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文章本天成?
你若問一個成名作家,他有什么寫作秘訣,他往往說,我也不知道,沒有什么秘訣;為什么會這么寫?感覺就該這么寫;自然而然就寫出來了……
斯蒂芬·平克在《寫作風格的意識》中道出了真相。好作者都是好閱讀者。他們通過大量閱讀其他優秀作家的作品來掌握寫作技藝。學習他人之長,規避他人之短。
王小波在《我對小說的看法》中就表達了他對優秀作品的敬畏,讓他知道了高水平作品已經達到的高度。
現代小說的名篇總是包含了極多的信息,而且極端精美,讓讀小說的人狂喜,讓打算寫小說的人害怕……必須承認,現代小說家曾經使我大受驚嚇……
因為這個發現,我曾經放棄了寫小說……
正因如此,王小波知道了自身的差距,知道了學習的目標。可見,文章非天成,作家與牛頓一樣可以站在“巨人肩上”,而不是非得讓自己長成一個巨人。
? ? ? ? ? ? ? ? ? ? ? ? 豈復須人為?
文章既非天成,那就必須人為。積累日常素材,要通過記筆記或做卡片,這些都需要刻意練習,逐步遠離自己舒適區來提升技能。遣詞造句、修辭、文風、文章結構……這些更離不開刻意練習。
平克在書中介紹了一種方法叫“逆向工程”。說起這個詞,你可能會想起計算機黑客,他們“反編譯”一些優秀軟件,通過解讀破解出的代碼來進行抄襲或攻擊,這也是逆向工程。平克說的則是對優秀作品的“破解”,用顯微鏡找出優秀作品的優點,為我所用。同時平克作為認知科學家,會從閱讀者的認知上分析作品,認知科學是其他作家可能還不掌握的工具。因為沒有這個工具,平克說很多寫作方法或規則,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如,當說到不讓用被動句的規則時,作者自己恰恰就用了一句被動句來描述這個規則。威廉·斯托克《風格的要素》中就有類似的缺點。平克用認知科學來指導寫作,消除了之前寫作方法論中的不足。
? ? ? ? ? ? ? ? ? ? ? ? ?粹然無疵瑕!
手拿認知科學這個“顯微鏡”,閱讀“破解”大量優秀作品,找出自身差距。加上刻意練習并不斷修改——曹雪芹寫《紅樓夢》是“批閱十載,增刪五次”——相信普通人也能寫出“無疵瑕”的作品。
最終,“妙手偶得”將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