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參加醫道傳承項目,純屬偶然,看到同學發的一條鏈接,點進去,就直接報名了,中途沒有考慮和猶豫,只是面對三筆一試心中自信卻不足。
? ? ? 入中醫學院之門,亦是偶然,一方面父親身體不好,想弄明白到底什么回事,另一方面對太極拳情有獨鐘,考完高考就報了廣西中醫學院,當時不知道選什么專業,感覺中西醫不錯的樣子,就填了中西醫,但是當年中西醫大熱啊,一般分數還不錄取,就被錄了第二專業中醫學專業,那時一心還想著轉專業到中西醫專業,后來覺得太折騰只好作罷。大二的時候暑假回來說是要分個傳統中醫專業,心向往之,但是沒有報,因為有老師說那個專業難找工作,想想也就不報名也不折騰了,但是心中卻有個坎似的,我想那就是對中醫的熱愛之心。現在想來,為什么連個名都不報,心中又念念不忘,只因“信”不夠,現在回頭再看自己才明白,當時的自己一邊學中醫卻一邊不信中醫,覺得玄之又玄,不相信自己能學好,也不相信《皇帝內經》說的是真的,真有那么神的人?那么神的事?包括劉老師的《思考中醫》,看這本書如同看小說的態度,怎么發現里面的精華?如此心態,如此糾結怎么能學好中醫?這是輕視了自己的學習和創造能力也同時也輕視了中醫,自己就像一輛超級跑車,一邊踩油門,一邊踩剎車,油是費了,時間是費了,卻在原地踏步!到此時卻還像一個門外漢在醫門之外徘徊!
? ? 前天聽了王婷老師的分享,馬上找出《扶陽論壇》找到老師的那篇文章《“陽常有余,陰常不足”論》,一個字一個字細細的讀,讀完以后心中五味雜陳,老師在上這樣珍貴的課的時候我在哪里?在捧著一本本古圣先賢留下的珍貴的經典蒙蒙昧昧,蠢若游魂的生活!痛夫!如此大好的時光!可喜之處是蒙蒙昧昧之時還手捧經典!念念不忘必有回響!錯過了大好時光,但是仍然給我這個機會親近劉老師,得以聽到他的教誨,心中的感恩之情無以言表!孔子十五歲立志,而今我已三十五,但我堅信只要有開始,任何時候都尤未晚矣!古人有朝聞道夕死可矣,吾求學之路,漫漫長兮!我開始一點一點地重拾信心,一點一點地讀經典,為自己的每一步點贊!如此求學之路,亦如老師說之天數,讓自己在而立之年才遇到老師,遇到這樣一群可愛的上進的伙伴們,讓自己迅速地成長、成熟!若在那些未自知的時候,即使遇上也有可能不珍惜,也有可能一直糾結中止步不前!但是,只要對中醫的初心在,無論時空怎樣錯位,仍然在適合的時候無痛復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