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的《七律·長征》(毛主席)

本期分享

? ? ? ?在上一期分享中我們跟隨著李白遙寄王昌齡的明月走進了貴州和夜郎國,本期分享讓我們跟隨紅軍長征的路線去走一走“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的貴州,領略毛澤東《七律·長征》所呈現的那一段波瀾壯闊、艱苦卓絕的征程。

毛主席《七律·長征》賞析

附:“詩書優游”詩詞頻道主播百合新年度頻道介紹

“詩書優游”平臺、頻道和主播介紹及百合的往期分享合輯

注:這首詩就不錄制吟誦了,有興趣可以搜索《七律·長征》這首歌或者《長征組歌》來聽,也可以聽聽《十送紅軍》。

賞析文本

????????在上一期分享中我們跟隨著李白遙寄王昌齡的明月走進了貴州和夜郎國。在講到“夜郎自大”這個成語的時候我給大家詳細分析過,夜郎人“自大”這個鍋背得還是挺委屈的,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夜郎國地處偏僻的西南之域,崇山峻嶺、江河溝壑的重重阻隔,使得這里交通極為不便,和中原地區的交流非常少,所以沒法不坐井觀天。這一期我們就先來詳細了解一下古夜郎國也即今貴州省的地理。

????????貴州地處中國西南內陸地區腹地,北接四川和重慶,東毗湖南、南鄰廣西、西連云南。貴州的地貌屬于高原山地,是云貴高原的組成部分,境內地勢西高東低,自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全省地貌可概括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種基本類型,其中92.5%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

????????貴州境內山脈眾多,重巒疊嶂,山高谷深,縱橫交錯,綿延不絕。北部的大婁山自西向東北斜貫北境,在云貴高原上綿亙數百里,劃分了烏江與赤水河兩大流域,更成為川黔兩地難以逾越的界山。川黔間著名的險關要隘婁山關所在的山谷即是大婁山山脈一處因褶皺斷裂而形成的隘口,它北起桐梓縣城,向南過紅花園、南溪口,翻越婁山關后,途經板橋向南延伸,全長達30公里。山谷北連重慶,南接貴陽,是真正的戰略要地。婁山關原名婁關,后稱太平關,是大婁山脈的主峰,海拔1576米,關上千峰萬仞,重巒疊峰,峭壁絕立,若斧似戟,直刺蒼穹,史籍中“萬峰插天,中通一線”的記載即是對此險要地位最簡明的描寫,所以人稱黔北第一險要,和四川的劍門關一樣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它南距貴州名城遵義市50公里,位于遵義市匯川區與桐梓縣交界處,北拒巴蜀,南扼黔桂,為黔北咽喉,兵家必爭之地。1935年紅軍長征中曾在這里與國名黨軍隊進行過浴血鏖戰,戰后毛主席創作了著名的《憶秦娥·婁山關》:“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大筆寫意勾勒出一幅雄渾壯闊的冬夜行軍圖,描寫了紅軍指戰員英勇鏖戰的壯烈情景,表現了革命者面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和艱險時堅強不屈的意志和蒼涼悲壯的宏大氣概,雄奇悲壯,氣勢如虹。這首詞現在以毛主席行草手書體被放大鐫刻于婁山關景區高14米、寬25米的大理石碑上,為這一雄關險隘更增氣勢。

????????貴州的中南部橫亙著珠江水系與長江水系的分水嶺苗嶺,東西斷續綿延,長約180公里,寬約50公里,因為是苗族集中聚居區而得名;東北部則是盤踞湖北、湖南、重慶、貴州四省市交界地帶的武陵山,屬云貴高原云霧山的東延部分,海拔在1000米左右,最高峰鳳凰山海拔2572米,位于貴州省銅仁地區江口縣。

????????貴州境內最高點則在西部高聳的烏蒙山。烏蒙山是云貴高原上的主要山脈之一,長250千米,呈東北—西南走向,聳立于貴州高原西北部和滇東高原北部,由云南延伸入黔,綿延于威寧、赫章等地,是金沙江和北盤江的分水嶺。整個烏蒙山區群山起伏,如浩海騰波,峽谷深陷,如刀切斧削,山中有山,峰外有峰,逶迤連綿,非常壯觀。

????????貴州不僅山多,水也很多。貴州的河流處在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上游交錯地帶,全省水系順地勢由西部、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分流。主要河流有烏江、赤水河、清水江、南盤江、北盤江等。其中的北盤江流域據考古發現正是古夜郎國的主要區域。而赤水河,和婁山關一樣,也是因為紅軍長征而獲得較高知名度的。“四渡赤水”作為“長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是中國工農紅軍戰爭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戰例,也是毛澤東一生中的“得意之筆”。當時的中央紅軍正在長征途中,處于國民黨幾十萬重兵圍追堵截的艱險條件下,毛澤東根據情況的變化,吸取前幾次戰斗的教訓, 采取高度機動的運動戰方針,和周恩來、朱德等指揮中央紅軍巧妙地穿插于川黔滇邊境廣大地區的國民黨各路大軍之間,靈活地變換作戰方向,為紅軍贏得了時機,創造了戰機,在運動中殲滅了大量國民黨軍,牢牢地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赤水位于貴州省西北部遵義地區,為長江上游支流,因河流含沙量高、水色赤黃而得名。現在貴州省由遵義市代管的赤水市就是以這條河命名的。

????????貴州有這么多的河流,加上氣候溫暖濕潤,降水較多,要說應該有比較方便的水路交通才對,但不幸的是這里河流雖多,但都是上游,即使有北盤江、清水江、烏江穿過,卻并沒有形成河流切割沖刷的平原和谷道,所以交通極為不便。加上這里受大氣環流及地形等影響,陰天多,日照少,而且氣候呈多樣性和不穩定性,災害性天氣種類較多,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說。

????????總的來說,貴州的地理條件是相當艱苦的,尤其是在生產力十分落后的古代。“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就是對貴州地理環境的最形象生動的概括。在這里,基本上找不到一塊哪怕是像樣點的平地。天氣也不好,山谷中水汽蒸騰,四處彌漫著云霧,省會“貴陽”這個名字就是這里很難見到太陽的意思。作為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貴州地表破碎,道路崎嶇,山高水深,溝壑縱橫,因此無論是內部還是對外交通都十分艱難,也難怪會成為外界一直無法進入的地區。雖然漢朝中央政府在這里設置了郡縣,但在這里生活的主體還是少數民族,三國時諸葛亮七擒孟獲平定的南中就包括這里。一直到魏晉時期,中原地區連年戰亂,大量的漢人才涌入這里,后世這里也是四川、湖廣一帶的漢人躲避戰亂的地方。

????????交通不便自然就信息閉塞,所以一直以來貴州的發展總是落后于中原地區,一直到今天,在這里修路的難度也是超乎想象。但也正因如此,作為一個幾乎未被開發的省份,在這片土地上完好地保存了很多或美麗壯觀或自然淳樸的風景。貴州最負盛名的旅游景點黃果樹瀑布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中國最美麗的地方”之一,實際上類似的瀑布景觀在貴州可以說到處都有;堪稱中國錐狀喀斯特博物館的萬峰林是中國西南三大喀斯特地貌之一,被稱譽為“天下奇觀”;貴州第一名山梵凈山,那云海中的山峰肅穆而神秘,誦經的聲音詮釋著梵天凈土的莊嚴……而貴州最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觀無疑是星羅棋布地點綴在群山懷抱中的少數民族村寨,遠離塵世,淳樸安詳,如西江千戶苗寨就是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我六年級的時候就曾跟著學校去過貴州游學。在那里,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我們去了五天,幾乎天天都在下雨,坐在大巴車上也能感覺到一直在上坡下坡,不停地拐彎……我看到了貴州的崇山峻嶺和獨特的熔巖地貌,也體驗了制作銀飾、鳥籠、泥哨、刺繡等具有濃厚苗族文化色彩的民族活動,感受到了那里濃郁的少數民族文化氣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為上個學期剛學過中國近代史,也背過一些毛主席詩詞,所以雖然之前對貴州并不了解,但在為這期分享做準備的過程中我卻常常能看到熟悉的地名,比如前面講到的婁山關、赤水河、烏蒙山,但印象最深的卻是遵義。因為遵義會議,因為紅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遵義這個城市已經超越了貴州的省會貴陽成為我心目中貴州省的名片,這也是為什么我選擇了毛主席的《七律·長征》作為我這期分享的主題詩。

????????《七律?長征》寫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當時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勝利結束。作為紅軍的領導人,毛澤東在經受了無數次考驗后面對曙光在前、勝利在望,心潮澎湃,滿懷豪情地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要想真正深入理解和體會這首詩所蘊含的無數艱難險阻和奇偉壯闊的戰斗豪情,我們需要先完整地了解一下中國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中國工農紅軍長征。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蘇區紅軍第五次反“圍剿”作戰,由于中共中央領導人博古和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先是實行冒險主義的進攻戰略,后又實行保守主義的防御戰略,致使紅軍屢戰失利,蘇區日漸縮小,紅軍的機動回旋余地更加縮小,在蘇區內打破國民黨軍的“圍剿”已無可能,于是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領中央紅軍共8.6萬余人從江西省瑞金、古城等地出發,被迫退出蘇區,開始戰略轉移。在突破國民黨軍第一、第二、第三道封鎖線后,因為博古、李德等領導人一意孤行的錯誤指揮,致使紅軍在湘江會戰中損失慘重,銳減至3萬余人。在此危急關頭,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主席毛澤東根據當前軍事態勢,力主放棄原定計劃,改向國民黨統治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以擺脫敵人,爭取主動。經過一系列艱苦卓絕的戰斗,1935年1月7日,紅軍先頭部隊進占遵義。1月15到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擴大會議。會議著重總結了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經驗教訓,肯定了毛澤東關于紅軍作戰的基本原則,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決議》(簡稱《遵義會議決議》),制定了紅軍爾后的任務和戰略方針。會議改組了中央領導機構,增選毛澤東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并決定由周恩來、朱德指揮軍事。不久又成立了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三人小組,負責指揮紅軍的行動。

????????遵義會議是在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和長征初期嚴重受挫的情況下,為了糾正博古、王明、李德等人“左”傾領導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而召開的。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方面問題的會議。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在極端危急的歷史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在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歷史上是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這次會議,就沒有我們今天的中國。

遵義會議

????????遵義會議之后,中央紅軍便開始了著名的運動戰“四渡赤水”,轉戰于川滇黔邊境地帶,并在遵義戰役中擊潰和殲滅國民黨軍2個師、8個團,俘敵3000人,取得中央紅軍長征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1935年5月,中央紅軍渡過金沙江,終于擺脫了數十萬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接下來中央紅軍堅決執行中國共產黨制定的民族政策順利通過彝族區,飛奪瀘定橋強渡天險大渡河,取得了長征中又一次重大勝利。此后,中央紅軍繼續北進,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難翻越終年積雪、空氣稀薄的大雪山,和紅四方面軍在懋功地區會師,歷盡千辛萬苦,通過人跡罕至、氣候變化無常的茫茫草地,并與張國燾分裂和危害中共中央的企圖做斗爭,最終于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陜甘蘇區的吳起鎮(今吳起縣城),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至此,中共中央及紅一方面軍主力歷時一年、轉戰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肅、陜西等11個省、行程二萬五千里的長征勝利結束。

????????在二萬五千里的長征途中,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余次戰斗,攻占700多座縣城,犧牲了營以上干部多達430余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擊潰了敵人多次的圍追和堵截,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大雪山,戰勝了軍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無數艱險,堪稱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艱苦卓絕、可歌可泣的長征在它的領導者毛澤東的筆下是怎么呈現的。

????????首聯“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起筆直抒胸臆:“等閑”就是尋常,平常,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

????????頷聯“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寫長征途中翻越的千山。“五嶺”指的是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和越城嶺,橫亙在江西、湖南、兩廣之間,正是長征初期紅軍穿越的一道道封鎖線。“烏蒙”就是我前面說到的烏蒙山,1935年4月紅軍長征翻越此山。“逶迤”形容道路、山脈、河流等彎彎曲曲,連綿不斷的樣子,“磅礴”形容名山大川氣勢浩大,廣闊無邊的樣子。“泥丸”指的是小泥球,“細浪”、“泥丸”作者自釋:“把山比作‘細浪’、‘泥丸’,是‘等閑’之意。”這兩句就是說:綿延不斷的五嶺在紅軍看來只不過是起伏翻騰的微波細浪,而氣勢雄偉險峻的烏蒙山在紅軍眼里也不過是腳下的一顆泥丸。

????????頸聯“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寫長征途中渡過的萬水。金沙即金沙江,指長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樹縣至四川省宜賓市的一段。1935年5月,紅軍曾在云南省祿勸縣皎平渡渡口強渡金沙江。“云崖”意思是高聳入云的山崖。“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懸崖峭壁,濺起陣陣霧水,在紅軍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樣。“暖”被一些學者指為紅軍巧渡金沙江后的歡快心情,也有學者說意思就是溫暖。“大渡橋”指四川省西部瀘定縣大渡河上的瀘定橋,是由十三根碗口粗的鐵索上鋪設木板組成的橋。“寒”是用鐵索的寒光閃閃影射敵人的冷酷與形勢的嚴峻。這兩句就是說: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著高聳入云的峭壁懸崖,激起熱騰騰的水氣。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著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透出陣陣寒意。

????????尾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情緒昂揚。“岷山”是位于甘肅省西南、四川省北部的大雪山,西北-東南走向,西北接西傾山,南與邛崍山相連,包括甘肅南部的迭山,甘肅、四川邊境的摩天嶺。1935年9月,紅軍陜甘支隊奪取岷山山系北支迭山山脈的天險臘子口。“三軍”,作者自注:“紅軍一方面軍,二方面軍,四方面軍”,“盡開顏”指紅軍的長征到達目的地取得了勝利,所以紅軍指戰員們個個都笑逐顏開。這兩句就是說:更加令人喜悅的是踏上千里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過去以后個個笑逐顏開。

????????這首《七律·長征》僅用56個字,便高度概括了長征路上的各種艱難險阻。通過精心選擇的生動典型的代表意象,熱情洋溢地贊揚了中國工農紅軍不畏任何艱難險阻,異常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

????????這首詩的首聯“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是全詩的統領,以直白的語言、豪邁的語勢,高屋建瓴地概括了紅軍在長征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給整首詩奠定了樂觀豪邁、氣度不凡的基調。“遠征難”三個字看似尋常,卻概括了紅軍在長征途中遇到的一切困難。“遠征”是寫長征行程之遠、時間之長,“難”是寫長征犧牲之大、經歷之苦。然而面對長征途中的千難萬險,鏗鏘有力的“不怕”二字下筆千鈞,以堅定的語氣表現出紅軍勇敢頑強、頂天立地的英雄氣概,“等閑”兩字將困難輕輕一描,呼應了“不怕”的表述,表現出紅軍藐視困難、蔑視敵人、從容不迫的自豪感。“萬水千山”以靜寫動,以艱難險阻為主體,展現了一幅濃縮紅軍長征壯闊歷程的總藍圖,是“面”的體現。

????????頷聯承接“千山”,沿著紅軍長征的路線,俯瞰五嶺和烏蒙山這兩個典型的高山峻嶺,以點帶面地描繪了“騰越五座嶺”和“疾跨烏蒙山”兩幅“長征圖”,這兩句寫出了紅軍對山的征服。“逶迤”“磅礴”之崇山高嶺,但在詩人的眼里卻如小小細浪以及小小的泥丸,奇特的想象和夸張的寫法,是詩人有意縮小人的視覺比例,正是為了反襯紅軍藐視并戰勝一切困難的高大形象和精神偉力。“騰”和“走”的動態化描寫,使靜止的山有了生氣,既是寫山,也是寫紅軍對山的征服,反襯了紅軍大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頸聯承接“萬水”,詩人同樣以點帶面選擇了“巧渡金沙江”和“強渡大渡河”兩幅“長征圖”,寫出了紅軍對水的征服。奔騰的金沙江水拍打著兩岸高聳入云的山崖,山山水水都在為紅軍的勝利縱情歡唱;橫跨在大渡河上的瀘定橋那令人望而生寒的十三根鐵索,根根都映襯出紅軍鋼鐵般堅定和無畏的革命意志。巧渡金沙江和飛奪瀘定橋都是在非常危急的情況下進行的激烈戰斗,紅軍巧渡金沙江時僅用七只小船,經過九天九夜偷渡過了金沙江,全殲對岸守敵,甩掉了追兵,突破了重圍。飛奪瀘定橋時更是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在高懸在湍急河面上的鐵索橋上邊鋪門板邊匍匐射擊前進,僅用了兩個小時便奇絕驚險地奪取了瀘定橋,粉碎了蔣介石欲借助大渡河天險將紅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的美夢。詩人這里并沒有正面描寫巧渡金沙江和飛奪瀘定橋的戰斗,只用“金沙水拍”描繪出金沙江的風高浪急,用“云崖暖”寫出戰斗勝利后詩人在江畔流露出的喜悅;用“大渡橋橫”描繪出橫跨在紅軍面前的大渡河天險,用“鐵索寒”寫出敵人炮火籠罩下的瀘定橋的森森寒意和紅軍飛奪瀘定橋的奇絕驚險。一“暖”一“寒”,對比強烈,既是客觀事實,又是詩人的心理感受,既表達了紅軍渡過金沙江后的喜悅,又表現了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這一場惡戰的艱苦激烈,驚心動魄,進一步表現了紅軍的英勇無畏。

????????尾聯描述了長征最后的歷程,用一幅“喜踏岷山雪”的“長征圖”呼應了詩的首聯。首聯言“不怕”“只等閑”,尾聯曰“更喜”和“笑開顏”,有力地強化了主題。其實紅軍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難程度是超過“逶迤”的五嶺和“磅礴”的烏蒙山的,但經歷了千難萬險和慘烈犧牲后,紅軍終于在敵人的重重圍追堵截中殺出來的一條血路,當踏上“岷山千里雪”時,二萬五千里轉戰的目的地馬上就要到達了,三軍大會師近在眼前,所以詩人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寫出了戰士們的雙重喜悅,一重是戰勝雪山的喜悅,一重是勝利在望的喜悅,并來進一步凸顯紅軍異常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

????????總觀《七律·長征》全詩,氣勢磅礴,氣魄宏偉,格調高昂,筆力雄健,首聯和尾聯語言淺白流暢,大氣雄渾,節奏強烈,頷聯和頸聯對仗工整、用詞精妙,抑揚頓挫。全詩對張牙舞爪、窮兇極惡的敵人不置一字,視之若無,對常人無法想象更無力克服的艱難險阻樂觀面對,視若尋常,這種傲視一切的奪人氣概和闊大胸懷,非百戰不殆、總攬全局的三軍統帥和一代偉人不能擁有。

????????《長征》這首詩簡直就是一幅地圖,把長征的路線說得一清二楚:瑞金和井岡山都在五嶺邊緣上,紅軍從這里出發,一路翻山越嶺來到貴州;開了遵義會議確定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后繼續向西,過了烏蒙山就到了金沙江,過了金沙江就從云貴高原進人了橫斷山脈;穿過橫斷山脈翻過大雪山,眼前就是大渡河,大渡河就在四川盆地入藏的康定地區;穿過大渡河又是連綿不絕的雪山:夾金山、邛崍山、岷山;岷山的西邊就是紅軍過的松潘草地;過了草地就到了隴西;隴西和陜北之間還隔著一座隴山,也叫六盤山;過了六盤山,就是陜北根據地,延安已經遙遙在望了。長征走過的路,都是人跡罕至的地方,特別是翻過青藏高原這一段,一不留神就會全軍覆沒。普通人的想法,過大渡河翻大雪山幾乎等于死路一條,即使是當年的蒙古鐵騎從北往南走,而且是在有后勤保障的條件下也損失慘重,清朝時太平天國的石達開在這里也全軍覆沒,也只有如一代偉人毛澤東敢出此奇招,而且還真殺出了一條血路,大雪山連國民黨的飛機都飛不上去,紅軍因此躲過了圍追堵截,雖然犧牲了很多人,但留下來的都是經過死神重重考驗的精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也正是他們改變了中國的歷史。

????????通過準備這期分享,我覺得我大致理解了為什么歷史書上說:長征的勝利結束,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為開展抗日戰爭的新局面創造了重要條件。紅軍長征播下了革命種子,鑄就了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長征已過去80周年,戰爭的硝煙已經散去,我們的生活一片安寧,昔日的血雨腥風早已成為影視劇中并不那么真切的呈現。當富足和安康使前輩們壯烈的犧牲成為歷史書中的一頁時,我們又該以怎樣的態度去面對這段歷史,去善待并銘記他們艱難探索拯救民族危亡之路的努力呢?

????????就在前幾天我看到一個新聞,“貴州省66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這一脫貧攻堅戰的勝利,其中是否也有長征精神在閃光呢?

毛主席《長征》參考反饋題目

1. 你去過貴州嗎?對貴州有什么印象和了解?能給大家介紹一下你了解的貴州嗎?

2. 你能給大家講一講為什么說貴州“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嗎?

3. 你覺得貴陽和遵義這兩個城市哪個更有名?為什么?

4. 你能給大家介紹一下長征或遵義會議嗎?

5. 你能給再給大家分享一首毛主席跟長征有關的詩詞作品嗎?

6. 小寶們建議爸爸媽媽就不要給講長征了,帶孩子看看貴州美麗風光、著名景點的圖片或視頻比如《航拍中國》,也可以讀讀《七律·長征》這首詩或者一起聽聽歌。

參考資料

初中歷史課本

《話說紅軍長征》廣東大音音像出版社

《長征——最真實的人間史詩路》

這座城市除了“紅”,還有什么?

當然,還有各種百度……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