先抑手法。細讀后文發現什么特點嗎?學生談反問句,是四個反問句,形成排比的修辭,增強語勢,引起讀者的思考,這個象征的運用自然而又層層加深象征義。引導學生細品四句的特點,象征體與本體的相似性。我說的較多,學生理解的程度不深。最后第九段,提問這用了什么方法來寫白楊樹的?學生能輕松理解,對比的手法,把楠樹與白楊樹作比,其實是兩種人得比,那些看不起民眾,賤視民眾的貴族,那也是高官掌權者與百姓的對比,突出白楊的常見與極易生長,也突出百姓的常見與頑強,直接抒發我要高聲贊揚白楊樹!感情達到高潮!
在品析完句子后,我接著提問:文章不斷的重復白楊樹是不平凡的,我要贊美它,有什么作用?引導學生看文章,不平凡的白楊樹,組成了全文的內容,不斷的引出對它的書寫。這樣有什么好處?學生嘗試著從布局看,從結構看,原來是貫穿全文的線索,使文章結構完整。在拓展開來我們學過的《背影》《藤野先生》等有線索嗎?是什么?
這節課,總體感覺不太成功,但有一點讓我欣慰,我領會一課一得的真諦,在一節課里給學生教什么方法,教什么內容,選好點,做到一節課要有一點收獲,這節課讓學生明白散文的線索,讓學生知道象征手法,讓學生回顧欲揚先抑的手法。寫到這覺得自己有點貪多求全。
不足之處,文章的美點搜尋的不理想,語文的人文性做的欠缺,沒有深入到文章的字詞里,只在句子里徘徊,導致深入不夠,知識點的講解沒有帶入文中的美點,顯得生硬,課堂里缺點文學性,工具性顯得太強。
思索每一節課,漫步每一個點,在語文課堂里的求索,猶如攀登珠穆拉瑪峰,我還在峰底,攀登之難難于上青天,我將不放棄,不停止,有望見頂峰之愿,有懷揣夢想之心,有一步一腳印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