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人人都說孩子富養最好。富養,富養,究竟要富養孩子個啥咧?
給錢?給物質?你家有足夠的錢嗎?你覺得自己能給多少?能給多久?某著名賭王家足夠有錢吧?但看看那幾個太太和兒女們,虎視眈眈的,時不時為錢掐個你死我活。再看看各房兒女,有些晚年凄慘,落魄離場;有些則夜夜笙歌,嗑藥迷離,又或者情路坎坷等等。還好錢多,兒女多,經得起折騰!
最近新聞你看了嗎?紐約富家女瑪麗安-弗里德曼-富特(Marianne Friedman-Foote),出身于優渥家庭,自小學習芭蕾舞蹈,培養貴族氣質,自祖父去世以后,她是曼哈頓上東區某處豪宅的繼承人。條件夠優秀吧?但歷經磨難后,該女患上抑郁癥和染上毒癮,變賣家產,花光積蓄,從豪宅女繼承人的身份過渡到一無所有、與丈夫露宿街頭,變成流浪漢。還好,她夠樂觀,自嘲道“我不會自殺的,從來不會有那種找棵大樹跳下來死了算了的念頭。我一直對生活抱有憧憬,相信我跟弗蘭克會挺過來的。”
給錢不好,那有人說把他保護在溫室環境中天天灌精神雞湯總行了吧?但外面的世界那么臟那么亂,你得想辦法保他一輩子不需進入社會和集體環境中,不需要跟形形色色的人交往。你還得提前找好一個接盤俠,當你不在的時候,還能愿意繼續承保這個任務的。以一曲《夢醒時分》紅遍大街小巷的歌手C則沒這么幸運了。她天生一副好嗓子,11歲時就推出個人專輯,成為童星。在她的生活中,除了學習就是唱歌,其他事務都被母親包攬。她既是女兒的經紀人,又是她的秘書、保姆,甚至是保鏢。在母親溺愛的包裹下,C除了唱歌,其它事情一概不用管,心安理得地享受母親給她安排好的一切,包括她的愛情。曾經有一位知名醫生追求C,C母怕女兒吃虧上當受傷害,多次在女兒與醫生約會時,開車跟蹤監視。忍無可忍的醫生最終向C提出分手。
由于過度操勞,C母猝然離世,C的整個世界也隨之坍塌,雖年近40,但心理年齡和處世能力卻像個懵懂無知的孩子。她不會買飛機票,看不懂演出合同,不知道如何與人談出場費;獨自開車參加演出卻一再迷路;因錯過演出時間,主辦方不僅拒絕付給她演出報酬,而且還要求她賠付違約金;當記者上門采訪,C語無倫次,怎么也解釋不清楚而被媒體報道說她“耍大牌”。這一系列的變故與挫折,讓C感覺這個世界很恐怖,她開始害怕與人接觸,并深切地懷念母親給予她的安逸時光。曾罹患抑郁癥但不愿看醫生。幾次企圖自殺,幸虧都被家人及時發現而挽救回來。在低價賣掉豪宅和名車后,她和父親在臺北遠郊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徹底消失在公眾的視線里。
這樣不好,那樣不好,有些人郁悶了:那我們究竟要怎么富養孩子啊?港真,富養真沒特定的套路。如果有,也只是你要做一個真實有愛的父親或母親,內心自由、自信、情緒穩定,對孩子有期待但不強求他非要達成某種狀態或者成為某種人,能夠在順應孩子天性的前提下給予一定的引領和指導,也能信任孩子會有自己掌控和實踐人生的權利和能力,這就是給孩子最好的富養禮物。
Oh,我們說得還不夠直白?那就是先了解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孩子又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因材施教,不同的田播不同的肥,不同階段給予不同的關注,順天收,淡定、耐心但不拔苗助長,不違背自然規律。富養最恰當的時機是在孩子0~3歲,期間你完全可以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任何要求,尤其是母親,盡可能騰出更多的時間喂養和陪伴孩子,讓孩子可以在有質量的親密陪伴和關懷中獲取足夠的滋養,它既有心靈上的滿足,也有關乎人一生的安全感,這些都是從母親處獲取的精神力量。
方法何其多,適合自己才最好,有一些方向還是可以參考的:
適當延遲得到滿足的時間
人們的痛苦往往來自內在的騷亂,渴望某個愿望或欲望能夠得到立即滿足。而現實條件總會有不允許“即時滿足”的時刻,人們會立馬感覺到痛苦,輕則失去對生活的信心,感受不到上進的希望和力量;嚴重的便是帶著“我不值得、我不配得、我不能要、我做不到、我不行的”這些破壞性信念去經營自己的生活,那才是對一個人毀滅性的打擊。適當的延遲滿足,例如:孩子想要吃零食,你可以告訴他大概什么時候可以給,在這段期間需要耐心等待,時間幅度則因人而異,一般不需要太長。它可以在滿足孩子渴望的同時,讓他學會耐心守候以獲得心頭所好。
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得到他想要的東西
過度滿足或一昧滿足,孩子學不會珍惜和體貼;一點都不滿足,總是得不到,孩子容易感覺到挫敗和無望。我們可以引導孩子通過努力來獲得成功,例如:孩子想要一個小玩具,我們不想滿足他,拒絕他又于心不忍。這個時候你可以嘗試設置一張笑臉圖,當孩子獲得學習或個人技能或綜合能力上的成就,你就畫一個笑臉,湊足多少個就可以滿足一個小小的愿望,愿望不宜過大,允諾之后就要做到。通過這些方式讓孩子了解人生有著無限的可能和希望,如若他努力,如若他耐心等待和經營,他可以親手一一實現自己的愿望。這些遠比物質上的輕易饋贈更來得重要。
引導孩子學會正確對待自己的需求和情緒
大人們最頭痛的往往是孩子得不到滿足所引起的哭鬧。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嘗試變換角度來設想,當我們無法實現自己渴望時,心中會否也同樣感覺到困苦?但成人總歸會有自己的排解途徑;而小孩最直白的方式便是以哭泣打滾來釋放得不到所帶來的痛苦,哭完鬧完,自然就沒事了。整個過程,父母們只需要充分理解孩子的這一需求,給予足夠的陪伴和支持,不批判不打壓;當他發泄完,冷靜下來,再與孩子說明原因,作好溝通即可。哭鬧之所以沒完沒了,往往源自家長承受不了這種強烈的情感表達方式,也害怕會傷害到孩子而選擇妥協孩子。這讓孩子了解到原來自己的哭鬧是非常有用的,至少可以用來操控父母長輩來滿足自己的需求而引發了后來一連串的煩心事。
贊美和肯定孩子
很多人會傾向于給孩子物質上的獎勵,這是一種條件式的快樂。當你無法一直給獎勵時,孩子還能發自內心去做每一件事情嗎?或許我們可以嘗試引入最廉價的工具:語言上的鼓勵。孩子做對了,你就給予言語上的贊美和肯定,告訴他做了什么對的事情而得到贊賞;而他得到快樂,就喜歡做正確的事情。比如爸爸媽媽們希望孩子學會愛與分享,那么當你發現孩子自愿與小朋友分享食物與玩具時就夸他:哇,小明今天竟然知道怎么樣跟好朋友分享自己喜歡的玩具,你真的太棒了,媽媽都還不懂呢。多夸幾次,孩子就知道原來這種方式是正確的,是對的,從你贊美和欣賞的眼神中,他也感受到快樂,自然而然就學會分享了。
鼓勵孩子學會自我管理和獨立的能力
過度寵溺或只強調學習成績,孩子容易“高分低能”,即智商正常,但沒有生活能力。如若父母在世,這些人大都生活不會出現問題,反正有問題啃老就行了,他們最能影響的也就是與伴侶的關系,一個人無自理能力便會過度依賴伴侶。如果他能找到一個能干而又愿意全心全意為別人服務的活雷鋒,那便是一段佳話。但現在的年輕人啊,大多有個性有追求,你指望他們像老一輩人那樣,不管適不適合,都能將就著過一輩子?No! 他們才沒那么好說話呢,他們講究的是平等互助,不合可離。在感情破裂的種種原因中,最常見的便是性格(個性)不合,而引起爭執最初的原因往往是個人應對家庭大小事務的習慣差異,很多人尤其是女性無法忍受另外一半不干活,無所出,整天躺在沙發上像大爺一樣。所以教會孩子學會自我管理和獨立的能力,將來很好地經營屬于自己的人生和情感。
每一對父母最終都要離場,孩子會接力,在場上繼續上演屬于自己的人生。而一個人最怕的并不是物質上的欠缺,而是心靈上的迷茫、不知所措及無力應對。如何在跌倒以后,孩子仍能爬起來拍拍兩袖繼續前行,有足夠的能力和力量去跨越,去吸引和創造自己想要的東西,去成長以在接納生命的本來面目中獲得安寧,這才是我們要考慮的方向,它也是富養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