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yè)的兒童創(chuàng)客木藝教育品牌
現(xiàn)在不讓孩子玩,30年后會失業(yè)?
一談到孩子愛玩、貪玩這些話題,很多媽媽都有說不完的無奈,總覺這樣的孩子“不夠沉穩(wěn)”、“淘氣”、“將來成績不好”等等。
可是你知道嗎?在前段時間的貴州數(shù)據(jù)峰會上,馬云卻語出驚人,道出了令家長們深深反思的教育真相:
現(xiàn)在的社會,如果我們還是繼續(xù)以前的教育方法,讓我們的孩子從小記、算、背,而不讓孩子去玩、去體驗自然,那么我可以保證,30年后這樣的孩子找不到工作!
馬云說這些是在危言聳聽嗎?并不是!
因為按照目前的社會、科技發(fā)展情況來看,在未來,大數(shù)據(jù)、機器完全可以取代人類去做那些需要死記硬背的知識。而機器永遠取代不了的,是人類的智慧、創(chuàng)造力、情感。
而孩子的智慧、創(chuàng)造力、情感,靠生硬地學是很難掌握的,更多地需要孩子從小在玩耍、體驗自然的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
讓孩子玩,真的這么重要嗎?
答案是肯定的!
心理學家約翰?蒙尼,為了研究“玩耍”的意義,曾用猴子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他把幾只活潑可愛的小猴隔離開來,單獨關在一個籠子里,不讓它們跟同伴有玩耍、嬉鬧的機會。
結果,這些被剝奪了玩耍機會的小猴子成年后,在性格、行為習慣上,顯得比其他猴子更加孤僻、木訥,有時還會表現(xiàn)得敏感、易怒、暴躁。
這個著名的實驗,給了教育家們極大的啟發(fā)意義:玩耍對于孩子來說,可能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事實證明,確實如此!孩子在成長發(fā)育的過程中,每個年齡段都有這個年齡段該做的事情,比如在幼兒時期,孩子正處于“口欲階段”,通過把東西放到嘴巴里來感受它們的質感,如果得不到正確引導與滿足,就會在今后的性格、習慣上造成不良影響。
孩子每個年齡段需要完成的技能培養(yǎng),就像大樹的年輪一樣,一圈圈緊密相連,最終建立起完善的人格。如果哪一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就好比大樹空了心,這就危險了。
而孩子在童年階段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玩耍!童年缺失了玩耍能力的孩子,在未來的成長道路上,會缺少很多樂趣,更容易變成呆板木訥的成年人。
會玩的孩子,最健康!
兒童發(fā)展心理學家,常把孩子童年期的玩耍比喻為“人生的彩排”,感覺真的是非常恰當。
其實,無論人類的幼兒還是動物的幼崽,對于玩耍的熱衷幾乎是與生俱來的。小動物會通過跟伙伴的玩耍、打鬧、追逐、撕咬,逐漸掌握它們成年之后獨立生存時需要用到的捕獵機巧。
而對于孩子來說,玩耍在成長的過程中同樣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
首先,玩耍可以幫助孩子很好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
比如,孩子在津津有味地撿地上的落葉時,會發(fā)現(xiàn)那些五角形的楓葉,竟然跟自己的小手手有些相似,都有著5個尖尖。這其實,就是孩子認識自己身體的過程。
其次,玩耍可以幫助孩子在探索周邊環(huán)境的過程中,建立起基本的社會情感。
比如善良、感恩、珍惜等等。曾經(jīng)有一個孩子,在雨后的植物園玩耍時,無意間捏死了一只小蝸牛。媽媽看到了,沒有責備,只是隨口說了一句:
“這只小蝸牛的媽媽外出找吃的了,要是回來看不到自己的孩子,得多傷心呀!”
沒想到孩子聽完,眼圈變得紅紅的……這一刻,孩子的內心的“善”,就開始萌芽了。
所以你看,孩子健康身體、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幾乎都離不開玩耍,更離不開對大自然的體驗。既然我們平時在給孩子選擇吃穿用品時,一直都盡量選擇天然、健康的,那么在孩子身體與人格的培養(yǎng)上,難道不更應該遵循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尊重孩子愛玩耍的天性嗎!
到底怎樣引導孩子玩耍,
才是最正確的呢?
其實,尊重孩子玩耍的天性,跟徹底放任孩子的“散養(yǎng)”,還是有著本質區(qū)別的。要想使得玩耍真正對孩子的人格、習慣有益,必定離不開父母對孩子玩耍項目的選擇與引導。
所以,在孩子玩耍的問題上,媽媽們可以參照這幾個原則哦:
多主動體驗,少被動接受
比如,帶孩子去植物園或者鄉(xiāng)村田園去玩耍,就算是主動的體驗,因為孩子能夠親眼見到自然中形形色色的動植物,還能充分調動自己的五官,去感受葉子的翠綠或金黃、樹皮粗糙的手感、泥土的自然芬芳……
這種貼近自然的玩耍體驗,一方面能促進孩子骨骼肌肉、大腦神經(jīng)的健康發(fā)育;另一方面,對孩子的情緒、秉性,也是極大的滋潤。
然而像一直窩在家里看動畫片這種,就是典型的“被動接受”型玩耍,孩子被花花綠綠的畫面吸引,動畫片里演什么孩子就看什么,期間很難有五官上的真實感受、體驗,這樣“玩耍”的結果,當然跟置身自然的體驗沒得比。
多保護孩子專注力,少打擾孩子
兒童心理學專家說,孩子的專注力近乎是與生俱來的,隨著成長過程中接觸的事物越來越多,專注力會呈下降趨勢。這就是為什么孩子能盯著螞蟻窩看半天,而大人卻已經(jīng)沒有這份耐心了。
所以,只有從小保護好孩子的專注力,才能讓孩子的這一天性在今后得到延續(xù),無論對成長還是學習,都大有裨益!
如何在玩耍過程中保護孩子專注力,這里有兩個關鍵點,媽媽們需要特別注意:
一是不要一次給孩子太多玩具、玩太多項目,以免孩子的專注力被分攤。有研究稱,一次給孩子的玩具數(shù)目在3個以內是最好的,否則,孩子手頭東西太多,一會摸摸這個,一會動動那個,結果那個都玩不了很長時間。
第二是,當孩子已經(jīng)進入玩耍狀態(tài)時,往往都是津津有味、注意力高度集中,這時候,家長在一旁靜靜陪伴就好了,最好不要以“關心”的名義去打擾孩子:“喝不喝水呀”“吃不吃水果呀”“累了吧”“困了吧”“媽媽幫你吧”……這些都是對孩子專注力的嚴重打擾,然而在生活中,不少媽媽都還沒有注意到。
最后不得不說,養(yǎng)孩子真的是個慢工出細活的過程呀,孩子身上每一個好習慣、好品性,幾乎都無法奢求速成,也根本無法速成,只有每天給孩子多一點耐心、多一點陪伴、多一次親近大自然的體驗,才是最好的選擇。
畢竟,我們的首要任務是先教會孩子體驗自然、盡情玩耍,而不是急于求成把孩子培養(yǎng)成天才。
—END—
本文轉載自:媽媽手冊
*注:所有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