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放牛班的春天》(法語《Les Choristes》)是2004年3月17日上映的一部法國音樂電影,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執導,杰拉爾·朱諾、讓-巴蒂斯特·莫尼耶、弗朗西斯·貝爾蘭德等人主演。
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面對的不是普通學生,而是一群被大人放棄的野男孩,馬修改變了孩子以及他自己的命運的故事。
我被影片的男主克萊蒙馬修老師深深感動,不是因為他偉大無私的愛與奉獻,池塘畔底輔育院那些被定義為“行為偏差”孩子們真的可能就像其中的一個“壞孩子”蒙丹一樣走上不歸路。
影片從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莫翰奇重回法國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開始。他的舊友貝比諾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看著這本當年音樂啟蒙老師克萊蒙·馬修遺下的日記,皮埃爾慢慢細味著老師當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憶也浮出自己記憶的深潭。
克萊蒙馬修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不過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他沒有發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成為了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的代課教師,名為“池塘畔底輔育院院”。這所學校有一個外號叫"池塘之底",因為這里的學生大部分都是一些頑皮的兒童。
到任后克萊蒙發現學校的校長哈善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體罰在這里司空見慣,性格沉靜的克萊蒙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閑時他會創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驚奇的是這所寄宿學校竟然沒有音樂課,他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
馬修開始教學生們如何唱歌,但事情進展得并不順利,一個最大的麻煩制造者就是皮埃爾·莫翰奇,皮埃爾擁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卻有著令人頭疼的調皮的性格,諄諄善誘的克萊蒙老師把皮埃爾的音樂天賦發掘出來,同時他也與皮埃爾的母親產生了一段微妙感情,但卻是一廂情愿。最后因為失火事件被校長解雇,臨走前帶走了最小的孩子,每周六都期待父母能夠來看望自己的孤兒貝比諾。
懷才不遇又中年單身的克萊蒙馬修老師真的是一位天生的老師、教育家。即使他面對的是一群“不一般”的“問題孩子”,他依然抱持希望,用自己一點一滴的行動去融化孩子們內心的冰山,引導孩子們往正確的道路行走,他從來不會主動放棄任何一個孩子,即使面對著從感化院出來,被定義為處在“危險邊緣”等級,有暴力傾向,甚至有變態心理的棘手孩子蒙丹。
克萊蒙馬修老師依然不離不棄,秉持自己一貫的教書育人的初心,客觀公正地對待一再惹事、從不安分的蒙丹。
郭加頌偷了校長鎖在保險柜的20萬法郎,在同一時間逃離的蒙丹因此成為偷錢逃學的背鍋俠,事情真相大白之后,克萊蒙馬修老師也一再懇求哈善校長去還已經被退學和關進少管所監管的蒙丹一個公道。
哈善校長卻頭也不回地回答:“像蒙丹這樣的孩子,即使今天不偷錢不犯罪,明天也會偷錢犯罪的,這種孩子不需要給他公義”,結果導致蒙冤不白的蒙丹重回輔育院,一把火燒了池塘畔底輔育院進行打擊報復,幸虧當天克萊蒙馬修老師帶著60個孩子們出外活動。不然后果不堪設想。
克萊蒙馬修老師的偉大之處在于,他從來不會評判任何一個孩子,在他的眼里,每個孩子都是天使,每個孩子都有他們獨特之處,正因如此,他從來不給孩子們貼標簽,即使總是搗蛋得調皮大王,他也會想方設法去轉化、引導孩子往積極正確的方向而去。
他真正做到了教育無國界無出身地位無人格優劣之分,每個孩子他都用心去教導、調教,每個孩子他都不會放棄,因為他始終堅信,只要學校全體老師的一致配合,秉持正確的教育信念,輔以愛、用心和正確的方法,每個孩子都會被教育得當、走上正軌。每個孩子也終將成長他們內心夢想成為的那個人,比如飛行員、馴獸師、消防員和藝術家等等。克萊蒙馬修老師的教育讓我們再一次看到:“世上沒有天生的壞孩子,只有不恰當的教育”。好的教育就是一個人的靈魂撼動另一個人的靈魂。好的老師真的能讓孩子成長為一個靈魂發光體。最后奉上克萊蒙馬修老師的至理名言:“永遠別說永遠,凡事都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