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青島,你會想到什么?
是春天中山公園的爛漫櫻花,
夏天清爽冰涼的蔚藍大海,
秋天八大關的緩緩落葉,踩上去都是咯吱咯吱的清脆音樂,
沿街像星星般的銀杏葉子……
還是......冬天凌冽的風和熱騰騰的一碗甜沫?
甜沫不甜
作為一個外來小嫚兒,我覺得甜沫就像是一個美麗的謊言。冠以“甜沫”之名,卻是地地道道的咸味,冬日的清晨溫暖你饑寒交迫的身體,最后這一整天都要變得清甜美好了。
老青島人們喜歡以一碗熱騰騰的甜沫開啟一天的生活,通常早上六點就有排隊買甜沫的人了。
甜沫的口感歷來是為人驚訝的。因為名叫“甜沫”的湯品實實在在沒有一點甜味。這就要了解一下甜沫的來歷了。
甜沫為啥不甜?
來歷(一)
明末清初,有一家田姓小粥鋪,經常舍粥賑濟難民,災民于是互相傳告,來粥鋪喝粥救命者增多。粥鋪難滿眾求,便在粥內加入大量的菜葉并咸辣調料。災民每當端碗盛粥前,見煮粥的大鍋內泛著白沫,便親切地稱之為“田沫”。
時有一外地趕考的落難書生,也來此求得此粥,食之甜美無比,心想“甜沫”果不虛傳。后來書生考取功名做了官后,又專程來喝甜沫時,已無昔日感覺,問其因,老板答稱實是“田沫”,田姓之粥的意思。
官員恍悟,于是題寫“甜沫”匾額,并吟詩一首:“錯把田沫作沫甜,只因當初歷顛連;閱盡人世滄桑味,苦辣之后總是甜。”從此這種帶咸味的粥便叫“甜沫”了。
來歷(二)
此說法最能“自圓其說”!
最早并不叫“甜沫”,而是叫“添末兒”——粥做好了,再添上點粉條、蔬菜、花生、調料之類的“末兒”,一嘗,味道好極了!“添末兒”就傳開了。后來人們才依其諧音雅化成了“甜沫”。
由此看來,小小的一樣早餐還很有來頭。
哪家最好吃
當然大家都有自己喜歡的店鋪和口感啦
我初嘗甜沫,覺得味道濃厚醇香。入口很雜,小米面裹挾著豆干、青菜、粉條末兒和其他各種雜料,每一口都能咬到不同的食材。小米面的恬淡混合咸味兒的,入喉不是順滑而是粗糧的口感。趁熱喝,整個胃都是溫暖的。
看看大家的推薦吧!
“西鎮紀家老甜沫,
無名小吃再往坡上走走就是,
我爸覺得味兒還行,不過也沒有以前用料足了”
“吳興路上,招牌是電廠宿舍甜沫火燒,
早上去都得排隊,
基本上都很火爆,甜沫3塊,火燒也好吃”
“海云庵那邊,城隍廟火燒里面的甜沫好喝。”
“我知道徐州路靠近寧夏路那有一家?
開了好多好多年了!”
最后小編想說
能帶給你溫暖的不一定是厚厚的棉被
也不一定是二十四小時的暖氣
更不需要只會吃雞的男朋友
或許你曾經錯過什么? 又或者你在期待什么
也許你會孤獨? 會難過
但是
這些都比不上在饑寒交迫的時候
有人能溫暖你的胃
而我,愿意帶你
吃好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