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每個人都是經歷中成長,不一定靠經歷事情的多少,也許哪天從中收獲的夠了,我們也就長大了。《追風箏的人》看了三遍,心境也發生了變化,由最初的對阿米爾的反感厭惡到現在我也說不上來是什么感覺,或許是理解吧,引用柴靜書中一句話,“唯有深刻的認識,才能對人和世界的復雜性有了解和體諒,才有不輕易責難和贊美的思維習慣”,在這里我只能不痛不癢的感慨一下,沒有哪個人的成長是一帆風順的,其中的艱難險阻也只有自己知道吧。
? ? 最近聽了一首歌,里面有句這樣的歌詞“只要你敢不懦弱,憑什么我們要錯過”,這里用來說阿米爾與哈桑之間的情誼也頗為合適。如果阿米爾當時能勇敢站出來去為哈桑而斗爭,那么就不會有后來這一切,他們也不會錯過這一生,錯過這“為你,千千萬萬遍”的純凈友誼。
? ? 在我看來,戰爭對于阿米爾來說是一種解脫與救贖。如果沒有蘇聯的入侵,也許阿米爾日后的成長軌跡會類似于他的父親,依靠日后長久的善行來彌補自己曾經犯下的錯誤,但我不能肯定的是他是否能像父親把阿里留在身邊一樣把哈桑請回來,直覺上是不可能的,阿米爾無法面對自己的懦弱,在把他們之間友誼看的至高無上的哈桑被侮辱時自己的不作為,這其中固然有阿米爾年幼不懂事,受到種族歧視思想的影響,但更主要的是家庭成長環境所帶來怯懦,膽小,無主見。孩子的本性是純潔而善良的,他們的童年世界無法在心靈的不安中度過,拒絕接受現實和否定自己不喜歡事物的阿米爾選擇了用一個謊言來遮蔽這一切,就如“眼不見為凈”一樣,只要能不看見哈桑他就可以裝作永遠不知道那件事,依靠歲月流逝而淡化這些記憶。可當我們純真美好的心靈在留下一道污漬后真的有那么容易清除么?戰爭給了阿米爾機會,拋去過去所有重新開始生活,選擇性的遺忘過去,遺忘過去犯下的錯誤。但是當那句,“回來吧,這里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人性中那些柔軟善良的東西促使阿米爾面對過去,他也知道,如果再一次的選擇忘記,他將帶著心靈的不安度過余生,而這種悔恨是無法消除的。而且這世界上并非每一個人都能有機會去彌補消除遺留下的悔恨。很多時候當我們意識到那是我錯了,然而一切都已經過去了,所有的都已經時過境遷,物是人非,帶著遺憾生活下去。可能是那些種種的考量,這使阿米爾決定回到家鄉,承擔起那些他欠缺的責任。
? ? 再一次回到家鄉,阿米爾也從拉辛汗那里知道了哈桑許多事情,哈桑自愿看家卻被殺害;哈桑的兒子被抓走;哈桑為給自己寫信而認字。這一切都與哈桑有關,而這是阿米爾最不敢面對的人,關于他的一切阿米爾都不愿意聽,甚至他也出現了反悔的念頭,而當他知道哈桑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后,才開始真正的面對這一切,謊言不再具有欺騙自我的力量,回想起童年的一切,與他經歷的不是他的仆人,而且具有相同血脈的親兄弟,他有責任去做他應做的事情,為了哈桑。阿米爾在這段談話中的變化……我想可以用人之常情來理解,親情的力量是巨大的,世間大多數的親情也是重于友情的,但這這轉變中也襯托出哈桑對他超越親情的友誼高尚與純潔。
? ? 最后的結局也是比較完滿的,阿米爾成功的帶回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并且最終在一次放風箏的游玩中喚醒孩子的天性,阿米爾也獲得了心靈的救贖。在結尾處有一點讓人印象頗深,在面對他的愛護自己聲譽的岳父質問時,阿米爾打消了妻子的顧慮,說出了這個事實,哈桑是父親的私生子,而索拉博是自己侄子。也許在說出,或者說還沒說出這些話時,阿米爾已經真正成長了,敢于不畏懼一切,,打破那些人為劃定的界限,準備承擔起自己應該背負的責任,努力做一個真實的人。
? ? 也許是最近看的關于成長的文章比較多,所以把這本書也看成了關于作者成長的歷程,我想,被生活,被經歷定義的我們是有機會也有力量去掙脫去改變的,當然,如果我們沒有跳出來,我們可以做的是去理解,至少是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