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新聞寫作七分采三分寫”,采訪對新聞寫作的重要性可見一斑。今天整理的是人民日報出版社的《一本書學會新聞采訪》,與昨天的《一本書學會新聞寫作》可謂是新聞寫作的寶典組合。
以下是我畫的思維導圖:
一、新聞采訪概論
采訪的一般特點包括:目的的差異性、時間的限制性、項目的突發性、知識的全面性、活動的艱苦性。
采訪的資料分成三類:第一手材料,親臨現場獲得;第二手材料,從當事人或目擊者獲得;第三手材料,從非當事人或非目擊者獲得。
采訪任務的五要素包括:事實第一、真實性(事實的要素真實、發生的背景和環境材料真實、深層次的原因真實)、新聞價值、典型性、時效性。
采訪的原則:一開始表明自己的記者身份,說明采訪目的,說明采訪的材料會在報道中使用,告知采訪所需時間,采訪耗時越短越好,在對方應答能力范圍內提問題,放低姿態,避免告誡、說教,恪守對方匿名等合理請求。
二、新聞線索
發現線索的渠道
包括:黨和政府的重要文件、重要會議、新聞媒體的報道、網絡、受眾的來稿來信來電來訪、記者招待會、各類活動、外賓來訪、街頭事件等等。
不少記者在看新聞媒體的報道時,得到了很多的靈感,這歸功于他們在看的時候,充分開動腦筋。他們邊看新聞邊尋找現有報道的漏洞,考慮能否變換新的角度、思路再報道;從現有報道中捕捉反常事態,了解事件與周邊的關聯,對事件進行分析,預測發展方向。
增強新聞敏感
發現線索,靠的是記者的新聞敏感性,這是記者發現和識別新聞價值、分析原因的能力,這也是區分記者素質優劣的一個很重要的指標。
那么,我們如何訓練提升這種能力呢?
一是增強政治敏感,把握國家的大政方針;二是增強社會責任感;三是有全局觀念,注重積累,多讀、多寫、多思、多交游;四是善于思考,利用工作面寬、接觸人多、報道任務廣的特點進行學習;五是注重實踐,耳朵多聽、眼睛多看、腦子多想、筆頭多記,有意識地對新鮮事物進行搜尋、調查、研究、比較分析。
善于觀察
觀察的基本要求:觀察要敏銳;角度要獨特(人無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新);確保準確性(避免個人偏見或片面、盡量獲得第一手資料);抓住要害(分析事物的特點,比較異同);抓好特點(最有新聞價值、最能激發讀者興奮點);觀察要深刻,要能抓住表面特點,抓住本質特征。
以下的辦法可以提升我們的觀察力:
提前到達目的地,選擇恰當的位置。
粗細結合 ,以細為主。不僅要眼觀全局,更多地是要善于捕捉細節,這樣的新聞才會生動吸引人。
用眼睛調查數據。比如來到事故現場,記者要第一時間觀察周圍,知道現場有幾人,受傷的有幾人,據此大致判斷事件的嚴重程度。
以比較中觀察,在觀察中比較。要與同一類事物進行比較,同中求異,抓住個性化細節
觀察中善于聯想。
積累資料
許多資深的記者有這樣的心得經驗:一篇新聞報道中,別人提供的材料只占1/3,記者自己的積累和觀察占2/3。因此,我們在平時就要注意資料的積累。
積累哪些資料呢?
1、思想庫,記載學習和思考問題的摘記和心得;2、資料庫,用于簡報、總結、講話、報表等匯總整理;3、信息庫,整理傳聞、軼事、突出的印象、生動的場景。
積累資料的方法:
長期堅持,點滴入手
第一類資料,建立采訪檔案。采訪檔案資料分為兩種,一種是臨時性的,為的是采訪任務需要而積累的資料,采訪完后可根據情況及時淘汰。一種是為長期報道打基礎的材料,包括某一領域內容、專題,典型單位和地區,人物的基本情況,經驗、教訓、影響。
第二類資料,建立政策法規檔案,包括黨政方針、政策、文件、決定。
第三類資料,建立業務學習檔案,主要用于新聞業務學習需要,包括優秀作品、采訪經驗、知識性資料。
方法多樣,不拘一格
平時讀報刊雜志,把有用的東西隨手記下來,為了整理資料,可以設置幾本筆記本:
消息來源手冊(通訊錄),理論學習筆記(經典著作、黨政方針、政策、文件、決定),報道線索筆記(參加各種會議、報告、典型材料中發現的新聞線索),采訪筆記,采訪札記(采訪中受到的啟發、感想、聯想),記者日記。
三、采訪準備步驟:
第一步,爭取采訪機會
要學會查找電話號碼,比如采訪學者,可以從學術論壇、個人網站、作品入手;企業家則是從企業網站尋找線索;要采訪影視明星,可以經紀人、媒體同行。
不同人群不同交流方式,比如對學者的采訪,要適當地對他的成就進行贊賞,提出明確的采訪目的和要求;采訪政府官員,要稱呼官職,多用請示性詞語;對工作繁忙者采訪,要直接、簡短。
第二步,準備資料
一是按照上述方法建立自己的資料庫,二是平時實踐積累,堅持每天看新聞,至少細看10條,記錄重大新聞,跟蹤持續發展的新聞事件,看事件的進展,看媒體對事件報道的方法和步驟,體會寫作規律。對比同源新聞,注意不同記者對同一事件題材的不同處理手法,角度的選擇、材料的取舍、行文的組織,反思自己的寫作哪些采訪中遺漏了,哪些沒有想到,哪些今后可以借用,經常性、有意識地比較,培養自己比較分析、吸取營養的能力。
第三步,了解采訪對象的基本情況
如果是采訪人物,要了解以下情況:個人情況(年齡、籍貫、經歷、性格、習慣、愛好、忌諱、成就),職業情況,與所采訪問題的利害關系
如果是采訪地方,則要了解政治情況、經濟情況、地理、風土人情。
如果是采訪會議,要看以往會議的相關報道,研究歷屆會議精神與本次會議精神相銜接,還要研究一年來貫徹上屆會議的進程,找出取得的成績,發現經驗或問題,以尋找新的報道點。
第四步,準備采訪提綱
要注意同一個問題,同一個事實或細節,多側面、多角度地提問、考證、挖掘。
提綱的主要內容包括:采訪的目的、問什么問題、事件或人物的特點、采訪向什么方向深入、采訪的順序和時間
第五步,準備好隨身攜帶物品
包括:采訪證、采訪提綱、采訪包以及交通路線、采用什么交通工具。
四、采訪方式
直面采訪:要注意堅守三個原則:平等、因人而異、主動權
視覺采訪:既要有孩童般的眼光,保持好奇心,抓住特征和不尋常之處;又要有聰明長者的眼光,洞察事物,邊看邊分析,區分真偽。這樣,才能全面看待事物。
書面采訪:首先要說明意圖;然后設計好問題,問題不宜多,可以提一些敏感問題;再者,要給對方一個答復限期并給對方答復以反饋。
體驗式采訪:不用作過多記錄,因為忘掉的往往是無關緊要的,留下的都是動人精華;要鉆進去采訪 ,跳出來寫稿。此外,還要注意尊重和保護對方隱私。
電話采訪:提問時將紙、筆、材料、問題放在手邊,再打電話。要注意,不要提太大的問題,不要提暗示性問題,不要提過于輕率的問題,不要提過多外行的問題,提問前看過TA的專著,弄懂行業基本知識,尖銳的問題放最后。在采訪中,要想辦法讓對方多用比喻、形象化表達,引導對方口出妙語。最后,要對采訪內容進行核實,看看字有沒有寫錯,對于與史料記載不一致的地方,要再次打電話進行核實,初稿寫出后發給對方校對。
五、采訪方法
點面結合
對于一般報道,要在面上找題目,點上作文章,先對整體、普遍性等進行了解,再發現和捕捉新聞事實。
對于會議報道,要在面上找題目,多點作文章,把會議精神吃透,把最關鍵的、讀者最關心的問題找出來。然后,尋求多個代表進行采訪,了解他們的看法。
短仗長打
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的。按照上述的方法,長期積累資料。作為記者,要經常有些題目在頭腦中積累和醞釀,通過長時間、多方面的觀察和思考,對新聞事件能夠預判走向,并作準備,這樣才能真正快起來。
分解任務,預制構件
把一次采訪任務分解,分成只能在采訪現場完成和平時可以完成的。這樣,在現場只完成第一部分,減少了壓力。
濃縮問題
六、采訪重點
要抓住“七新”,即:抓新動向(政府舉措、市場動向、思想動向、國際局勢),抓新事物,抓新成就(以小見大,人民生活小的變化反映國家大的變化;以大見小,報道重大工程、重點項目),抓新經驗,抓新風尚(淡化說教,以平視的眼光,客觀地挖掘),抓新人物,抓新問題。
七、采訪提問
提問類型:開放式問題+閉合式問題
提問技巧:看對象,為他量身定做合適的問題;由近及遠,由易到難,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抓住要害,提出對方不得不回答的問題;提出的問題具體;兩面問(同一問題,問不同的人;同一個問題,正反面、主次都要問到)
提問方式:
1、開門見山式,適用于記者熟悉的對象和公眾人物或健談的人。要注意提問前要有情感的鋪墊;要善于禮貌地處理談話跑題比如“之前我們談到...,您還沒給我具體的回答呢”“我還想聽聽您對...的理解”
2、啟發引導式,如果對方不回答,不要誤判為對方不配合,其實他可能是緊張、或者是有顧慮。要擺出內緊外松的姿勢,發揮磨功閑泡,他緊張你輕松,他冷淡你熱情。
作者提供了幾個很不錯的問話術:
迂回——側面提問,問題是對方熟悉的,幾乎不需要思考的,實質上與采訪有關聯。
誘導——引導對方,激活對方思路。
追蹤——有價值的新情況抓住不放。
設問——采用“如果”、“假如”的問題讓對方回答,便于了解對方的觀點和內心世界。
借問——借他人之口提出自己想問的問題。
以上就是本書的主要內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