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還是這個世界,你以什么樣的心情來看待,給這個世界賦予色彩,你的世界就是什么樣的。善良之人看待世界,收獲的是一個和諧美好,人人相親的世界;邪惡之人看待世界,收獲的是一個爾虞我詐,肯蒙拐騙的世界。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這是孔子對《詩經》做出了深入研究以后,做出的結論。仔細分析《詩經》,這個作為中華民族文化源頭的作品,內容很豐富,開篇就是《關雎》,講述男女之情,后面還有很多。一般人看來,這本書有些描述是不合適的,而孔子看來都是思想純正的描述,因為孔子心中有一個思想純正,美好善良的世界。
不禁想起了一個故事:蘇軾和佛印的故事。蘇軾是個大才子,佛印是個高僧,兩人經常一起參禪、打坐。話說有一天,兩人又在一起打坐。
蘇軾問:“你看看我像什么啊?”
佛印說:“我看你像尊佛。”
蘇軾聽后大笑,對佛印說:”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兒像什么?就活像一攤牛糞。”聽到這句話,佛印沒有說話,而是繼續打坐。
蘇軾以為占了便宜,回家就在蘇小妹面前炫耀這件事。
誰想,蘇小妹冷笑著對哥哥說:“就你這個悟性還參禪呢,你知道參禪的人最講究的是什么?是見心見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說看你像尊佛,那說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說佛印像牛糞,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蘇軾傻眼了,愣愣的待在哪里不說話。是的,你心中所想,就是你眼中所見,你看待世界的角度,就反映了你內心深處的想法。而你內心的想法就決定了這個社會的色彩,由此決定了你的人生。
這種觀點是經過心理學家研究,是已經證實的現象。世界頂級心理學家,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卡爾· 榮格,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經過他長期的研究,得出一個結論:是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如何,決定著一切。
這里所說的看待事物的方式,如果用很流行的詞語來形容,就是價值觀,也是思維方式。這種世界不僅決定了我們每天的心情,還會對我們的人生產生很大的影響。
在生活中,應該學會相互轉化的看待事物,任何事物都是具有兩面性的,有時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禍之福之所依,福之禍之所伏。”這個道理我們老祖先就說過。
萬事萬物總有它的發展規律,你為什么過的不快樂?也許和你所處的環境無關,和你所經歷的事情無關,很大的原因是你的心態在起作用。一切都看開點,不要去想的太多,努力去追求自己所追求的,不要去管世間的是是非非,就像天氣一樣,我們無法去埋怨陰天,也不可能去永遠擁有晴天。
改變看待事物的方式,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使自己過的開心快樂,愉快的讀過每一天,這才是最重要的。如何改變看待事物的方式呢?
首先,閱讀大量的書籍。書籍是有要求的,是積極向上,價值觀良好的書籍。通過閱讀,可以開闊視野,讓你有很多個角度來看待事物,對于調整心情,讓自己保持陽光的心情有重要的作用。當然,心理學的書籍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多和有才能情趣的人交流。每個人的性格都不同,和別人多交流,可以看到別人身上的優點,學習彌補自己。也可以看到別人身上的缺點,警戒改掉自身缺點。很多優秀能干的人就是一部活書籍,多交流,學習,可以快速的自我提高。
再次,想做就去做。對于自己想去做的事情,要立刻行動去做,給自己一個機會,讓自己的人生有所改變。
最后,養成一個良好的愛好。年輕的時候,都為討生活,都在忙碌,可隨著年齡的增長,一個良好的愛好對自己很重要。可以是寫作、讀書、運動、旅游、做飯、吃美食等等,只要能讓自己開心都行。有了一個愛好,可以讓你的生活充實起來,可以調節心情,讓自己美好起來。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這個社會抱著一種善良之心,也許這個社會欺騙過您,也許這個社會傷害過你,要始終堅持一顆善良之心,對待身邊的人和事,終究會贏得社會的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