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操作系統 ?認知更新 ?管理
在前幾期《伯凡·日知錄》里提到,一個好的管理者,是善于發現“看不見的操作系統”的。
對個人而言,什么是“看不見的操作系統”?是認知系統。“操作系統升級”近期反復出現在李笑來老師、羅胖和吳伯凡的觀點中,而個人操作系統升級的背后,正是提升認知系統的過程。
所謂性格決定命運,換個思維解讀,就是不同的認知系統,走出來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關于我:2010年本科畢業,經歷了銀行客戶經理實習生、政府記者、企業編輯的職業切換后,2013年步入教育行業成為一名英語老師,在2016年重返校園攻讀教育管理碩士。
1. 我的認知系統升級
從再次踏入校園的那一刻,我的第一條“只對自己可見”是這樣的:我不是一名學生。作為一名“回籠生”,我時刻提醒自己,不跨學科不思考的專業學習根本就對不起我丟掉工作實踐付出的成本和代價。潛意識里,我把它當成完成職業跑道的平臺。
然而,這與李笑來老師所說的“人的一生只有一種職業,那就是學生”并不沖突。
沒有閱讀、記錄、思考的人是沒有硬盤的,大多數人的操作系統從來不更新。堅信“眼見為實”這個古老的看法,帶來的無疑是被動枯燥、沒有選擇權的人生。我所希望的,是敢于擺脫阻止前行的刻板印象,不斷更新,創建自己的輸入體系、輸出體系、運行處理機制,創建屬于自己的操作系統,完成從過去意義的被動灌輸型的學生,向主動升級認知體統的終身學習型學生的轉型。
2. 我是如何進行認知系統升級的
給自己制造環境和壓力
開學不久,我主動應聘,開始擔任校外教師招考兼職講師,僅僅一月的時間,我經歷了從篩選、反復磨課到正式派往大學講課和開講座的過程。當時,研究生課程不算松,這件事逼得我不得不去研究高效利用時間的智慧、學習吸引學生注意力的ppt制作心機、閱讀增添講座趣味性的管理小案例,等等。好幾個晚上接到培訓機構的臨時任務,趕材料通宵到半夜。就這樣,我在學生和老師的角色下頻繁切換,走過了別人沒有走過的路,看到了別人看不到的風景。回想起來,那段咬牙堅持下來的時光,帶給我的,是感受踐行力和心智成長的快樂。但,這一切周圍人都不理解,也許他們看到的只是那份微乎其微的收入。還是那句,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說到這里,我想起昨天讀到《大學的使命》中的奧爾托加·加塞特,他是20世紀西班牙著名的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奧爾托加一生經歷復雜,從事過的職業不少于5種,從書中看出,他所從事過的這些職業不但沒有產生沖突,反而因相互作用,摩擦出他敏銳的意識,成為理論界的偉人。在我理解看來,他就是20世紀西方形態的“斜杠青年”。他的斜杠模式是:教師+作家+出版商兼編輯+哲學家+政治家
我更加確信:多做一件事情,并不會把你累死。最后,你不但沒有累死,反而更加鋒銳了。在多重不同性質的實踐沖擊和磨練中,反而促成了認知系統的更新升級。
拜牛師 學大咖
尋師經典,取乎法上。什么意思呢?就是說,你在選擇你學習的思路和選擇老師的時候,是否在這個行業里面是最牛的,他的老師又是誰。經過這樣一層一層的追本溯源,來確保在知識的獲取通道是來自這個行業里面最頂尖的那一撥人。
在邏輯推理方面,羅胖就是我的老師,通過定期關注羅胖的語音,復述他的羅輯思維音頻節目,來提升自己的邏輯推理能力。
而在提升自我、專注于自己的成長以及概念的刷新和操作系統的升級這一方面,李笑來無疑是一等一的大師,從最早的《把時間當做朋友》開始,再到將要閱讀的《新生,七年就是一輩子》。
在掌握說話的藝術方面,《奇葩說》是我認為比較好的選擇,一道既有趣味性也兼顧成長的節目。正反方的辯詞和不同的邏輯思維方式通常能讓人腦洞大開,沖破刻板思維的束縛。
冥想
我的冥想三步驟 : 知識轉移 + 頭腦風暴 + 個性化方法論
知識轉移:
我每天除了堅持聽羅胖、吳伯凡、李笑來,關注新生大學和寫作群以外,還安排自己閱讀導師推薦的教育專業理論書籍。坦白說,這些理論書大部分比較枯燥。在每天暴走的路上,我都會特意花時間把大牛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論盡可能地和所學的教育理論知識相關聯,形成腦中“行走中的教育”。
比如,還是《伯凡·日知錄》的那期“看不見的操作系統中”提到,要保持對操作系統的敬畏,不可有想要直接操控系統的想法。
這讓我想起近期做的一件事。我和幾位研友在導師的帶領下,一同下鄉做中小學教育現狀的個案調研。從調研的10多所學校的校長的反饋意見中發現,中小學教育管理的普遍問題是,教師學生難以管理,校長恨不得把他們抓進籠子里,接受統一安排。這難道不是校領導想要直接操控系統嗎?校園管理有其本身的管理規律,而這個規律必須順應教師學生和體制本身。校領導雖說是校園的管理者,但實際上只是順應教育管理規律的執行者,他起的是引導和激勵作用。教育管理要回歸到教育本身,而非管理,單純靠“管”是無用的。
正如管理學大師德魯克,他把自己定義為社會生態學家,而不是管理學家。這是為什么呢?真正的管理不在于人的管理,而是由一個看不見的系統,看不見的力量,看不見的要素,它在暗中作用。作為管理者,要做的就是要順應一種這樣看不見的系統,看不見的力量,巧奪天工。領會到天算,再來做人算,從manager到executive。所以才有了開玩笑的說法:上帝是宇宙有限公司董事長,而耶穌是宇宙公司CEO。
校長亦如此。作為引領和激勵者,需要結合教育理論和教學實踐,發現學校看不見的操作系統。它可能是校園文化沉淀,也可能是一套植根于校園本身的系統教學方法論。
這是我在學習認知過程中通過冥想得來的知識轉移。
頭腦風暴:
比如,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隨手記錄下幾條延伸思考:堅持的過程中發生了什么?我不創業,我為什么學?積累踐行還講究藝術?
又如,在觀看《奇葩說》時的思考:如何讓你的語言既有邏輯性和說服力,又不乏幽默感?
個性化方法論:
我對這個自創說法理解是,結合自身條件,通過思考總結出經驗,轉化為下一步踐行的方法和計劃。
比如,伯凡老師提到,堤防過度創新導致癌變這一觀點。它帶給我的影響和體會是:寫作論文不跟風,不人云亦云。不是討論最多的領域越值得研究,也無需專門找冷門話題鉆空子,而是通過切切實實的觀察和研究,選擇符合社會本質需求的真問題,找到自己可以真正開口說話的領域,研究問題的實質。另外,穿衣不跟風,韓風再旺也不隨波逐流,堅持適合自己的風格。
在我有意識更新認知系統后,我從“過去”轉型到“現在”。
過去,我是個巨嬰,我的心念一動,世界就得按照我的意愿來活動。我的強項是,在目標明確的情況下,依舊采取錯誤的行動和方法。
現在,我沒再去問該不該,而是在持續的積累過程中,形成相對穩定的價值觀,將設計的目標分解為方法和行動。用羅胖的話觀點來理解,成人的世界沒有情緒,情緒存在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做錯事。
愛自己,就給自己升級。
今天,你給自己更新升級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