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春分,二十四節氣之一,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春分時節,我國除青藏高原、東北、西北和華北北部地區外都進入春天,到處楊柳青青、鶯飛草長、小麥拔節、油菜花香。
民間活動上,一般算做踏青的正式開始。常見活動有:婦女小孩放風箏,并在風箏上寫祝福希望天上神看到;簪花喝酒,無論男女老少都簪花等。
不過在興奮之余,還是要注意健康問題,所以每每到了節氣更換,很多同學都好奇,鴻夏君為何如此注重換季養生食療。
那是因為,黃帝內經里有這樣一句話:上醫治未病。意思就是,高明的大夫能在疾病發生前就察覺到,并鏟除其病因。而食養的意義也正如此,在于預防。
而且隆冬盡春天至,由陰氣盛極到陽氣初生,陽氣相對比較弱,所以寒熱更替,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幅度比較大,冷暖不穩定而且多風,容易誘發疾病。
如果稍不注意,就可能會引發下面的一系列問題:
●感冒
春天的冷暖驟然變化,使人正氣的防御功能下降;春天氣溫回升,天氣變暖,細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開始滋生繁殖,乘機肆虐;流感是春天最常見、最普遍的呼吸道傳染病,傳播途徑以空氣中的飛沫傳播為主。
●哮喘
中醫認為,哮喘多因體內素有痰濕,肺氣的發散與通降不利,再因外界風寒、風熱等邪氣入侵而發生。現代醫學認為,哮喘是一種氣道慢性炎癥性疾病,與過敏、呼吸道感染、冷空氣刺激等因素有關。而春季是過敏、呼吸道感染的高發季節。
●風疹
風疹是由風疹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中醫認為,該病由外界風邪所致,其主要表現是發熱、皮疹。春季是風疹的高發季節,兒童密集的幼兒園和小學校是風疹的主要發病場所。孕婦早期感染風疹病毒后,很可能造成流產、早產,或嬰兒的多種先天性缺陷。
●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炎,中醫認為此類患者平素肺氣不足,分布在體表的衛氣不能抗御外界的風邪,風邪乘虛入侵,肺氣失于發散與通降所致。其癥狀為反復發作、突然發生的鼻癢,連續打噴嚏,大量清水樣鼻涕,鼻塞等。
●高血壓
春季多變的氣候會使老年人等高危人群的體溫調節能力及血管彈性均有所降低,且春天睡眠減少,戶外運動突然增加,由靜到動的不平衡,很容易導致中醫學所說的肝陽上亢;更何況中醫學認為肝氣升發、肝陽易亢,與春相應,所以常常誘發心血管疾病尤其是高血壓的發生。
●風濕性關節炎?
春季氣候不穩定,溫差變化大,氣溫時高時低,時風時雨,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對這種外界天氣的變化無常甚為敏感,極易引起復發以及使病情加重。
●肝病?
中醫學的五行理論認為春屬木,與肝相應,因此春季是中醫所說的肝病高發、容易反復或加重的季節。
下面就看一下春分前后,有哪些注意事項吧:
春捂秋凍
不明“春捂”反生熱病
說到春季養生,很多朋友都會想起一句俗語“春捂秋凍”。就是春天不急著減衣服,暖些讓身體的陽氣更好地升發;秋天不要急著加衣服,涼點幫助陽氣更好地收藏。
但是最近幾年,每到這個時候都會有很多孩子或者落枕因為“春捂”而生病。
原因一般都是孩子覺得自己熱,但家長覺得專家講要春捂,讓陽氣上升,不允許脫,導致孩子內熱盛而生病。
其實“春捂”也是要結合具體情況的。孩子已經內熱非常厲害了,你還在不分時間地讓他多穿,或者說這天氣已經很熱了,你還要讓他穿得很厚,那身體一定會有熱。特別是接下來這段時間,不當的春捂可能更容易加重外感的癥狀。
這樣的“春捂”也可以叫做迷信。不結合具體情況,只聽一個人說什么,就直接去做,這就是盲目地相信。
春捂的正確打開方式
唐代孫思邈強調“春捂”應該是“下厚上薄”。就是下半身得穿厚了,比方說厚的秋褲可以晚點脫,但是上面只要能不冷就可以了。早晚需要多穿一些,到中午的時候一定得把衣服減下來。
孫思邈也很推崇:下厚上薄,以養陽收陰。
春捂秋凍的注意事項
“穿衣下厚上薄”在乍暖還寒的三月,應當注重對身體下部,尤其是腿腳的保暖,以免感受風寒。?
根據氣溫高低及時加減衣服,當晝夜溫差大于8℃時就需要捂”,添加衣服,以免受寒。隨著氣溫的回升,不能減衣太快,待氣溫持續回升后,也要再多捂7天左右,體弱的同學應持續14天為妥當,讓身體逐漸得到調節,以適應氣候的變化。當氣溫持續在15℃以上且相對穩定時,就可以不捂了。
此外,還要注意“三暖二涼”。
一是背暖:背部保持適度溫暖利于體內陽氣生發,可預防疾病,減少受涼感冒的機會。
二是肚暖:腹部保暖,既能維護機體胃腸道的功能,促進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又能防止肚子因受涼而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癥狀。
三是足暖:腳部是對外界最為敏感的地方。手腳保持溫暖,才能保證身體適應外界氣候變化。腳部皮下脂肪層薄,保溫性能差,又遠離心臟,血液循環較差。足底的神經末梢非常豐富,對外界寒冷最為敏感。雙腳受寒后,就會通過神經反射,引起上呼吸道黏膜的血管收縮,血流量減少,抗病能力下降,易患感染性疾病。因此,注意腳的保暖,腳暖和了,才能保證一身溫暖,抵御寒冷,防病保健康。
二涼是指頭涼和心胸涼:
頭涼:中醫認為,頭部最容易"上火",一般患病更是頭先熱。如果保持頭涼、足暖,則必定神清氣爽,氣血循環順暢。人體經由體表散發的熱量,有1/3是由頭部發散的,如果頭部捂的過熱,容易引起頭暈頭昏、煩躁不安。所以,在室內、風和日麗的天氣,要保持頭涼,才能使自己神清氣爽。
心胸涼:穿著過于厚重臃腫,會壓迫到胸部,影響正常的呼吸與心臟功能。穿著過厚,還容易造成心煩與內熱。
春分調睡眠
春分時節,氣候驟變會致人體內平衡調節系統功能紊亂,很多人也會因此出現或失眠或嗜睡的癥狀。
失眠日久,往往會伴有頭暈,頭痛,健忘,倦怠或食欲不振等癥。失眠的飲食調理原則以補虛瀉實,調整臟腑氣血陰陽為主。
嗜睡,則是一種不分晝夜,時時欲睡,呼之即醒,醒后復睡的癥狀。中醫理論認為,嗜睡為脾失健運、心陽不振等因素所致,本病的調理原則以健脾氣,益心氣,宣肺氣,助陽氣為主,也可食療調理。
安神酸棗仁地黃粥
取碎酸棗仁、生地黃各15克,加水適量制成湯劑備用。大米100克,放入砂鍋中加水適量,小火煮至7成熟,再加入湯劑,繼續煮至黏稠即可。每日食用1次,可分頓佐餐食用。
經常食用本品具有滋陰安神功效,適合心腎陰虛,低熱,入眠困難和早醒失眠者食用。
防困“大棗茯苓粥”
取大棗50克,茯苓(掰碎)15克,小米100克。共放入砂鍋中加水適量,用小火將粥煮熟即可。每日食用1次,可分2頓佐餐食用。
經常食用本品,具有補氣,養血,安神功效。適合疲倦乏力,食欲不振,血虛面色?白,大便溏稀等癥的嗜睡者。若食欲不振,疲倦乏力癥狀較重,并伴有口干發黏,可將茯苓改為安神兼有燥濕作用的“赤茯苓”。
防春困小妙招
防春困也很簡單,就是做一個香囊來聞就好了,做一個香囊,用一個繩子掛在脖子上也行,放在口袋里面也行,讓這個香氣透出來就能夠醒腦,能夠防春困。
有兩個做香囊的方法:
第一個是用冰片、樟腦各三克,用高良姜十五克,桂皮三十克,全部磨成粉混合在一起,然后密封在瓶子里面,做一個小小的布袋子,把藥粉每一次取五克裝在小布袋子里面去,放在身上就可以防春困,大概每十天到十五天換一次藥粉就可以了。
第二個也是四味藥,川芎、白芷各十克,蒼術二十克,丁香五十克,也是磨粉,每次用五克裝在小布袋子。其實春困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體內的陽氣不足。
不過,春分之日有好的睡眠是平衡人體陰陽最好的開始,這是因為早在《黃帝內經》中就認為睡眠和陰陽有直接的關系,清晨醒來陽氣開始升發,夜晚入睡陰氣盛極而衰。
一個人有良好的睡眠,是以第二日清晨醒來不疲勞為指標。若陽氣虛,陰氣亢,會表現為精神疲倦、昏沉欲睡、醒后又想睡,中醫稱之為“多寐”、“多臥”。如果輾轉反側難以入睡,也是一種自身陰陽不平衡的表現。
所以,我們可以通過春分時節調整睡眠,從而調和陰陽。清晨盡量和太陽一起醒來,切忌熬夜。大家不妨試試連續7天做到早睡早起不熬夜,你會發現精力和氣色都會有明顯的改變。
濕邪犯體,提防春困
春困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春季濕氣比較重,春季雨水增多,濕氣較重,加上本身陽氣不足的話,很容易被濕邪侵犯,脾臟化濕功能受影響,就會出現一系列濕重的癥狀:
·容易疲勞,沒精神;
·舌頭邊緣有鋸齒狀;
·大便不成形,溏稀或者便秘;
·排便粘稠(不易沖掉)且多便;
·口干、口苦、口臭;
·睡覺流口水,打呼嚕;
·感覺身體沉重不輕松,關節疼痛;
·痰多,咳嗽,嗓子不清爽;
·頭發油膩,脫發;
·臉上長斑,起痘,滿臉油光;
·眼袋浮腫。
如果符合上面2個以上的癥狀,可以初步判定為濕氣重了。
除了合理睡眠、配合食療,還要注意一下方面,運營組合拳提升自身陽氣
春主升發宜養陽。
春天陽氣初升,萬物萌動,人體內的陽氣也隨之漸長,向上向外升發。因此,養生的主要原則就是積極促進陽氣的生發生長。
●加強氣血活動
中醫認為“動則生陽”,春季適當增加運動可以促使氣血流動,新陳代謝日漸旺盛,從而促進陽氣的生發,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而且春天的空氣沒有冬天那么干燥,也沒有夏天那么濕熱,更適合于人們戶外養生鍛煉。
●促進肝氣疏泄
中醫認為,肝主藏血、肝主疏泄,有升發條達之性,與春季相應,即肝的功能在春季最為旺盛。春季肝所藏之血旺盛而輸布四肢,筋脈得以濡養,而表現為肢體活動較為有力。
另外,從中醫學臟腑五行生克的角度來看,春季肝氣相對旺盛易克伐脾土。此時脾胃相對比較虛弱,容易出現相關疾病。因此,在養生過程中應該注意保護脾胃。
●舒暢精神
隨著氣候的轉暖和戶外活動的增多,如春游、踏春等,人們的精神活動亦開始活躍起來。中醫認為,肝主一身氣機的疏泄,注意時常調整心態,舒暢心情,保持愉悅暢達的心情,可以有助于肝氣的調達,陽氣的升發。
●避免陽氣耗傷
春季養生要順時而養,要養生氣,養體內的陽氣。所以要注意保護體內陽氣,使之不斷充沛,逐漸旺盛起來,要避免耗傷陽氣和阻礙陽氣升發的情況發生。
劃重點了
春分飲食推薦環節
春季食材眾多,應該如何選擇呢?
對中醫來說許多食材也是藥材,可以用來防病治病。
如春筍有“利九竅、通血脈、化痰涎、消食脹”的功效;韭菜辛溫,能溫腎助陽、益脾健胃、行氣理血,多吃韭菜,可滋養肝之血,強脾胃之氣;
薺菜性味甘平,具有利肝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的功效;
香椿味苦性寒,有清熱利濕、健胃理氣的功效;
菠菜味甘性平,有養血、止血、斂陰、潤燥的功效;
鯽魚有健脾利濕、和中開胃、活血通絡、溫中下氣的功效;
櫻桃味甘微酸、性溫,有補中益氣,祛風勝濕的功效;
豬肝味甘性平,有補肝、明目、養血的功效;
紅棗具有補虛益氣、養血安神、健脾和胃的功效,是一味春季養脾佳品;
扁豆味淡性平,有益氣健脾、化濕和中的功效;
紅薯味甘性溫,有益氣生津、寬腸通便的功效;
蜂蜜味甘,有補中益氣、潤腸通便的功效。
這些都是食療方中常用的材料,可以用來組成食療方。
養生營養餐
核桃仁炒韭菜
原料:核桃仁100克,韭菜300克。
做法:
1、將韭菜切成3厘米的段,待用;
2、油熱,放入核桃仁炒至金黃色,有香味時撈出,改用大火放入韭菜煸炒至九成熟后,加鹽,放入核桃仁,加白糖,煸炒幾下即可。
營養及功效:
韭菜含豐富的維生素C,能防止便秘,潤腸通便,對癌癥患者有益。核桃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鋅、鎂等,可降低膽固醇,健胃、補血、潤肺、增加記憶力抗衰老等功效。
提示:
1、此菜有補腎壯陽功效,炒韭菜時間過長會使維生素B1遭到破壞;
2、韭菜有“春香、夏辣、秋苦、冬甜”之說,春天食用最適宜。吃多了不易消化,可引起腹部不適和腹瀉。
木瓜帶魚
原料:帶魚300克,木瓜250克。
做法:
1、將帶魚切成5厘米長的段,用少許鹽抹一下。木瓜去皮切成條狀;
2、油八成熱時,放入魚塊煎至兩面金黃撈出;放入蔥花、姜爆一下,放入魚塊,木瓜放在魚塊上面,加少許水,蓋上鍋蓋待木瓜熟爛時澆上蜂蜜、香油即可。
營養功效:
帶魚具有補血養肝,中和開胃的作用,帶魚鱗可以增強記憶力,并有保健美容的作用。木瓜含有多種維生素、礦物質,有助蛋白質的吸收,有防止腦血栓和明顯的抗癌作用。蜂蜜的主要成分為果糖及葡萄糖,具清熱、潤燥、止痛及解毒之效。
提示:由于帶魚肥嫩少刺,易于消化吸收,是老人、兒童、孕婦和病人的理想食品。
最后送大家一首養生詩
春分養生有秘訣,分享給你請記好,
養肝為先戒怒郁,樂觀開朗想開點,
伸伸懶腰通經絡,深呼吸趕走疲倦,
運動宜緩微出汗,春游慢跑登登山,
春捂有度防春寒,十五度是臨界點,
多吃辛溫發散物,韭菜蝦仁炒雞蛋,
山藥蓮子滋陰強,銀耳百合潤肺高,
溫馨關懷已送到,快樂安康都圍繞!
---------我是分割線?----------
歡迎關注“鴻夏食療”,獲取更多食療養生知識,增強體質,守護自己和家人健康~
▼都看到這里了,有用請點贊、轉發支持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