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杉
1、
與一個許久未見的朋友聊天。
朋友說:“我知道大家都挺羨慕我現在的生活,可為什么我覺得這么無聊且無意義。”
我笑笑說:“大概是太平淡了吧,生活的味道太單一,便難免滋生出一種東西,叫閑愁。”
朋友點點頭,覺得有幾分道理。
我的這位朋友,原是正正經經的北漂一族,大學畢業,覺得生活應該在遠處,便背著包只身來到北京,找工作,掙錢,過了幾年地地道道“窮得只剩下夢想”的北漂生活。所幸碰到現在的老公,能掙錢且尊重她, 一句:“你去干你喜歡的事情吧,掙錢的事情我來”,便讓朋友感激涕零,果斷辭了工作,過起了人人羨慕的全職主婦生活。
每天的生活就是逛街、喝下午茶,和朋友拍個自拍,曬朋友圈。本是愜意無限,可是朋友說:“你知道么,有時候跟朋友聊著天,喝著茶,雖然在說在笑,卻覺得一種虛無就那么不加阻攔的籠罩著自己,倒是懷念當年跟同事一起加班、談客戶、被老板罵的日子,覺得那樣才真實。”
朋友說的這種虛無感,我懂。金錢富足,歲月靜好,卻總覺得缺點什么。
羅杰斯說:“好的人生是一種過程,而不是一種靜止的狀態,它是一個方向,而不是一個終點。”
朋友覺得生活無趣,大概就是把生活過程了一種靜止狀,太過波瀾不驚。
你看,上班、打卡、拼業績的日子,雖然壓力山大,可是也有工作達標、領導夸贊、紅包頗豐的喜樂日子,這樣亦苦亦甜,雖常常不盡如人意,卻總覺得有奔頭,倒也有滋有味。
2、
收到好友寄來的書,是一本精致的繪本——《生活三部曲:生活的意味》,整本書只用圖文展示了父親與女兒的一次對談。
畫面里,一個5歲左右的小女兒問父親:“爸爸,生活意味著什么?”
父親說:“生活意味著許許多多的可能性。”
比如,生活意味著到西班牙的圣地亞哥去朝圣,去圣安德魯斯打高爾夫球;意味著去海底探險,去藍天遨游;意味著去享受時光。
當然,也意味著奮力拼搏,堅持不懈,懂得犧牲,能過貧窮的日子,亦要學會必要的時候會躲閃。
看著看著,覺得這位父親真是智慧,寥寥數語,卻給女兒清晰呈現了生活的面貌:要經歷很多很多事情,有甜亦有苦。
我們總是太過喜歡粉飾生活的美好,希望如前面談到的朋友一般,過上富足且歲月安好的日子。卻常常忘了,無論何時,苦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即便甜的日子頗多,也該有點苦作為調劑。
不然,單調的甜,也會失了趣味。
忙里偷閑總比大把閑時樂得更淋漓盡致;
努力拼來的成績總比不勞而獲來的更踏實真摯;
痛徹心扉后的甜蜜總比平淡不驚的快樂更熱烈濃厚。
生活有時就是這么公平,有幾分的苦便有幾分的甜。
3、
奧普拉是我最喜歡的脫口秀主持人,她主持的電視節目《奧普拉脫口秀》,跨越25年,觀眾遍布全球,是美國節目史上不可逾越的里程碑,而她本人,也被稱為“脫口秀女王”。
她是毋庸置疑的明星,可是翻看她的成長史,卻比一般人都苦。
1954年,她一出生,因為是私生女,便被母親拋棄。
6歲以前,她跟外祖母過,因為外祖母篤信宗教,極其嚴厲,挨鞭對她是家常便飯。
9歲那年,幼小的奧普拉被表哥強奸。
14歲和男友生下第一個孩子,孩子沒幾天夭折。
……
你覺得這樣的出身,她就該自暴自棄,整日愁云滿面。可是,你看她,永遠笑的爽朗奔放,感染著許多人。
她是典型的被命運分配了一把爛牌的人,可是談及挫折,她依然會說:
“人生沒有所謂的失敗,失敗只是人生試著讓我們轉個方向。當你陷入谷底時,給自己一點時間,悼念你可能失去的一切,然后從每一次失敗中學習,因為每段經歷,每次遭遇,尤其是你犯的錯,都能讓你有所領悟,驅使你成為更真實的自己。”
就這樣一點一點的與不幸與挫折抗爭,她活得比誰都痛快酣暢。做節目,她盡職盡職,25年不敗;做慈善,她盡心盡力,捐贈幫助過窮人無數。
最喜她在談及生命的意義時說的那段話:
“無論何時何地,請盡力把你的善心傳達給他人。也許你想用自己的公職去改變現狀;也許你想推出自己的電視節目;也許你想募集一些零錢去幫助他人;當你運用一己之力,改變自己的命運,改變周遭人群和整個國家的命運,此時,你的人生一定充滿意義。”
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說:
“我們的年代,有時候年輕人——老人亦如此——會這樣發問:‘活著為什么?什么是生命的意義?’但是也可說他們只有在遭遇挫折后才會想起這樣的問題來。假若一切都一帆風順,他們不經歷逆境的考驗,這些問題就決不會提出來。”
我想,這大概是因為,只有經歷了逆境,生命才有了該有的厚重感,才值得我們去探討它的意義所在。
生活中有苦,真的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