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山下英子

網上曾流傳一句話叫“日本人已經開始斷舍離了,而中國人還在買買買”,隨著淘寶等電商的不斷發展,人們的購物消費欲望被進一步擴大。反觀自己及四周,幾乎無不被卷進商家策劃已久的“雙十一”購物狂潮、各種折扣優惠活動……直到有一天我發現在某寶某東上挑選需要的商品反被其他物品吸引注意,無故花費了大把時間,才停止了那種整個人沉溺在源源不斷涌來的商品信息中的體驗。

而斷舍離創始人山下英子倡導的正是一種清除不必要的東西、保留自己喜愛的物品,讓生活輕盈起來的做法。環境對人的影響至關重要,而居住的空間則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的心情和習慣。這種“外相”的呈現日日充斥我們的雙眼,通過對“相”的觀察、清理,打造成自己喜愛且需要的樣子,去影響那個看不見的世界。便是斷舍離追求的通過物品來完成自我、自我肯定的最高境界。

全書的架構很清晰。先介紹斷舍離的機制以及為什么無法收拾,接著從理論和實踐兩個角度貫徹斷舍離的思想,最后給出通過斷舍離后希望達到的境界。而所謂斷舍離,"斷"指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舍"即舍棄家里到處泛濫的破爛;而"離"便是通過以上兩個動作的不斷重復達到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于游刃有余的意自在的空間。一般企業通過開源節流擴大資金儲量,而斷舍離卻是通過精選物品來源,不斷舍棄不必要的儲量達到空間的自在和身心的愉悅。

然而斷舍離并非提倡清簡的生活,它主張從主體出發思考與物品的關系,強調現在這個時間軸的重要性。這樣,圍繞在身旁的都是一些自己需要且有價值的物品,好比是現在最重要的朋友。而對過去或未來需要的應該有所舍棄,才能保持"需要、合適、舒適"的狀態。反之,物品也能發揮它自身的力量,我們的需要即是它的價值,另外也是自我形象的映照。以"愛惜"之情待物,保留一件物品是因為愛惜它、對之有喜愛之情,而不應當是覺得可惜而將之儲存在柜子里久久不肯清理。

不僅是居住的環境,以平靜的"相"展現在我們眼前,甚至我們自身的語言、動作也是如此,雖然不能察覺其突出的作用,卻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自我的潛意識。因之,通過斷舍離打造成一個需要且喜愛、有合理空間的居住環境,在潛移默化中體會很多看不見的變化。

在推薦序中,身心靈作家張德芬提到,"欲望是需要被穿越的,而穿越的方法有時候就是去追逐、滿足它。到了一定時候,精疲力竭,坐回到自己的位子上,才發現,原來我想要的一切,都已經在我出發的地方等著我了"。也許大多數人只是享受那個"追逐"的過程,到最后才看清真正需要、愛惜的所在。

物品有用才有價值,尤其是當下被需要,當它處于恰當的位置才有美感。其實很多其他的情況不也如此嗎?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