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犯錯的孩子
2019年4月21日,潛逃了三年的北大弒母嫌犯吳謝宇在重慶江北機場被抓獲。
吳謝宇是北大的高材生,從小成績優異,性格乖巧,對母親極為順從,從不讓母親傷心。就是這樣一個乖乖兒,用極其殘忍的手段殺害了自己的母親,并布置了精密的潛逃計劃。法網恢恢疏而不漏,他最終還是落網。
在吳謝宇的自述中,他提到父親對自己的影響很大。和中國傳統的嚴父慈母形象不一樣,在吳謝宇家中,父親慈愛,母親則比較嚴厲。父親工作勤勞,閑暇時父子二人會一起打球,做一些尋常父子間的開心互動。不過這一切美好被父親突如其來的一場大病打破。父親最終撒手人寰,且欠下巨額債務。吳謝宇和母親平時省吃儉用,而他自己拿來的獎學金也幾乎全數用來還債。
父親去世后,母親對他更加嚴格起來,他就是母親全部的希望所在。和很多中國家長一樣,吳謝宇的母親什么事情都不要他做,他只管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就可以了。
生活的窘迫,母親的嚴格,讓吳謝宇心里的壓力一天天如碎石堆山,越堆越高。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你的所有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那些灰暗的感受。”“你那些灰暗的、一直以來難以被別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納、似乎根本無處安放的感受,其實就是來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是來自你與父母的關系。”
有句古語,盛極必衰,物極必反。吳謝宇的母親看著優秀順從成長起來的兒子頗為滿足,卻不知兒子長期生活在“高壓”下,他這“溫柔順從”的外殼下包裹著一顆蠢蠢欲動想殺了自己許久的心。
對吳謝宇來說,家,本該是一個避風港,卻成了逼他發瘋的“角斗場”。
原生家庭的影響,不可忽視。完美的家庭關系幾乎不存在,那么,我們該如何修補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性格缺陷呢?
治“病”,自然要溯其本源。在國際著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特所著《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書中,列出了幾種不健康的家庭行為模式,并在書的后半部分給出了相應的應對方法。
操控型父母
吳謝宇的母親是典型的操控型父母。在由徐崢導演的熱播電影《囧媽》里,徐伊萬的母親盧小花也是典型的操控型父母。
“這都是為了你好!”
“我這樣做都是為了你!”
“正因為我這么愛你!”
“如果你不是我的孩子,上趕著我也不會管你!”
......
以上這些都是“操控型父母”的潛臺詞。相信看過《囧媽》的人都有深刻印象,在火車上,盧小花對徐伊萬各種投喂,管他的飲食,管他的體重,管他的結婚生子......
幾乎和所有的孩子一樣,被父母操控久了的孩子都會有那么一段時間選擇反抗。
吳謝宇反抗母親的方式是讓母親在這個世界上消失。
徐伊萬反抗母親的方式是拿父親的死給母親心里一記重重的創傷。
不久前,我驚聞一個性格嫻靜的朋友,為了反抗父母,自殺了。朋友姓陳。原本嫁了一戶人家,過了幾年,生了兩個女兒,母親覺得女婿一直不溫不火的沒什么本事,就給女兒施壓,離婚后一對女兒留給了男方。
小陳離婚不久母親重新給她找了人家,誰知嫁過去不到一年小陳就想和現任丈夫離婚,和前任在一起。但母親已經收了現女婿的十幾萬彩禮,就威脅女兒說彩禮她一分錢不會退。如果小陳執意和前夫復合,就讓前夫重新拿一份彩禮出來。小陳不堪受辱,尋了短見。
父母在我們心里種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種子,它們會隨我們一同成長。在有些家庭里,父母種下的是愛、尊重和獨立,而在另一些家庭里,則是恐懼、責任或負罪感。
在人類所有的情感關系里,家庭關系是最重要的。良好的家庭關系對一個人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身體虐待型父母
童年時,鄰居家一位嫂子重男輕女,但凡自己的女兒不聽話,輕則挨罵,重則挨打。她女兒的臉上,經常有紅紅的五指印,有時半邊臉都是腫的。
這位女孩長大以后,也是習慣性地看別人的臉色,說話聲音低而輕,常常低著頭,溜著路邊走。
2018年11月,陜西渭南繼母虐童案公開審理。涉案繼母被判16年。受害男童鵬鵬(化名)的繼母孫某在接受審判時多次表示,曾對孩子采取罰跪、罰站、電線捆綁、竹棍毆打等方式進行“管教”。
多數父母會時不時產生想要打孩子的沖動,尤其當孩子一味哭鬧、煩擾甚至挑戰我們作為父母的權威的時候,這種沖動會異常強烈。而且我們中國有句老話,“棍棒之下出孝子。”這句沿襲下來的老話也讓很多父母“管教”孩子更加名正言順。
當我們從幼童成長到有一日為人父母,才幡然醒悟,這個說法是大錯特錯的。
對于那些被父母虐待過的孩子而言,要重新獲得信任感和安全感是很難的。在書中,蘇珊提到,我們與父母之間的關系,是成年后的我們同別人交往并建立關系的基礎。
如果我們和父母的關系比較健康——父母充分尊重我們的權利和自由,并給予我們情感上的慰藉,我們長大后就會希望別人也用這種方式對待我們,這種正面的預期使我們在成人的關系中更為坦誠且內心柔軟。
反之,和父母關系不健康的孩子,童年則充滿了焦慮、緊張和痛苦,這些情緒慢慢會演化為負面的預期和偏執的戒備心理。
言語虐待型父母
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父母就是整個世界的中心。所以,如果你無所不知的父母認定你是個壞孩子,那你就一定是。如果母親常說“你真蠢”,那你就是蠢的。如果父親常說“你真沒用”,那你就一定沒用。
幾乎所有的父母在發脾氣的時候對孩子都會用到“言語虐待”,諸如:
“你怎么不去死?”
“早知道你這個熊樣,一出生就掐死你了!”
“你要是沒生出來多好!”
“我就知道,你做什么都做不好!”
偶爾的言語侮辱并不會對孩子造成實質性的傷害,只是大部分父母并未意識到惡言惡語的力量有多強大。任何細微的惡言惡語,時間長了,都會對孩子造成難以磨滅的影響。
這樣說,可能大部分父母會付之一笑。“我又沒打他,能對他造成什么傷害?”
這種認識并不正確。侮辱性的稱呼,貶損的評價以及輕蔑的指責都會向孩子們傳遞非常糟糕的自我評價信息,并對他們將來的幸福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
在書中,作者舉出一個自己曾作為電臺主持時一位聽眾來電的例子:
“如果讓我在挨打和挨罵之間做出選擇,我一定會選擇挨打。因為挨打之后,傷痕都是看得見的,至少人們還會同情你。可是責罵會把人逼瘋,你卻看不到任何傷痕。沒有人會在意。和侮辱比起來,身體創傷的愈合可快多了。”
這也是為什么對于武力暴力,孩子們比較容易諒解,而對于言語暴力,孩子們則需要花費好長時間才能平復自己憂傷的原因。
去年網絡上流傳一個視頻,一名高中生,因為忍受不了母親喋喋不休的話語,在大橋上一躍而下,跳了江。
評論區呈兩面倒趨勢。一種聲音指責孩子的承受能力太低,“只不過被媽媽說了幾句,至于去死嘛?”另一種聲音指責孩子的母親,“孩子壓力已經很大了,還說那么難聽的話!”
是啊,誰能想到,只是幾句話的事,怎么就要了孩子的命呢?
如何才能讓家,不傷人
沒有人是可以離開家庭獨立在這個世界存活的。無論是童年還是長大以后。
當你還小的時候,家庭就是你的全部。無論你受了多大的委屈,有家在身后,你就可以無所畏懼。當然,這并不是對所有的孩子而言。健康的家庭任何時候都是子女的避風港,顯然,不健康的家庭關系則會是子女和父母的“角斗場”,在這場不管父母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角斗”中,受傷的絕大多數是孩子。
在書中,不健康的家庭體系被稱為“有毒的家庭體系”。有毒的家庭體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其惡劣影響會代代相傳。這點毋庸置疑,有項調查表明,童年父母一方有暴力行為的,本人稱為父母后多少也會有暴力傾向。
如何避免這種“代代相傳”的有毒的家庭體系呢?其實不難。
學會釋放內心的悲痛和憤怒。只有將責任歸于那些應該負責任的人——你的父母之后,真正的解放才能降臨。
理解你的觀念和感受之間的關系。這是停止自我毀滅性行為的重要一步。你要對父母不正確的做法說“不”,正視你和父母之間的關系,而不是委曲求全,才能更好地處理其中的混亂感受。
情緒激動時,避免同父母接觸、對峙。你的想法和判斷都會受到情緒的影響而出現偏差。
最最重要的,是你要放棄斗爭。家是講愛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
不管原生家庭怎么糟糕,對你的童年造成的傷害有多大。學會放手吧,身上沒了重擔,才能更好地前行。成年后的你,要學會相信自己,重新定義愛。用你心中愛的方式,重新和父母相處。到最后,你會欣喜地發現,當你和你的原生家庭關系好了,你會發現你和其他人的關系,尤其和自己的關系,會得到極大的改善。
原創,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