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已經過去,不管你愿不愿意,時間就是這樣自顧自的流走。我的2017年的年度關鍵詞是改變。這種改變涉及了生活,工作,個人成長的方方面面。
當我系統學習了邏輯,我發現原來還可以這樣來思考;當我真正學會怎樣科學練就好聲音的時候,我發現它會給我這一生帶來無窮的好處;當我學會了構建個人知識管理體系時,我發現自己從過去那只焦慮的小松鼠抽身出來,已經身處于另一個世界……每掌握了一項新的硬本領,感覺自己像重生了一次一樣。
回顧我的2017,我好像重生了好多回。就這樣,在這看得見的變化中,2017年我個人的大腦操作系統得以切實的升級。在重生后,那種繼續渴望自己蛻變成長的欲望就像那發了芽的種子,無論多大的石頭都壓不住——它越來越茁壯,越來越堅強。這種改變,讓生命變得更絢麗多彩,讓努力看的見。
凡是過去,皆是序章。新年伊始,從升級做好2018年年度計劃開始說起。
2018年的計劃制定
1.傾聽內心
2018年的計劃中,在工作、生活、愛好、成長等四個方面也給自己列出了目標與計劃。在所有的目標計劃中,在這次的制定計劃過程中,從我的七年愿景出發,想象七年后的我應該是什么樣,再落地到年度現實。更重視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哪些是我真正想改變的,更科學考慮他們的可實施性,做最走心的計劃。
這些目標與計劃在熱愛度、痛苦度和緊迫性等維度進行了評分排序,再按照習慣和項目對這些目標進行歸類。哪些是每天的習慣類,怎樣來進行習慣養成,比如每日學英語,哪些是多人多步驟有時間限定的階段性項目,按照項目來進行管理。
在過去的PMP項目管理師認證也給我帶來很大的啟發,項目管理的方法,不僅僅適用工作中,我也會運用這些樸素的項目管理方法帶入自己的日常生活與學習中。
首先,把現在和未來想清楚,一定要想,我朝什么方向走,會遇到怎樣的變化,考慮清楚其中的變化,因為想的通才能做得通。其次,實現這個目標所需要的資源到底什么,時間、財力、人力。再次,把結果和過程統一起來,控得住。從計劃開始,實施,總結,復盤,再到再一次的計劃,形成一個閉環。
2.科學分解
對于做好工作而言,首先搭建做好這件事情的框架很重要。舉個例子,你要開發一門課程,你首先是想第一章寫什么,第二章寫什么,那么你從一開始就會陷入具體工作細節之中。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更好的方式是,你要開發什么課程,目的和時間規劃,打算如何選擇平臺投放運營,這個項目將會涉及哪些人和事。用一個面去考慮問題,而不是點的思維方式。
說白了,就是更有邏輯更全面的維度去考慮和思考問題。這種過程類似于麥肯錫邏輯樹的思維方法來分解我們的目標,解決我們自己生活計劃中的問題。框架的切分,可以是內部、外部;可以是SWOT,可以是頭腦風暴等等方面。
只要這種分解符合MECE原則,彼此間相互獨立,完全窮盡。做到不重疊、不遺漏的分類,能夠借此有效把握問題的核心,并能很好的解決問題。結構化的思維在于幫助我們一個一個找到線頭,理清思路。
這個說起來簡單,但真正在生活中運用往往有時候會知易行難。
比如,如果你定了早起的習慣,你考慮怎么執行這個早起的方方面面,而不是簡單的寫個具體幾點的目標就草草了事,結果再到一年的年尾回顧時,再來感嘆計劃沒有實施。
3.小步快跑
考慮可實施性時,在達到目標時,怎么自我激勵。在定跑步目標時,在一開始要考慮到方方面面,跑步鍛煉的目標進行拆解,先定個21天,而不是一上來就是全年跑步。同時,如下雨下雪天怎么辦,在21天里,達成了多少次跑步算為是完成目標。在完成目標后,給自己怎樣的獎勵。在完成這個時間段的目標后,再接著延續。當然,這個21天是舉例子,具體時間自己來根據自己情況來定。通過以上的拆解以后,這樣的目標在可實施性上是不是又提高了一層。
最小行動降低了執行難度,減少了成本的消耗,最終反而在大時間周期中容易堅持到底。這就好比“小步快跑,不斷迭代”的道理,我們在年初定計劃時總想一口吃個胖子,一年365天達成什么樣,但實踐出真知。只有踏踏實實的積累,一步一步的完善,這是最切實際的行動。
其中,分類的本身就是知識。正如我在使用印象筆記給自己做知識管理體系一樣,打造自己的私人智庫系統。讓我在這碎片化的時代,忙而不亂,不再知識焦慮。
這是我2017年的一個很大的收獲與改變。改變了以后,你會發現對自我一點一滴的成長,更有掌控力。在碎片化時代,越是需要深度學習和系統化的學習,化整為零總結提煉出自己的收獲與成長。
?
感悟最深的兩點:
1.思維方式
比爾蓋茨與投資家沃倫巴菲特是好朋友,蓋茨有次回憶說他去見巴菲特時候,發現巴菲特的日程表稀稀疏疏,感到迷惑不解。巴菲特解釋說,必須擅長說“不”,以便于去做那些真正特別的事情,蓋茨覺得這是巴菲特教給他的重要一課。
一個想法,常常會改變人的一生。 之所以第一個提思維方式,是越來越體會它的重要性,它的重要性怎么強調都不為過。 每個人都試圖想度過精彩一生,但不是每個人都具備優秀的思維方式,所以我們的人生和工作的結果不同。
每個人都可以度過精彩的一生,只要具備優秀的思維方式,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和熱情。李笑來說,與時間做朋友的方法很簡單,就是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情。
晚清名臣曾國藩,大家都熟知他善打笨仗,打呆仗。而這種“笨拙”,卻也正是“扎實徹底”的思維方式,“笨拙踏實”。他在每遇到一件事,他都要從正反兩方面去看。而“正”“反”這兩個方面,他也要進行細分,把“正”面再分兩面,分析它的正反。同理,“負”面也自有其正反。 他把這件事中包含的每一個因素都研究到位,這樣的考慮分析,對這件事物就會觀察得分外透徹。 這樣的思維方式,無論是做計劃,還是解決問題有助于問題的嚴密分析,使之更具有可實施性。
?我在讀《窮查理寶典》時,給我帶來最大啟發刻的就是查理芒格的思維模式不一樣,他的逆向思維模式,有一次他在演講中不是說怎樣過好美好的大學生活,而是先從反面闡述了一名畢業生如何才能過上痛苦的生活。
當我們在做計劃時,也要考慮方方面面的因素,正面、反面去細細考慮。這樣的思考有助于計劃時思考更充分,執行起來更便利。
?
2.日省日進
一個自我要求優秀的人,真是和自己作戰,和自我的基因作戰,不僅僅是強攻,還需要循循善誘,刻意練習。就拿寫日記來說,曾國藩,魯迅也是寫到臨終前一刻,柳比耶夫更是56年來嚴格要求自己鑄就了《奇特的一生》。查理芒格說,通過廣泛的閱讀把自己培養成一個終生學習者,培養好奇心,每天使自己聰明一點點。
如果行李都是必須的,那么背動行李的唯一方法不是減負,而是讓自己變強。正是這種日省日進的累積效應,才讓我們日日沉淀變得更強。
一步又一步,才能到多佛。
如果沒有終身學習,我們將不會取得很高的成就。光靠已有知識,在生活中走不了太遠。
還舉上文中提到的曾國藩的例子,一個高明的軍事家、戰略家。曾國藩打仗靠的笨拙精神,踏踏實實,穩扎穩打。他說:“打仗要打個穩字。”他一生不打無準備、無把握之仗。他花極大心血去研究敵我雙方情況、戰斗的部署、后勤供應、出現不利情況如何救援等等,指導每個環節都算到了,算透了,才下定打仗的決心。這用在我們在做計劃工作,也是同樣如此。
正如陳春花老師所說,我非常希望你是能做計劃的人,而不是能做總結的人。因為會寫總結不會寫計劃的人,只有過去,沒有未來。
從做計劃開始,用好方法指引自己,一起走好2018年,我覺得不難,也就365天。
希望我們的2018都能收獲我們自己所想收獲的,擁有另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因為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你也就不再存在于原本的世界里。
這一路會有困難、艱辛,但我們內心充滿喜悅,因為達到了之前仰望的高度,登上我們自己心中的另一座高山,世界也回報我們更美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