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我的第二艘小船也到站了。曾經覺得三個月時間很漫長,從6月1日開始抄寫古詩詞,每天抄寫抄寫詩詞,忙碌的時候,就抄一篇短的,再看看文章下面的注釋,也用不了很長時間。
隨著時間的流逝,刻意的抄寫變成了習慣,每天早上起來,在書桌前坐下的時候,心也靜了。從第一篇《靜女》到最后一篇《口技》。
喜歡杜甫的《暮年》說“你我暮年,閑坐庭院,云卷云舒聽雨聲,星密星稀賞月影,花開花落憶江南,你話往時,我畫往事,愿歲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頭。”
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王維的詩中有畫,也有禪,“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山中的夜晚,桂花飄落,明月升起,還有被明月驚醒的鳥兒,發出的鳴叫聲。邊塞詩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又是多么的豪邁大氣。
李白“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該去的留不住,若繼續糾纏,只會徒增煩憂。喜歡他面對愁緒,仍能高昂慷慨。“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天熱的夏季,抄寫可以讓人心靜,迷茫焦慮的時候,讀古詩也可以認清自己。
8月中旬開始抄寫古文。
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是對侄子的愛思,也是自己家世之悲,宦海沉浮。兩人雖然是叔侄,因為年齡相仿,從小一起長大。韓愈自幼喪失父母,由兄嫂扶養長大。從科舉考試到侄子去世,十幾年只有三次相見。總覺來日方長,沒想到從此天各一方。他自責悔恨,不相信侄子已經離開。到最后垂首頓足,號啕大哭。
歐陽修的《秋聲賦》自古逢春悲寂寥。秋風瀟瀟,秋雨綿綿,總會讓人憂傷。他的秋風像奔騰的波濤,又像奔赴戰場的千軍萬馬。
秋聲使原本繁茂的樹木凋零,秋天也是行刑的季節。想到了殺戮和死亡,想到了人生。“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于中,必搖其精。”
王守仁的《君子亭記》“竹有君子之道:中虛而靜,通而有間,有君子之德;外堅而直,貫四時而柯葉無所改,有君子之操;應蟄而出,遇伏而隱,雨雪晦明,有君子之明;清風時至,玉聲珊然,風止籟靜,不撓不屈,有君子之容。”
歸有光《先妣事略》“母親離世時,尚年幼,以為睡著了,那時未能體會傷悲,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滲透到生命的每個角落,對母親的依賴和思念時時涌現。生活中的瑣碎細節穿成一條無華的細鏈,記錄著點點滴滴。”
陳鼎《八大山人傳》八大山人原名朱耷,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的后人,八歲就能作詩,擅長書法,尤其是畫畫,他畫的荷花掛在墻上,給人以“清風徐來,香氣滿室”的感覺。
明朝亡了,不愿與新朝合作,十年不說話,出家為僧,裝瘋賣傻,他的字畫給再多錢也買不到,只會在喝醉后,欣然潑墨,洋洋灑灑一氣呵成數十幅。
林嗣環《口技》“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百千人求救,搶奪聲,潑水聲,也只是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雖然打卡結束了,抄寫不會停,長期堅持一個習慣,總會遇見不一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