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我一直以為人生只有一種活法,那就是沿著當下的路繼續走下去。?
直到讀了周國平先生的一段話,“由于環境的逼迫、利益的驅使或自身的懶惰,人們往往過早地定型了,把偶然形成的一條窄縫當成了自己的生命之路,只讓潛能中極小一部分從那里釋放,絕大部分遭到了棄置。人們是怎樣輕慢地虧待自己只有一次的生命啊。”
如夢初醒,當下的路只不過是偶然形成的一條窄縫而已,怎么可能是全部的生命之路呢?生命應該是豐盈的,充滿可能性的,怎能把這偶然當作必然呢?
當然,每個人對于人生的意義有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人生是受苦,有人認為人生是游戲,有人認為人生是使命……
我也思考過人生的意義,一直不得答案。有一次下班回家,經過一個校園,當時正值夏天,各種花兒肆意綻放,樹木也是枝繁葉茂。突然想到,人生或許是沒有意義的,意義只是后天人為賦予的,就像這些花草樹木,它們有何意義?裝點環境嗎?這也只是從人類的視角去看。如果拋開人為賦予的意義,那它們無非只是在釋放生命力,活出種子里攜帶的一切潛力。
再以此思考人生的意義,恐怕和植物沒啥區別,后天人為賦予的意義都并非本質,只不過錯把工具當目標。真正的意義應該是活出生命力,活出生命本身。如果你是一朵花,就盡快地開著,如果你是一棵樹,就挺拔地立著。幸運的是,我們生命里攜帶的可能性要多過于植物,因為我們可以移動,我們具有更多的選擇。
從此,我更愿意相信,人生是不斷地學習和探索。通過學習迎接更多可能性,從而把當下的窄縫一點點扯開來。
既然人生不只當下的這一條路,充滿了可能性,理應去探索、去實踐。但當落實到行動時又困惑了,具體該怎么做?好比,發現人生不只一條路,更像一個茂密的森林,該如何走?該走哪條路?
每一條路都意味著一種人生活法。每個人在出生時會出廠配置一種活法,這并不意味著你只能使用這個出廠配置,你可以通過刷機,搭載一款更高版本的活法。
這時,與其做問答題,不如做選擇題。學生時,我們一般都喜歡做選擇題,因為選擇題起碼有4個答案可供參考,就算隨便選一個也有25%的概率答對。但對于問答題,要想答出來并且答得漂亮,就必須儲備相應的知識,如果恰巧腦中羞澀,那就只能空白交卷了。
如何把人生的活法做成選擇題呢?
我想,最關鍵的是設置選項,每一種可能的人生活法便是一個選項。這些選項從哪來?自己閉門造車頭腦風暴嗎?不太靠譜。
“人生來來去去一大堆的問題都大同小異,只是我們沒有足夠的閱歷看透而已”,行動派節目里的這句話真是透徹。
我們沒法閉門造車,但我們可以觀摩別人的活法。從古至今,把生命夠得淋漓盡致的大有人在,為何我們不去觀摩他們的活法呢?當對其他種的活法有了更多的認知后,再選出那條最能吸引自己的。這種選擇題做起來是不是要輕松很多呢?
而觀摩別人的活法有很多方式,比如,牛人大咖們都推崇的看電影,用最短的時間去了解別人一生的故事;再比如,讀名人傳記,看別人都經歷過哪些人生問題又是如何破解的;再比如,旅行,離開一貫熟悉的故鄉,到那么大的世界里去看看;再比如,結識一些能引起自己共鳴的精神榜樣,讀他們的書,看他們的故事,與他們交流,雖望塵莫及,但始終看齊。
如此,這一道關于人生的問答題,也是有了解答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