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花了大概2個小時就翻完了這本書。在看之前,有一點把這位作者的書當成吳淡如系列,怕雞湯濃度太高,補的太厲害。翻下去才發現,作者還是花了一些心思來把一些方法論揉進去。實際上來說,我是一個標準的方法論推崇者,萬事萬物大部份都并不是那么難理解,重要的是用什么樣的方法去呈現。14年的時候讀過一本講量子物理的,大部份人聽到這個名頭就腦袋大了,但實際上作者用深入淺出的文字講述了一個科學的故事,讓人很容易理解了這個看似宏大的課題。再比如前陣子看一個數學家寫的一本《愛和數學》講訴一個普及數學知識的話題,我從小數學不好,但讀這本書也讓我體會數學之美,原因也在于作者在描述上盡可能使用指代性和通俗場景化的文字或案例,所以這是方法論的問題。很多問題只是被人說復雜了,更多時候其實還是大道至簡的。
回到這本書。書的核心思想是針對都市人常見的一些情緒問題,關于家庭,工作以及與人相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進行拆分,面對以及最后解決的方法傳遞。
作者從一個小故事的視角切入,將生活沖突都集中在女主角身上。像架空歷史一樣,從女主角某次家庭爭吵中摔門而出意外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通過抽絲剝繭,層層拆解后,女主角終于重新認識了自己,并建立新的視察觀,從而構建了新的人生。
整本書的核心都在圍繞如何從看似紛繁復雜的多線程事件中,運用相應的方法對其進行梳理從而給出新的契機機會。
我喜歡且平時也用的一個方法論,即站在對方的視角上重新還原事件。用對方的視角來體會同一件事,看看是否得出同樣的結論?
這個方法無論用在商業,家庭還是朋友來往,萬試萬靈。我們舉例來看:
1.比如商業。在商業活動中特別是指談判活動中的這個關于角度轉換的方法就幾乎是常見技巧,但實際被運用的其實并不多。一般時候,談判極容易陷入的誤區是習慣性站在自我甚至本我的立場上極力周旋。往往一場談判下來,缺少經驗和技巧的都會備感疲憊。所以學會換立場考慮就會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將所面臨的事情按重要性進行順序排列。問題也好,事情也好,如今比較“潮”的說法就是要將所面臨的問題“收斂”。也就是說切口一定要小,我們在面對復雜結構或者情形時,要學會由繁入簡。事實上,大部份人在處理問題的時候通常是反向而行,也就是說習慣性會擴大化看待問題,常常會把簡單的事情復雜化處理。這樣一來,事情繞多了,思路稍顯不清就更覺得無從下手。這一類場景最常出現的一般是家庭爭吵中,常常因為一件小事開始起頭,然后升級到歷史問題,又一不小心就上升到人身攻擊,戰爭擴大是常見狀況。事實上,冷靜下來才會發現為的是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所以這種爭吵就演變成了情緒的渲泄的途徑而已。
我們常說,要發現那個隱藏或者稱為有潛力的那個自己,除了一些正面路徑以外,通過一些爭吵,甚至極端的情緒變化,你會突然發現原來自己還有另外一面,好的或壞的,甚至令你大跌眼鏡的自己。更多的時候,極度的情緒渲泄可以完全放下自然社會狀態下的自己,反而會有令自己都驚訝的意外收獲。
未知的自己,其實更多的收藏著不為人道的情緒。我們常常把好的一面留給外面的人,但是卻給了家人和愛人暴戾的一面,那些無處安放的情緒就那樣安在了自己人的身上。那么如何把這些情緒施展開來又安全的收回來,大概這還得一些修煉一下。
我看上去也是一副人畜無害的樣子。最近在做年終訪談的時候,我就得到了完全極端的兩面反饋。一部分同事說,希望我可以再嚴厲一些,不要那么溫和;另一部分小伙伴則希望不用那么嚴厲,多給一些鼓勵和認可。實際上,從直觀表象來說,我算脾氣溫和,性格柔軟那一型的。但在待人處事中還是會因為對方親疏遠近關系而自覺或不自覺地收斂或放任自己的情緒。比如前面說的看到我嚴厲那一面的往往是跟了我最久的小伙伴,因為彼此熟知反而不會那么去刻意營造良好氣氛,對或者不對,情緒是非常直觀的。但實際上,保持一致性的方法論應該是起碼準則,從訪談回來就會發現,任何一個人都希望被穩定情緒對待。
處理問題的方法與情緒宣泄如何有效區分開來?避免讓情緒引導解決問題,在我看來無非就是上述兩個方法,1.換位思考。2.梳理主要矛盾,聚焦解決。問題解決自然就解決了壞情緒的問題,當出現這類情況時,告訴自己,如果發脾氣對解決問題有幫助的話,那可以發去吧!反過來說,如果沒有用,那就省點力氣,別吃了兩頭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