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的概念在國內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都非常火,現代生活實在過于快速與繁瑣,所以極簡向的東西——無論是藝術形式還是生活方式——都極受推崇,雖然看起來也沒有多少人真能做得到。由于這個概念太火,豆瓣有很多相關小組,其他平臺上也有很多帖子介紹概念和實用案例的,我就找來了原作讀一下,還是感觸頗多的。
《斷舍離》屬于典型的「文字寫得狗屁不通,但道理講得非常清楚」的書,也就是所謂的干貨多吧。其實整本書前兩章寫得還是條理清楚,道理通透的,建議只看前兩章也就夠了。我重新整理下了主干內容,精簡之后如下。
「斷舍離」是什么?
一言以蔽之,斷舍離就是—— 通過收拾物品來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內心的混沌,讓人生更舒適的行為技術。 換句話說,就是—— 通過收拾家里的破爛兒,也整理內心中的破爛幾,讓人生變得開心的方法。
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
舍=舍棄家里到處泛濫的破爛兒。
通過不斷重復斷和舍,最后會到達這樣的狀態: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間。
「斷舍離」和普通的整理收納術的不同
斷舍離與一般的整理收納術最大的區別就在于,斷舍離并非絕對要以把房間弄干凈為目的,而是要通過收拾的過程了解并喜歡上真實的自己,實現自我肯定感。總而言之,斷舍離并不強求非得把房間收拾得規規矩矩一塵不染,或者即便如此,也會獲得額外的好處。 其次,斷舍離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考慮的是「我自己還需不需要它。扔了很可惜,還是留下來吧」這種想法,就是拿物品當主角。一般的整理收納術總是將著眼點放在如何保管物品上,而斷舍離則是以不斷地循環代謝為前提,讓居住空間永遠保持著變動流轉的狀態。
斷舍離和單純的掃除、收拾不一樣,并不是以「很可惜啊」、「還能用嗎」、「不能用了嗎」為考慮的重點,而是要自問「這個東西適合自己嗎」。換句話說,斷舍離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這是一種以「物品和自己的關系」為核心,取舍選擇物品的技術。你要做到的思考方式并不是「這東西還能使,所以要留下來」,而是“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11。主語永遠都是自己,而時間軸永遠都是現在。現在自己不需要的東西就必須放手,只選擇必要的物品。通過這個過程,你可以從看得見的世界走向看不見的世界,最終實現對自己的深刻、徹底的了解,并接納最真實的自己。如此一來,不僅是居住環境,就連整個人的心靈都能輕松舒暢了。
「斷舍離」中的減少物品=只要能徹底地收拾,就根本不需要整理、收納了。先把收納東西的家具都扔了吧,因為如果能真的只留下必要的物品,那么分類、收納物品之類的技巧也就沒什么大的用處了。而且,所有的收納工具和收納物品都是為了往里面塞滿東西而存在的,所以只要有那些東西在,就等于是縱容自己無休止地增加東西。斷舍離首先就非常質疑這一點。
篩選物品的兩個維度
在篩選必要物品的時候,我們要考慮兩個維度,一個是我與物品的關系這條關系軸,另一個是當下這條時間軸。換句話說,收拾就是要我們捫心自問某件物品與當下的自己是不是確實有關系,進而對物品進行取舍、選擇的過程。
回想平時的生活,恐怕絕大多數人都是在漫不經心地收拾,從來沒考慮過“當下的我”與物品真正的關系吧?如此一來,倘若關系軸或時間軸是錯位的,那么即便是收拾了,也沒辦法區分出生活必需品和沒用的破爛兒。別人送給自己的東西,雖然用不著,但也丟不掉;某樣東西,總覺著遲早有一天能派上用場,但那一天直到今天還是沒到來;明明知道這個東西毫無用處,但就是一直放在那不想扔,諸如此類的東西,就是關系軸或時間軸錯位的產物,即在考慮如何處理這些東西時,我們把軸線錯位在了物品與他人、不確定的未來和已經成為過去的過去上。
總體來說,在施行斷舍離的過程中,我們要做的大部分事情就是基于關系軸和時問軸的收拾工作。從行動上講,就是扔掉——舍。如果只是把用不上的東西放進垃圾袋再扔進儲藏室的話,那不叫收拾,那不過是把東西改變一下形態換個地方存放而已,是移動。而斷舍離要做的,是把用不著的東西扔出家門,徹底切斷它們與自己的關系。如此徹底地“舍”了以后,會出現什么樣的結果呢?結果就是——只有對當下的自己合適且必需,也確實在用的東西,才會留在你自己的空間里。
時間是由不斷持續發展著的若干個當下組成的,所以這些“對當下的自己合適且必需,也確實在用”的東西也是在時時更新著。所謂時時更新,就是說我們要不斷進行更換。如此一來,只要認真地收拾下去,你就會自然而然地在把東西搬回家之前認真思考一番,考慮東西現在對自己是不是真的有用,然后做出正確的選擇。在思考的過程中,你逐漸會認清,原來在你的生活里竟然充斥著那么多沒用的東西,與此同時,你就會只關注那些生活的必需品,懂得拒絕那些非必需品了。 一旦形成了這種三思而后行的習慣,你就真正實現了“斷”的狀態。而斷舍離的含義就是,在“斷”與“舍”的交替里,脫離對物品的執念,達到輕松自在(離)的狀態。
物品會投射擁有者的自我形象
打個比方說,有人送給你一套名牌杯子,你把它原封不動地裝在盒子里,放在櫥柜的最里面。而你當下在用的,只是買甜甜圈時的贈品——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杯子。如果有人問你「為什么不用它啊」,你會回答「太可惜了,這種好東西舍不得用啊」。換句話說,在你的潛意識里,你認為「自己配不上這么好的杯子,我沒達到那個水準呢」。你的真實想法,就可以通過物品反映出來。
一個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夠反映出自我形象。認識到了自我形象,反過來就會開始想要把現在用的東西替換掉了。“這樣啊,其實我也可以用它的。”像這樣認可自己。一旦開始使用那只杯子,自己就會和那件東西逐漸相稱,看東西的視角也會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變化。允許自己使用高級的東西,這種機制一旦運轉起來,看待自己的方式就從過去的減分法變成了加分法。了解自己,放下過去的自己,就能發揮出自己的潛能。這些都不是有意為之,而是自然而然地實現的。
說到底,這些東西到底值得我花那么多工夫、時間、金錢和勞力去收拾嗎?
「斷舍離」的階段
最初階段:要徹底地篩選物品。要用與過去完全不同的判斷標準來看待物品,所以在“舍”的開始,人勢必會覺得迷茫。已經下決心要把不用的東西丟進垃圾袋拿出去扔了,但要扔出去之前又心生憐憫一一“要不還是別扔了,說不定什么時候會用到呢。”這就是正視迷茫的開始。因為迷茫,所以總是不能把東西干脆利落地扔掉,身邊的東西仍然還是很多,很雜亂。但即便如此,也得想方設法與這種覺得可惜的想法作斗爭,反復堅持實施舍離。這樣,判斷物品是否必需的速度就會越來越快,慢慢地,人就不會再以可惜為借口,把用不著的東西留在身邊了。
中級階段:果斷下判斷與下狠心的階段。此時,人就能用“把這個東西送給用得上它的人吧”、“這東西就算留下來也沒有任何人會用它”的形式做出明確的選擇。這是中級階段,到了這個階段以后,判斷的速度就會加快,甚至就連下決斷本身都會讓人覺得是前所未有的痛快。不達到這個階段,談收納術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為在這個階段以前,我們總會為了冗余的物品而心煩不已,換句話說,自己是物品的奴隸。只有物品減少到了自己可以把握的量,也就是物品全都在自己的支配下了,才能把你自已變成物品的主人,才能達成先有自己,后有物品的狀態。
最終階段:確保每樣物品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下,自己能確實用到它,并且和它成為好朋友。和自己喜歡的東西生活在一起。在買東西的時候會反復思量,讓物品物盡其用,并且確保它能把它的功效發揮到極致,一直到用完。讓身邊的物品保持優勝劣汰的自然循環,既留下適度的量,又確保留下的都是精挑細選過的,那么就會將物品的丟棄程度降到最低。以往總是到處塞東西,把東西堆了又堆,接下來必然就是扔了再扔,這真的讓人傷透腦筋。不過等到了這個全新的階段,你身邊留下的都是精心篩選留下的、造量的物品,性能又高,又美觀,這樣一來,你的居住空間里放著的,都是自己最重要的東西了。這就是不收拾的收拾法的最終形態。換句話說,這其實是一個連收納物都不需要的空間,是連收納術都沒有用武之地的世界。這個世界,都可以拋掉「住所」的稱謂,改叫「自在空間」了。這是對每個人來說都最為舒適自在的空間。
「七、五、一」原則
在斷舍離里,看不見的收納空間只能放滿七成。之所以要留出三成空間,是因為這會讓人有把它收拾整齊的欲望和心情,空出來的那三成空間就能成為物品出入的通道。這也算是一種環境影響論,因為留出了出入通道,所以人們就會想要把它們收拾整齊。
接下來碗柜、餐具架之類的看得見的收納空間,放東西的限量是五成。只放五成,這其實是很少的,因為東西太多的話實在是影響美觀。超級便宜的量販店里,商品都是見縫插針似的一樣挨著一樣擠在一起放著的,可在高級精品店里,貨架上只會零零散散地放非常少量的東西,這樣才顯得很漂亮,顯得很有品位。哪怕同樣是GUCCI的包,放在前一種地方和后一種地方,給人的感覺是截然不同的。
再接下來,一些裝飾性的給別人看的收納空間了,這種收納空間只能放一成。
重復進行徹底的七、五、一成收納之后,你就會切實地感受到自己的品位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因為只留下經過精挑細選的物品了,所以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不過要注意的是,這種提升是建立在“總量限制原則”的基礎上的。假設說根據總量限制原則,你只能留下五件特別喜歡的東西,那么你首先就得實施「斷」,只允許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進到家里。如果你入手了新歡,就得放棄之前排名在最后的東西,就像這樣不斷地循環。如此循環往復,自然就只剩下排名靠前的東西了,而且自己斷舍離的層次也會隨之提高。這樣做下去,你的目標就會越來越清晰,不會再搞不清重點。這樣一來,也就能夠培養出「永遠都只用最好的五件東西的最棒的我」了。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印象里的「斷舍離」還局限在「術」的范圍里,而山下英子的「斷舍離」顯然已經發展到了「道」的層次。比如她說:
不管是食物還是其他東西,都只買最當季的。就像我反復強調的一樣,斷舍離最重要的概念就是當下。所謂當季,不管是食物還是別的,在當下都擁有著極強的能量。放了很長時間的食物想必不會有什么能量吧?當然,這里所指的并不是營養上的概念,而是“氣”的概念。對于時尚物品也是一樣。雖然沒必要追求最潮的,但是能穿上流行的東西,也能蔭發出“周身裹著充沛的能量”的好心情。這種情況每個人都應該有過感受,能夠穿著當季最流行的衣服,會讓人覺得很幸福。
再比如:
礙事的東西堵在家里,造成潛意識的堵塞,因而每拿掉一樣東西,潛意識的堵塞物也就被清走了一個。這在一開始或許只不過是敲開一個細微的小洞,可就在這樣的過程里,你會覺得不僅是看不見的世界,就連看得見的世界也跑來支援自己了。這種“更加看不見的世界”,你也可以叫它神的領域,或是叫它未知的偉大,或是叫它集體無意識,怎么叫都可以,因為我們一直都在接受著它的支援。
所以在山下的概念里,「斷舍離」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自我提升的修行。
拋開日本人對「物」的崇拜,我讀后感覺「斷舍離」最重要的是強調了從加法生活轉向減法生活的重要性。我個人總結是:
- 「斷舍離」是讓你真正丟棄那些當下無用的東西,真正地割斷和他們的聯系,而不是僅僅收拾起來。
- 「斷舍離」講究「空間」與「自由」,空間指物理層面,自由指心理層面,都不要被事和物塞滿,要留有自我存在的余地。
- 「斷舍離」提倡「物」的新城代謝,根據當下的需要補充新鮮物品,但要保持總量不變,有加就有減。
- 「斷舍離」最終目標是脫離對物品的執念(離)。讓你可以完全掌握自己的生活空間,所有物品都處在active并與你自身相稱的狀態,你能游刃有余地處理自己的生活,從而獲得舒暢平和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