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里,我還原了與女兒的溝通實錄,可以說,整個過程中,我努力讓她愿意去做有挑戰(zhàn)的事情,并享受完成之后的喜悅,因為希望她成長為一個具備成長型思維的人。
成長型思維的研究是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提出的,她也因此獲得了教育的最高獎項“一丹獎”,這項研究也迅速的席卷美國各類教育機構、學校以及家庭。
那什么是成長型思維呢?我們來看原書中的一段話:
【R閱讀原文片段】
杰出的社會學家本杰明·巴伯(Benjamin Barber)曾經說:“我不會將世界兩分成弱和強,或者成功和失敗……我會將世界分成好學者和不好學者。”
究竟是什么把一部分人變成了不好學者?每個人在剛出生時都有著強烈的求知欲,嬰兒每天都在拓展自己的技能。而他們學習的并不是普通的技能,而是人生中最難的任務,比如走路和說話。他們從來不會說太難了,或者說這些技能根本不值得自己為之努力。嬰兒不會擔心自己犯錯誤或者丟臉,他們向前走,摔倒,再站起來。他們就這樣跌跌撞撞地前行。
是什么讓這種生機勃勃的學習熱情走到了盡頭?是固定型的思維模式。一旦孩子們開始有能力評估自己,他們當中的一些人就開始變得對挑戰(zhàn)有畏懼,開始擔心自己不夠聰明。我研究過成千上萬學齡前兒童,發(fā)現(xiàn)會拒絕學習機會的孩子數(shù)量多得驚人。
我們給了一群四歲孩子一個選擇:他們可以再拼一次一塊簡單的拼圖,也可以嘗試拼一塊更難的拼圖。即使是在這樣幼小的年紀,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孩子們——那些相信自己的個人能力固定的孩子——仍然做出了安全的選擇。他們對我們說,生來就聰明的孩子“是不會犯錯誤的”。
而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相信自己可以變得更聰明的孩子認為這是一個奇怪的選擇。為什么你會問我這個,女士?為什么會有人愿意一遍又一遍地拼同樣的拼圖?他們選擇越來越難的拼圖。“我非常渴望拼好這些拼圖!”一個小女孩對我說。
所以,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孩子希望能夠確保自己的成功。他們認為聰明的人應該永遠是成功的。但對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來說,成功意味著拓展自己的能力范疇,意味著變得越來越聰明。
【I重述原文】
兩組孩子,因為研究人員的不同反饋,就做了截然不同的選擇,一組愿意繼續(xù)挑戰(zhàn)更難的任務,而另一組則為了維持自己聰明、棒的樣子,而放棄挑戰(zhàn),只愿意去做簡單的事情。
是什么樣的反饋,會引起孩子們如此截然不同的選擇呢?
一組孩子在第一次完成拼圖后,聽到的表揚是類似這樣的:“你真棒,你簡直太聰明了,真是天賦異稟。”
另一組孩子得到的反饋是這樣的:“你拼的很認真,又耐心又細致,并且很認真的觀察每塊拼圖之間細小的差異。”
這樣不同的反饋,引導孩子形成了不同的思維方式,即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正是這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影響了孩子們不同的選擇。
成長型思維的孩子,他們更重視努力的過程,至于結果如何,并不重要,在這樣的思維模式影響下,他們更愿意去挑戰(zhàn)新事物,從中獲得滿足、獲得收獲,這對他們而言是最大的快樂。
而固定型思維的孩子,他們重視結果,重視自己到底能不能成功,因為他們在乎的是對方對自己的評價,即自己是不是顯得聰明、有天賦、很棒,在這樣的思維模式下,孩子們不愿意去挑戰(zhàn)困難的事情,萬一失敗,就不能再得到聰明的夸獎,他們的快樂依賴于他人對自己的肯定。
如果我們再從動力的角度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成長型思維的人因為努力的過程而開心,享受克服困難的喜悅,如果失敗,他們會從中總結教訓,找到不足,繼續(xù)學習,獲取進步。對他們而言,失敗的經驗和成功的喜悅同等重要,同樣令他們愉悅。如此一來,孩子越完成有挑戰(zhàn)的事情就越有成就感,越能感覺到自己的進步,就越有動力,形成良性循環(huán),正反饋。
而固定型思維的人,他們的喜悅其實是依賴于他人的肯定,如果不能得到他人積極的評價,他們會沮喪、會崩潰。這樣的依賴模式,讓孩子失去了自主控制的權力,而把機會交給了別人,如此孩子建立起來的是“他尊“。
這讓我想起《正面管教》里的一段話,關于自尊的解釋:
我相信,如果我們認為自己能夠給予孩子自尊,實際上就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一場“給孩子自尊”的運動延續(xù)至今,內容包括贊揚、快樂小貼紙、笑臉以及讓孩子做“今天最重要的人”。這些都可以是好玩兒而無害的,只要孩子不認為自己的自尊取決于外在的他人的評價。如果出現(xiàn)這種情況,孩子可能就會變成“討好者”或“總是尋求別人的認可”。他們就學會了觀察別人的反應來判斷自己行為的對錯,而不是學會自我評價與內省。他們培養(yǎng)出來的是“他尊”,而不是“自尊”。
所以說,思維模式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深遠的,我的父親就是一個典型的固定型思維。他在當初考大學的時候,與同村的伙伴商量說:“咱們家就沒這個大學命,還是別費勁了,考中專吧。”結果那年的高考題比中專簡單多了。但其實以父親的水平,即使難他也是可以考上的。
固定型思維讓他在沒有努力之前就給自己下了定義,限制了一個框架,這讓他連嘗試的機會都沒有,這對他而言是多不公平的一件事,但這恰恰是他自己給自己設的限。
本杰明把人分成兩類,好學者和不好學者,可以說,恰恰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讓人們有了這樣的區(qū)分。畢竟如我父親那樣,重復完成簡單的事情,或者壓根不敢去挑戰(zhàn),他就很難學習到什么,不知不覺中錯過了很多成長的機會。
然而,可悲的是,我們人類天生其實是喜歡學習的。
我們想想孩子學走路的時候,他跌倒了摔疼了,就放棄不學了嗎?沒有,他下次可能會扶著床或者扶著大人,或者踏穩(wěn)第一步再邁第二步。
可以說,每個人從出生,就喜歡做有挑戰(zhàn)的事情,而且他面臨的還是人生中最難的任務,學走路、學自己吃飯、學說話,這哪件事情不是完成從0到1的突破。
那么是什么把孩子從好學者變成了不好學者呢?
答案還是思維模式,我們給予孩子的反饋,在不知不覺中,幫助孩子形成了成長型思維或者固定型思維,而這也讓孩子慢慢變成了一個好學者和不好學者。
所以,當孩子尋求我們的反饋,或者我們主動給予孩子反饋時,不要只是僅僅給予你很棒、你很厲害、你太聰明了的回答,而是認真夸夸他努力的過程。
很多時候,我們好像在嘴上裝了一個拉鏈,習慣的話到嘴邊,卻要硬生生忍住,因為有些話不能隨便對孩子說,當然,這個過程很痛苦,但卻值得,不僅對于孩子,我們成人自己也會獲得進步和成長。
因為,育兒就是育己,期待與更多爸爸媽媽一起,開啟升級打怪的自我成長之路。
關于上次實錄的思考就到這里,最后,請大家思考一下,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們有沒有給自己設限?你說過哪些代表成長型思維的話?又有哪些話你覺得是固定型思維?歡迎大家寫下你的評論,我們來一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