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邏輯思維17301期(關于視野窄化),有感而發。
經常聽到,貧窮和富有是思考方式和認知的距離,在這一層面我信以為然,并也經常和別人談到這一點,但邏輯思維里提到到另一個角度看這個問題,從一定程度上講,比之前我單一的認識更深了一層個面,也是自己忽略的一面。觀點是:貧窮的本質是匱乏造成的,進而讓人形成了貧窮思維。人之初,是沒有所謂貧窮思維的,也就是說是環境影響了思維(喬治*奧威爾有同樣觀點)。
例子有,一個社會心理測試,給甘蔗種植的農名在豐厚前與豐收后測智商,發現前者低于后者。解釋是,在豐收后,農名手頭比較寬裕,不會向豐收前一樣,完全只把關注點集中在眼前的這片甘蔗地上,也就是說,在他們未豐收的時候,他們的視野是被窄化了的,只能盯在眼前的事情而看不見未來;
同理,正如工作中,突然需要你明天準備一個大演講,由于非常緊張明天的演講,在你頭天晚上你會完全被專注于(注意:與主動專注很不一樣)眼前的這份演講準備,如果這個時候來和你談談未來,試問你還會有智商考慮未來的余地么。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因外部環境資源的匱乏,從而造成了貧窮的思維的產生(只能讓你被動的盯在當下眼前那一塊,胸無大志,所謂人窮志短),而后又自然的交涉在一個相同的人際圈子之中,最終把這種思維固化了下來,形成了所謂的"貧窮思維“。在治理貧窮方面,如果從這一角度來看,那么需要做的其實應著重于不斷提高社會人的基本保障,保證機會的平等性,從而使每個人的起點都一樣,不因環境而造成貧窮思維的形成。
的確,在我自己看來,很多事情都有這樣的內外兩面的,且是無次序先后的,而是相互作用的,不能說誰先影響了誰。只看到任何其中的一面卻未能注意到另外一面都是有偏差的,是對問題看法的不完整。從外面來看,環境會決定我們內部的認知、思維系統,而從內面來看,認知、思維系統也會決定我們外部的環境。
在這里得到的方法是,如果說別人貧窮不要殘忍的說只是別人的思維問題,同樣,如果自己的認知有問題,先別說自己盡力了,想一想自己是否已經嘗試改變自己的外部環境?
例如,羅永浩培養演講前“開心”的事例子,照理說心情這東西都是意識的,怎么能夠自己改變呢,但羅的方法是找了黑房子,自己扮演成小孩一樣歡呼雀元,通過行為反過來影響自己的意識,是可以變得開心的。
這里重要的是,意識和認知(內) -環境(外)是沒有先后順序的,相反,他們之間是相互作用且相互影響的,當有一方面察覺出問題是可以從另一面去著手行動和尋求改變,這也是讓我避開人生思維陷阱的一大方法吧?
PS. 小心這里被利用,通過窄化你的視野,而達到控制掌握你的目的(比如商家,吸引你的關注度,從某種程度上也是窄化你的視野,例如外賣公司廣告:只要用我們的系統,你可以不被曬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