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倫妹妹小時候有一個悅耳動聽的名字叫小梅子,機靈可愛漂亮,嘴巴涂了蜜,惹人喜愛。我三歲,她二歲,奶奶叫我們剝毛豆,我乖乖地一顆顆剝,花費了好長時間才剝一小碗,而她總東摸摸西摸摸在玩,奶奶用家鄉土話問她:姐姐剝了一碗,你剝了幾何(多少)?她扮個鬼臉:我剝了懶漢!因家鄉土話何與漢諧音,大人都被她的回答噴笑。
小梅子好吃,渾身只能用一個形容詞圓滾滾,圓臉,圓眼睛,圓肚子,因此女阿伯,爸爸的堂姐叫她周扒皮老婆,因當時轟動一時的電影《半夜雞叫》熱播,周扒皮老婆的形象是滾圓肥碩,我就常開心地叫她雅號周扒皮老婆,她從不生氣,還呵呵地笑。
小梅子心眼直呀,四歲的我把褲子尿濕了,那時窮,沒有可換的了,三歲的她把自己褲子給我穿,讓我能出去玩,自己卻只能躲在房里又悶又熱。
四十年前的那一幕至今想來熱淚盈眶,因為她對我這個姐姐的愛一直持續到現在,在我經受人生大難時更是不離不棄的關愛。
小梅子的可愛在于鬼點子多,有時干脆叫她小鬼子。小時候鄉下有換“爛粘糖”的,異鄉人人挑著方盤,方盤里裝著圓圓的一枕糕那么大小的爛粘糖,當然沒有糯米糕那么厚,比較薄的,一層層疊起來,上面撒了一層白白的面粉,很甜很糯很香很誘人。
異鄉人挑著擔子,吹著歡快的笛聲,一路走來一路響,后面必跟著一群眼巴巴的饞嘴娃。一分錢一塊糖,異鄉人一手按住一塊薄板,一手用小榔頭篤篤篤敲下一長條。孩子必定要他再饒一點,他就再篤篤篤敲下很細的一點。
孩子貪得無厭,必要饒三饒才肯罷休,而異鄉人也精明,樂得做人情。其實每次敲下的比指甲還小,可孩子已經心滿意足,狡猾地以為自己占了大便宜。可當時一分錢也金貴,大人不肯給錢。好在異鄉人說可以用廢舊塑料紙、破棉絮、破衣服,爛鐵塊來換。
從此小梅子路上看見這些東西就寶貝似地帶回家,也不知為什么,她像塊磁石,總能吸到她要的東西。廢塑料紙是異鄉人最需要的,往往可以換一塊比較大的爛粘糖。小梅子就把撿到的塑料紙藏得好好的,通過她的小眼睛觀察,異鄉人換爛粘糖有個規律,再大的塑料紙也只不過換一塊稍大點的糖,而再小的塑料紙也能換一小條,那已足夠孩子過把饞癮了。
五、六歲的她就把一塊塑料紙剪成三小塊,每次噓率噓率異鄉人的笛子一吹,她就拿出一小塊趕緊去換,還必定要老規矩饒三饒。這樣她換糖時,我就眼巴巴地看著,心里美滋滋的,知道妹妹一定會給我品嘗。而且總是一人一半,絕不會因是她撿的塑料紙而自己多吃。一塊塑料紙我們可以吃上三次而不是一次,心里別提又多高興!這鬼點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