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車上兩個老太太在聊天。兩人坐在最前排的位置上,一個手里提著些菜,一個懷里抱著一個兩歲多的小男孩。
聽語氣,兩人是舊識,但不常來往,今天只是在坐公車時偶遇,并不熟知各自生活的近況。
提菜的老太太問抱小孩的老太太,“這是你兒子的娃?”
“就是的,兒子的二胎,大的是個姑娘,已經上小學了。”
“兩個都是你帶大的?”
“是啊,不止兒子的,還有姑娘的孩子也是我帶大的,姑娘的那個已經上初一了。”
“我的天啊,你不累嗎?你兒子不懂事姑娘也不懂事嗎?怎么都能讓你一個人帶呢?”
“呵呵,沒事,習慣了,沒個娃娃在身邊,反倒急的慌。”
“你親家怎么也不替換一下你,這樣下去,你遲早累出病來。”
“親家在鄉里,還種著幾畝地,再說按鄉里人的觀念,他們是沒有帶外孫子的義務的。”
“啊!你兒子找了個農村出來的姑娘啊,他又考大學又上研究生的,工作那么好,怎么就找了個農村的媳婦!”
“呵呵,年輕人的事,我們當老人的也不好干涉,我兒媳婦人好著呢,工作也好,親家也都通情達理。”
“鄉里人事多,你兒子那么好的條件,真不該找個農村出來的媳婦!”
“呵呵……”
“你帶孩子,飯誰做?”
“我做啊,做飯的時候把娃放到他的小車里坐著,很乖的,等兒子媳婦下班回來,我的飯也就做的七八分熟了。”
“嗷喲喲,你可真能干啊,又帶孩子又做飯的!”
“呵呵,沒辦法,他們上班也都挺辛苦的,能幫上多少忙就幫多少忙。”
“回去了趕緊給你兒子媳婦說,再不能讓你這樣辛苦的帶孩子了,都這么大歲數了,累出個三長兩短該咋辦?”
“呵呵……。”
“哎喲喲,你可真是的,這么苦著自己干嘛?你看我,我就誰的孩子都不帶!沒事跳跳廣場舞,打打撲克牌,一天過得逍遙自在。”
“就是,你過得真瀟灑呀!”
“你說你兩個孩子怎么就這么不懂事呢,哪能就這樣累著你……。”
提菜的老太太同樣的話重復了三四遍,抱孩子的老太太不再隨聲附合,臉漸漸陰沉了下來,她低下逗弄著自己的小孫子,不再接話茬。
我猜想,抱孩子的老太太幾次三番聽到自己的孩子被人家說成不懂事,間接的就是在說她這個媽當的很失敗,這樣的話怎么能聽得順耳呢?
我站在旁邊都聽得刺耳,什么不該找農村出來的媳婦、兒子姑娘都不懂事之類的,人家的生活輪得著旁人說三道四嗎?這位提菜的大媽,你同情心泛濫,逞一時之快說這些話的時候,想過人家的感受沒有?哪個當媽的,愿意自己的孩子被別人說成不懂事?
對于別人的生活,我們看一看、聽一聽就行了。你認為的苦或許在他或(她)那兒都是心甘情愿、都是活著的意義。抱孩子的大媽或許就是真的喜歡帶孩子,她認為在余生陪伴一個小生命長大比你跳廣場舞、打撲克牌更有意義。
也許不是我猜測的這樣,或許大媽也真的覺得累,但歸根結底那是她自己的事,一個外人攛掇她去造家里人的反,破壞她家庭的和諧與快樂,真的應該嗎?
我們誰也沒有權利隨意去評價和干擾他人的生活,生活的寒與暖、苦與樂只有當事人的感受才是最真實的,旁人先入為主的評價、惡意的揣測都是不道德的,閉上你的嘴,過好你自己的日子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