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研習了索達吉堪布的《苦才是人生》這本書籍,讓我對于人生有了不一樣的認識,明白了人生的意義與許多做人的道理。
一、什么是苦?
苦是無常,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因需求與欲望得不到滿足導致自己身心的焦慮、不安、急躁、壓力)這八大苦會隨時發生,是人生的一種常態,而快樂只是人的一生中很少的一部分。
當了解了這點后,再遇到什么事情時就會平常心對待,減少自身痛苦。
二、如何減少痛苦?
1、利益眾生,斷除自利
痛苦的來源是我執,也就是自私自利的欲望,而要斬斷它的來源就是要去做利他的事情,將錢財、智慧、給他人安慰、愛、微笑等布施給別人,原來的痛苦不知不覺也就消失了。
*舉個實例
新西蘭的一家巧克力工廠每年會在鮑德溫大街舉辦“巧克力豆奔跑大賽”,得勝者可獲得獎品,而籌集得來的資金全部捐給慈善機構,可以說這是一個既給人們帶去歡樂又幫助別人的活動,但因為辦這種比賽工廠是虧本的,所以經歷了15年后工廠最終資不抵債申請破產無法再辦下去了,小鎮的居民聽說了此事后紛紛捐款,最終450萬人自發捐款,捐款金額達到了1500萬救活了工廠,這就是利他終利己的真實寫照。
2、苦樂皆轉為道用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也就是說,這個事情本身是一種痛苦,但只要往從中能得到什么/學到什么方面來想就可以不把它當成痛苦,而把它利用起來。
其實,一個人想要獲得成功,經歷痛苦是必須的,真正有智慧的人,根本不會畏懼痛苦,反而將生活中的每一次磨難,都轉化成通往解脫的基石,試問哪一個企業家、哪一個民族、哪一個國家不是在經歷了重大苦難后方才成長起來的,當你戰勝了苦難,它就是你的財富,當苦難戰勝了你,它就是你的屈辱。
3、修持自他交換
癌癥、破產、親人突發離世,這種痛苦可以通過觀修自他交換來除苦,也就是當你重病在床時可以發愿“世間上也有許多跟我一樣的受苦著,愿他們的痛苦成熟于我身,由我代受,他們全部離苦得樂”。
然后當自己向外呼氣時,觀想自己的一切安樂變成白氣施給終生;當內向吸氣時,觀想他們一切痛苦,變成黑氣融入自己。這是一種有效的除苦方式。
三、學佛的意義是什么?
在我沒有去認真研讀佛學書籍時,我總以為佛教就是教人們要無欲無求,低要求的生活,就是不用考慮人生在世,父母、妻子、孩子、工作等非常實際的問題,但通過研讀索達吉堪布的書籍后,讓我了解佛學是教我們要平常心對待一切事物與人,就是減少對金錢、權利、名望的貪欲,提高對幫助他人、學習知識、修心養性的追求。
比如,作為企業家來說,TA所追求的應該是創造更好的產品與服務供世人享用、創造更多工作崗位讓每個人體面生活、創造更多稅收幫助國家發展,而不是一門心思想著今年賺多少錢,明年賺多少錢這些自私自利的思想,這只會給TA帶來痛苦,因為人的欲望是無窮的,有100萬想要200萬,有500萬想要1000萬,自添煩惱。
總的來說,因果報應觀、慈悲觀、利他觀、功德觀是佛教思想的基礎。學習佛教知識也確實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人生,了解自己,減輕痛苦。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