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丁幸娜
一、卻道天涼好個秋
有一句話說得好:“沒有在深夜痛哭過的人,不足以語人生。” 真正有意義的好書,一定不是無病呻吟之作,而是有經歷、有閱歷之人的肺腑之言。
今年年初,我就淘到這樣一本好書,名曰《此生未完成》。作者于娟是復旦大學的青年教師,于2009年12月確診乳腺癌,2011年4月19日辭世。在患病的一年多時間內,她在博客上不斷寫作,留下70多篇“癌癥日記”,后來便集結成了這本書。
于娟在書中這樣描述自己的病情:
癌細胞幾乎擴散到了軀干所有重要的骨骼。我不能手術,只能化療,地獄一樣的化療。……以前讀武俠小說,看斷腸蝕骨腐心之類詞句并不陌生,但未必真的解意。這一遭癌癥晚期骨轉移的經歷,我突然明白,蝕骨是骨轉移,斷腸與腐心是化療體驗。 ……其實作為人,并不是死過一次就不怕死了,而是越死越怕死。所謂更怕死,無非是對這個世界的留戀越重而已。(第5-10頁)
在經歷了“生不如死九死一生死里逃生死死生生"(于娟語)之后,她又會寫出什么樣的文字呢?
患病以來,大風大浪,幾生幾死,卻出奇地寫不出什么關于人生的感嘆,或許這真的是“強說愁”和“天涼好個秋”的境界差別。(第12頁)
我想,這樣洗盡鉛華、別有境界的書,值得我們一讀。于娟是站在生死臨界點上,來反觀世事諸象的;因此,她所能獲得的體悟、所能達到的境界,是常人所不及的。舉例來說,因為患病,她像是有了一雙火眼金睛,忽然能對人情事故洞若觀火:
癌癥一事,讓我知道,若有后世,誰是我應該付出的人。朋友訪我或是不訪,都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當他得知我生病消息后的第一反應,眼神表情乃至電話語氣網絡留言里端倪盡出,你會覺得世間很多人情世故是那么的讓你淡然一笑。癌癥的后遺癥,會讓當事人內心更加敏感而外在表現愈加愚鈍。(第11頁)
于娟和我從未蒙面,但卻頗有類似之處:我們都是讀書出身的知識女性,都當過老師、教過大學,只是她比我更活潑開朗,更早結婚生子,也更早結束了生命。于娟的書起名為“此生未完成”,寓意著她對人世有著深深的眷戀與不舍。
當我在網上遍搜關于她的照片和視頻,發現了一個特點:于娟總是笑著的。幾乎在每一張照片上,她都展露出了燦爛而溫暖的笑容;幾乎在每一段采訪和視頻里,她都笑著面對記者、出版社編輯或親朋好友。易身而處,如果身患絕癥,我斷然做不到如她這般樂觀、堅強和勇敢。
常言道,文如其人。雖然是在病中寫作,《此生未完成》的文風卻絕不陰郁、頹廢和無奈,而是真率、洗練和幽默;另外,它還具備學院派作家獨有的風格:犀利、透徹和睿智,有著深厚的學養和文化積淀。
最令我由衷欽佩的,還是于娟發自骨子里的善良。一個33歲的癌癥患者,每天在病痛的折磨和死神的覬覦之下,為什么還要拼命寫作呢?鄭培源在序言中如此說道:
她首先是一個好人……這個好人拼了命的去寫博,插著輸氧管還要寫博,不為名、不為利,就只為了多留些警醒世人的文字。
這是用生命寫就的日記,是于娟在病床上用盡最后的力量碼成的。作為一份寶貴的精神遺產,它給我們的啟示是多方面的,例如,如何避免得癌癥、如何養生之類。但于我而言,它的意義卻不僅如此。
2020年年初,我開始研究一個問題:“一個人如何才能幸福?達成幸福,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我原本的假設是:幸福就是地面上的建筑物,它是需要扎實的地基的。一個人要幸福快樂,就要保證經濟狀況良好,身體無重大疾病,親密關系和周圍環境也要良好。正當我洋洋灑灑進行論證時,突然又想到了于娟。
二、泥土里的幸福
我想,像于娟這樣在生死邊緣掙扎的人,是否生命之中就只剩下漫無邊際的痛苦了?特別是,她從象牙塔頂端,因為確診乳腺癌突然跌落下來,恐怕心理落差會更大,會更痛苦。如果是的話,我就可以拿來當做文章的證據了。
但是,當我細讀此書之后,卻出乎意料地發現,于娟告訴我的并非如此。在書中,她寫到和她的朋友“梅”在患病之后相遇的情形:
“上一次見面,我和梅兩個是多么風華正茂,像振翅云霄的鷹隼,揮著翅膀相約下次的沖天。這次的相逢,是灰頭土臉被命運按在土里依然微笑的土雞之間的問候。”
“我和梅曾經都以為幸福一定要飛到云端才能得到,一劍在手快意恩仇,殊不知泥土里才是真正踏實、坦然、溫暖的幸福。我們一個躺在病床里,一個坐在輪椅上,卻笑得比以往更加幸福和舒展。最真實的活著,擁有最真實的親情、友情和愛情,體味著最真實最質樸的來自內心的溫軟。浮云里,看到的只有浮云。”(第37頁)
于娟描述的是一種去偽存真的快樂,一種大徹大悟的坦然,一種踏實安心的幸福。這種幸福是真實的、純粹的,它不是勉為其難的苦中作樂,更不是為了安慰親友而故作灑脫。
于娟的愛人趙斌元,也勸于娟要把心里的東西完全放下:“你不要往空中求,你就要像草一樣往地里長,你就每天粘在這個泥土上,(追求)最平凡的東西,其他空中的那些東西,都不要去看,不要去想,也不要去要。”(CCTV《看見》欄目,2011年05月30日)因此,于娟在病中便有了尋常所體會不到的幸福快樂:
“我很奇怪為什么反而癌癥以來,除卻病痛,自己居然如此容易快樂。……只有活著有性命,才能奢談人生。而我更多地在專心掙扎努力活著,目標如此明確而單一,自然不會太多去想生命的外延。……從沒有“只要活著就好”的簡單。我不是高僧,若不是這病患,自然放不下塵世。這場癌癥卻讓我不得不放下一切。如此一來,索性簡單了,索性真的很容易快樂。……名利權情,沒有一樣是不辛苦的,卻沒有一樣可以帶去。(第11頁)
我想,這種幸福,或許可以稱之為“泥土里的幸福”。這種幸福,是在逆境之中摒棄浮云、收縮欲望帶來的。病人們想要的很簡單:活下去。所以,他們真正擺脫了羈絆,活在當下,不念過去、不憂未來。
這個道理,古圣先賢也早就明白。所以,老莊哲學主張寡欲。《老子》里就說:“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多欲者,往往欲壑難填,所以飽受挫折;寡欲者,往往率真簡單,能夠知足常樂。所以,老莊崇尚最簡單的生活方式,主張清心寡欲、返璞歸真,認為這才是幸福之道。
從于娟給我們的啟示里面,關于如何削減自身欲望的問題,我想有兩個重點:
第一,真。對于欲望,我們需要去偽存真。試問,那些你正在苦苦追求的名利權情中,有多少是真正有意義的?有多少只是你的包袱罷了?有一句話說得挺對:“關起門來的幸福,才是真的幸福。”?
但遺憾的是,我們經常分不清楚真假,我們錯誤地理解了周圍親友對我們的期待,我們的認知存在極大的偏差:你以為父母等著你給他們換豪車、換大房,事實上他們最想要的卻是你平平安安、好好活著,他們絕不需要你拿命換錢。于娟說:
“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么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
第二,少。正如于娟在病中一樣,專注于生命中最簡單、最根本、最當下的東西就行了。欲望越繁多就越難達成;越是念過往、憂未來,幸福的概率就越低。
有一次,我和我的同事一起因公出差,去拜訪一對全國知名的教授夫婦。以二老的背景和財力而言,我想可以買下任何昂貴的房子或家具,即便是在寸土寸金的北京。但是,我和同事最后都深感詫異,他們住的房子半新不舊,面積不大,更談不上什么豪華;房間里窗明幾凈,陳設簡單素樸,僅有幾件必備的家具。這一切,類似于極簡主義的家居風格。我想,這可能就是他們所推崇的生活方式了吧。
我又想:上述這番領悟,只有圣人名士才能獲得嗎?只有在惡疾之中才能獲得嗎?于娟在困境中都能有幸福快樂的時光,我們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就做不到嗎?
三、繁華落盡見真淳
據我觀察,這個世界上,最幸福快樂的是兩類人。
第一類是孩子。孩子們比成人容易幸福、容易快樂,因為他們想要的簡單:能吃飽穿暖,有的玩,有人陪伴就會很開心了。他們很健忘,容易忘記曾經遭受的疾病和苦痛;他們活在當下,從不憂心未來。即使彼此打架,哭一會兒也就雨過天晴了。
第二類是豁達的老人。老人們容易快樂,可這并不是因為他們的境遇有多么順利:老人們華發滋生,臉上爬滿皺紋,身體機能下降,逐漸失去重要的工作崗位,甚至還患有慢性疾病或絕癥,需要經常打針吃藥、住院手術。但是,我卻經常發現這樣的問題:“為什么老人的幸福感比青年人高?” 這又是什么道理呢?
我得繞遠點說。我是一名心理咨詢師。有的咨客失戀后痛苦不已,如果我跟對方說:“看一看于娟,讀一讀《此生未完成》吧,你還能活著就不錯了!于娟還說了:時間能帶走一切痛苦,無論你當時認為這痛苦是受不了還是受得了。” 對方可能會覺得我冷血,覺得我根本不能體會他的痛苦,把我投訴了都有可能。
其實,不是我不能體會,而是我和咨客的閱歷差別太大了。等量的痛苦,對閱歷不同的人來說,感覺是完全不同的。心理學家祝卓宏老師打過一個比方:痛苦就像一勺鹽,你把它放在一碗水里,喝起來會很咸;放在一口鍋里,喝起來會稍好些;放在一只水缸里,基本上就嘗不出來了。
每個人的閱歷,都在不斷地擴充,正像這不斷擴大的容器一樣。經歷越多,容器越大,痛苦的感受便越小。老年人有閱歷、有智慧,而且他們想要的也很簡單,或者說會變得越來越簡單:身體健康,好好活著就行了。這恐怕就是為什么人到老年,反而容易活得開心的原因之一吧。
當然,實際上,要想獲得幸福,還是需要有一點智慧的。所以,生活中并非所有老人都能如此,僅限于相對成熟的老人。
總體來說,孩子的幸福快樂是天然的;老人的幸福快樂,則是閱盡世事后的豁達。既非孩子又非老人的我們,通常欲望很多,壓力和責任很大,又不斷追逐著名利權情,實際上是最不容易開心的那撥人。
所以,我們更應該明白于娟告訴我們的道理:幸福不是要飛到云端才能得到的。如果我們能夠抓住根本,對欲望刪繁就簡、去偽存真,那么每一天都能過得幸福。
寫到最后,我仿佛看見了,于娟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回望人生的那個場景:
“徐徐回望郁郁蔥蔥有如林木般稠密歲月的人生,竟然無語。許是太蒼老,該經歷的都經歷了;許是太年輕,該經歷的都還沒有去經歷……該有的日子會那么一天天過去,現世安穩、歲月靜好理應是現實生活最平穩的底色,至于人生夢想,且作個信念,有如錦上添花的金色線,若不得機會繡上去,不添花也沒啥,也罷了。畢竟,人不能沒有心氣兒,卻不是僅僅活那口子心氣兒。”(第127頁)
謹以此文向于娟致敬,愿你的智慧之光能普照人間,愿你能活在更多人的心目中。
【備注】以上引文均出自于娟《此生未完成》,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
本文由“文字之光社區”助力。
【文字之光】是已立項注冊,自2020年元旦始啟用。
【文字之光】是由文字之光社區居民秉持“為好文找讀者、為讀者找好文”的價值理念而設立的專題,專題目前不接受投稿。
廣大優秀作者可以投稿到它的優選專題【金色梧桐】中,編委會從中選出優質文收錄到【文字之光】,并從中精選出最優質文加以推廣。
我們期待你的優雅亮相!你若能甩出擲地有聲、靈動有趣的文字,我們定會用足夠的真誠與你的文字共舞,讓優質的文字發出耀眼的光芒。
我們都是見證官:見證優秀 共同成長
找到我們有兩種方式:
01? 在微信群中搜索文字之光
簡書著作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轉載都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并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