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的感覺,就像饑腸轆轆的人看見了新出爐的散發著誘人香味的火腿三明治,喜歡的恨不能一口吞下去。可是,我卻不得不選擇在工作與家務的縫隙里緩慢地進行...上班之前的二十分鐘到半個小時,中午休息的半個小時或十幾分鐘,睡覺前大約一個小時...就這樣斷斷續續地持續了三個多月,才終于拜讀完畢。
最初引起我驚慕的是高爾基的超強記憶力。時隔多年后,他經歷過的事,遇見過的人,以及當時的思想感情,仍記憶猶新。在他飽含深情的筆端,娓娓道來、栩栩如生。在他細致清晰的描寫中,讓我了解到他的童年、打工和求學之路。同時也對當時沙皇統治下的俄國有了一種更深層次的認識。在那個時代,貧窮應該是整個社會的基調。
高爾基原名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小名阿廖沙。他命運多舛、自幼喪父,母親帶著他搬到外祖父家里住。外祖父家,與其說是家,不如說是人間地獄。外祖父掌管著家里的一切,脾氣非常暴躁、視財如命,主人公阿廖沙時常因為犯錯而被痛打;兩個舅舅常為了分家而爭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沒有地位,任丈夫打罵、發泄。在這個自私、冷酷、專橫、仇恨的人間地獄里,慈祥、寬容、善良的外祖母,像冰冷的暗夜里的一盞燈光,溫暖、疼愛、袒護著他善良的本心,使他生成了一個善惡分明、是非分明、能愛能恨的靈魂,對他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影響。
隨著外祖父放高利貸破產,原本積累的財富很快耗盡,高爾基不得不外出打工養家,他被迫早早地進入了社會來到了人間。他在人間的道路走的并不輕松。他在鞋店、圣像店做過學徒,又在輪船上打過雜。在鞋店鋪當徒弟時需要忍受掌柜的捉弄和他堂兄的敵意,而在自己親戚家里學繪圖又要忍受兩個婦女的各種譏諷和謾罵。相比之下,高爾基更喜歡在輪船上當幫手,在那里他認識了幾個對他格外照顧并且在精神和思想上點撥他的大朋友,幫助他看清了這個社會的真實面目。
少年時期的高爾基喜歡讀書,總是尋找各種機會讀書。正如高爾基所說:“這些書籍洗滌了我的靈魂,像剝皮一般替我剝去了苦難艱辛的現實生活的烙印。我這才體會到什么是真正的好書,也意識到好書對我來說是必不可少的需求。讀了這些書以后,在我的心中漸漸形成一個堅定的信念:在這個世界上我并不孤單,不會走投無路。”這個并沒有接受過多少正規教育的人正是通過讀書和同社會底層人民的相處中逐漸成長了起來的。他已經不再對別人的惡意中傷感到那么痛苦,無論面對什么他似乎都能接受。
在他的成長過程中,見到過形形色色的人,他們的貧困、病殘、酗酒、侮辱女人、冷漠、虛偽……種種卑鄙下流的事情見得太多,故而他有點膽怯;又因為了解生活中種種可怕的事情而感到壓抑,開始對生活,對別人抱著不信任的懷疑的態度。他憐憫所有的人,也憐憫自己,但又束手無策。他說:我發現生活后面隱藏著一種凄涼的、令人沮喪的空虛。人們在這虛無之中,像微小的塵土在動蕩的池水里一般,混亂而急躁地浮動著。因此他幻想一種寧靜安詳的,與世隔絕的生活。只想與書本為伴,不與他人交往。他所向往的地方是修道院,是林中的看守小屋,是鐵路線旁的小崗棚。他想去波斯,希望在城郊的某個地方謀個守夜人的職務,人越少越好,離他們越遠越好。
同時由于他讀過許多充滿智慧的好書,受過書中神圣精神的洗禮。他看到世俗生活中可怕的東西擁有難以抵御的勢力,感覺到這股勢力不費吹灰之力就能砸破他的腦袋,用骯臟的腳底踩碎他的心,于是,他就緊張地自我防衛,咬緊牙關,握緊拳頭,隨時準備應付所有的爭執和搏斗。他滿懷愛心和寬容。他的惻隱之心常常見諸于行動,每次遇到危急情況,就會挺身而出,隨時準備進入戰斗狀態。
秋天的時候,高爾基聽從一個天真的中學生的話,去喀山大學讀書。他暗下決心,不管怎樣都要實現自己的目標。在這里他一樣過著苦難的日子,他突然醒悟:上大學不過是個幻想。所謂的大學,其實是高爾基在喀山和一群大學生交流思想并相互學習的日子。我認為,這段時期的高爾基更多的只是對這群大學生的好奇,而對于他們的思想似乎并不贊同,覺得他們有些不切實際。一些大學生在生活中的所作所為,甚至讓高爾基產生了憎惡。漸漸地他對社會有了更深的了解:沙皇就是織網的大蜘蛛……這是一張無形的網,以沙皇為中心,通過各部大臣,各級官吏層層下來,密密麻麻的包裹著,人民就生活在這張網的陰影之中。
在喀山,最讓他尊敬和信賴的是羅馬斯。羅馬斯帶他到克拉斯諾維多渥村,想把農民、種果樹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高爾基甚至有種感覺:會不會從現在開始,我要投身于革命干一番大事了?但是由于農民的奴性、愚昧以及村長、地主從中作梗,最終失敗。在村莊失火后,高爾基離開了那里,也告別了他的大學生涯。
書中的人物形形色色,高爾基總是用樸實、易懂的語句,形象貼切的比喻,把每個人物刻畫的生動逼真,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巴什金有一頭紅褐色的頭發,臉刮得亮光光的,個子矮小,動作靈活,就像只貓。...他很喜愛女人,談起女人津津有味,興致勃勃,從他那軟弱無力的身體內發出一種痙攣,其中包含某種病態的東西。再比如對麻痹癥的瑪利亞的描寫:她用尖細顫抖的聲音說,同時用手扶著墻壁,小心翼翼地緩緩地向我移步,仿佛她腳下踩的不是堅硬的地板,而是懸掛在空中的一根晃晃悠悠的繩索。她全身不斷地顫抖,就像有萬千支針扎進了她的腳掌,又像是墻壁上有火燙傷了她嬰兒般肉嘟嘟的手。這樣的描寫隨處可見。
好的著作,是需要反復品讀的。我只是粗略的讀了一遍,還遠遠沒有觸及到書里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