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不是完美無缺的,所以有時我們會被自己討厭也會被別人討厭,那我們是否有被討厭的的勇氣呢?
最近讀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就叫《被討厭的勇氣》,書里的內容是一位哲人和青年的五個晚上的對話,青年的憂愁是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會有的苦惱,而哲人的回答也正是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一直在尋找的答案。
因為這本書的作者是阿德勒心理學的研究愛好者,所以通過這本能讓我們看開一些的書,我初步了解到了勇氣心理學之父阿德勒的一些心理學觀點,也讓我初步感受到了阿德勒人生哲學的魅力。
阿德勒是奧地利的精神科醫(yī)生,卡耐基曾評價他為“終其一生研究人與人的潛力的偉大心理學家”,和弗洛伊德和榮格并被稱為“心理學三巨頭”,阿德勒是個體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是人本主意心理學的先驅,他認為:世界極其簡單,人們隨時可以獲得幸福。
我們或許覺得這不過是烏托邦式的空想,無法接受這一觀點,所以才有了本書里的關于人生的如下討論。
一,為什么我們不幸福
我們大多數(shù)人會認為,也許在童年時期我們會把世界看得很美好,但是隨著我們慢慢長大,就會被各種復雜的人際關系困擾,還要不斷擔負各種責任,我們也變得不再幸福了,在現(xiàn)實面前,世界好像不再那么簡單。
阿德勒認為,世界本身并沒有變也并不復雜,是人把世界看復雜了,我們看復雜了世界是因為我們用帶了有色墨鏡的眼睛去看,我們要做的是摘掉墨鏡,即使摘掉后會很刺眼,不禁想閉上雙眼甚至想再戴上眼鏡,但是我們要做的是正視這個世界。
二,人生可以改變
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以為我們所有的“現(xiàn)在”都是由“過去”決定,我們總是覺得現(xiàn)在的不幸福是由于過去受了傷害或者其他原因。
阿德勒的觀點是,其實事情的順序剛好相反,如果我們一直關注過去的原因就會陷入“原因論”,在這基礎上我們最會得出現(xiàn)實無法改變的結論。所以我們要考慮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xiàn)在的“目的”。
任何經歷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我們并非因為經歷痛苦。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經歷,兒時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
這里書中有個例子,青年說有個朋友不出家門半步,智者給的原因就是這位朋友是按照目的采取的行動,或是引起父母關注得到無微不至照顧,這就是目的論。
還有個例子,在咖啡店青年被服務員不小心灑了咖啡在衣服上,平時不在公共場合喧嘩的他憤怒的聲音傳遍了咖啡店,我們都會覺得這是不可抗力的情緒,其實不對的,青年并不是受怒氣支配,而是為了達到大發(fā)雷霆這個目的而制造出來的感情。
所以我們很多時候的無法改變正是因為我們不想改變,不要再去安慰“錯不在自己”,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而是由自己選擇,我們可以選擇現(xiàn)在的生活,以及未來要怎么活。
三,不改變,是因為缺乏勇氣
我們或許認為這個世界天生就是不公平的,有人天生條件優(yōu)越,有人卻出身在貧困家庭,事實總是無法改變的。
如果一味執(zhí)著于“被給與了什么”,現(xiàn)實就會改變嗎?我們不是機器,壞了更換就好了,人需要的是更新。而人之所以不幸正是因為人自己親手選擇了不幸。你之所以認定無法改變,是因為你自己下了“不改變”的決心。
人總是想改變又害怕改變,我們都知道安于現(xiàn)狀比較輕松,改變還需要承擔風險。那是因為我們對于這樣的生活已經很熟悉了,無法預測新的生活方式,會充滿不安,不知道能否應對,所以還是現(xiàn)狀更加安心。
為什么阿德勒心理學被稱為勇氣心理學呢,就是因為改變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氣,之所以不幸不是因為過去或者環(huán)境,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只是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
阿德勒的哲學初步告訴我們,我們要認識到,決定我們自己人生的正是活在此時此刻的我們自己。
四,人生是一場超越自己的比賽
我們有時被自己討厭,為什么我們會低估自己會自卑呢,之所以只看到缺點,是因為我們下定了“不要喜歡自己”的決心。阿德勒心理學的一個基本概念就是:人生的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我們討厭自己的目的就是避免在與他人的關系中受傷。困擾我們的自卑感不是“客觀的現(xiàn)實”而是“主觀的解釋”,自卑感本身不是壞事,它可以成為促進我們進步和努力的契機。
我們的現(xiàn)實世界總是這么現(xiàn)實,面試的時候低學歷的總沒有高學歷的有優(yōu)勢,人們總是有追求優(yōu)越性這樣的普遍訴求,但是阿德勒卻告訴我們,人生不是競爭。人生沒必要把自己和別人來比較,只要自己不斷向前即可。我們應該積極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差異,雖然有不同,但是平等。
不管我們我們走在前面還是后面都沒有關系,因為我們都走在一個平面上,我們不斷向前努力不是為了和誰競爭,而是向理想的自己努力奮進。如果太看重競爭,就會不知不覺的把全世界都視為敵人。
有時我們真的無法真心祝福過得幸福的他人,是因為站在競爭的角度來考慮人際關系,把他人的幸??醋魑业氖?,所以才無法給與幸福。一旦從這個怪圈跳出來,就再也沒必要戰(zhàn)勝某個人了,因為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這樣對世界的看法會完全不一樣。
五,不要或者別人的期待之中
我們很多人都長期想得到別人比如父母的認可,但是阿德勒心理學否定尋求他人的認可。
我們都犯了一個錯誤,我們并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如果一味追求別人的認可,在意別人的評價,那最終會活在別人的人生中。
我們在社會里總想在工作里出人頭地,追求地位和名譽,但是得到了認可不一定會幸福,如果一味在意別人的眼光和評價,根本無法做真正的自己。
阿德勒心理學有“課程分離”的主張,也是我之前比較認可的。比如孩子不愛學習不寫作業(yè),我們應該怎么做,是強制性手段讓他學習嗎?這并不能讓孩子愛上學習,孩子的學習知識為了應付父母,那課程分離的第一步,就是要考慮這是誰的課題,當我們確定是誰的課題后,就要把自己的課題和別人的課題分離開,不干涉別人的課題。
一切人際關系矛盾都起源于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如果能夠課題分離,人際關系就會發(fā)生巨大的變化。
那對孩子的學習應該放任不管嗎,當然不是,阿德勒認為,家長應該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礎上對其加以守護。就是說,在孩子沒有向我們求助的時候,不可以指手畫腳。
苦惱于與孩子的關系的父母,往往持有“孩子就是我的人生”這樣的觀點,也就是把孩子的課題當作他們自己的課題。孩子是獨立的個人,我們可以給他們一些指點,別人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孩子和父母之間也是如此。
以上就是初識阿德勒的一些基本觀點,如果你也認可,那我下期就接著續(xù)寫關于如何正確過好這一生,感謝阿德勒理論,這個理論可以給人帶來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