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早晨十點半了還躺在床上不想動;馬上假期結束了,作業還沒搞定;明天就要交策劃案了,才寫出個大綱;今天的計劃又沒完成,效率太低;寫個論文上網查資料結果刷了半天劇……你是否也經常陷入這樣的模式里面?每天告訴自己要先完成重要任務,但每晚都懊悔自己荒廢的一天……看著別人越來越優秀,每天都高效率的結束一天的工作,自己卻原地踏步,甚至不進反退,僅管自己痛定思痛發誓要改,但往往堅持不了多久卻又回到原態。問題到底出在哪?
?芭芭拉.奧克利在《學習之道》中用大篇幅來探討這種病——“拖延”,它是人們的通病,而且許多人都把自己判了“癌癥”晚期。沉浸在拖延的漩渦里讓我們總是難于達到更好的自己。今天讓我們一起揭開拖延的面紗,向著更好的自己邁進。
?讓我們先來認識拖延的原因
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認識拖延的原因:
心理因素:對要從事的事情感到有壓力,或感到不舒服,或者是對結果期待過高反而遲遲無法行動
生理因素:當我們從事這些事情時,大腦會啟動痛苦中樞,讓我們產生逃離的沖動,進而轉到從事讓我們暫時興奮的事情中,比如玩手機,打游戲……
為自己找借口:推脫自己不擅長(我不具有這方面能力),甚至是自己的虛榮心的溫床(一晚上復習我就通過考試了)
?拖延又是如何成為習慣的?
拖延是由一系列的活動引發,在《學習之道》中,作者用習慣理論來解釋拖延的系列活動
1、信號。進入“出竅狀態”的觸發點。比如短信聲,外面說話聲,進入視野的娛樂新聞……
2、反應程序。出竅狀態時的常規性、習慣性反應。出現信號后,從工作狀態轉到查看手機、電腦或與身邊人聊天等常規反應模式。
3、獎勵機制。習慣之所以能發展和繼續,是因為它能讓我們感到愉快。拖延是一種非常容易養成的習慣,因為它會非常迅速地獎勵我們,把注意力轉移到更愉快的事情上,
4、信念。習慣強大的效果,來自你對它的信念,比如你在心中覺著這件事對自己可能并不重要,或者你認為自己沒有能力處理這件事。
?在了解了拖延產生的原因以及拖延的習慣理論,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尋找克服拖延的方法,并在生活中結合自身去運用起來。
解決拖延困擾
1、從拖延習慣理論入手解決
信號:“出竅狀態”的觸發器,因此要回避干擾因素,可以尋找安靜的環境;反應程序:學會制定計劃;獎勵機制:專注完成計劃任務后,獎勵做使自己愉悅的事情;信念:相信自己可以克服拖延,建立互助朋友圈大家有共同的目標,心理對照(自己目前和未來期待的形象對照)
2、自我實驗
把自己當做參與實驗的人,設計符合自身情況的克服拖延的方式,然后看看哪種方式適合自己。
3、行動日志
提前一天做好第二天的計劃,這樣有利于晚上的發散思維幫我們想實現計劃的方法。而且為了實現計劃的連續性以及針對性,我們可以先定月計劃,再定周計劃,然后分解到每一天,而且要確保第二天把計劃放在我們看的到的地方,督促我們。
4、番茄工作法
把任務分解到幾個短的時間段,比如25分鐘的任務量,稱為一個番茄時。然后休息一會再繼續進去第二個番茄鐘,在番茄中時可以提前告訴周圍人,避免被打擾。
5、注重過程而非結果
過程指的是時間進程以及與時間進程相關的習慣和舉動,比如“我要工作20分鐘”。結果是一種產出。
這時候我們只需要去行動就可以,可以避免完美心態對行動的影響。
6、立刻行動避免過度思考
令人痛苦的是預感本身,當我們真正開始行動時,痛苦就消失了。拖延專家表示,對一項任務的恐懼,會比這項任務本身消耗更多的時間和能量。
回避痛苦無可厚非,但習慣性的回避會帶來非常糟糕的長期影響,現在拖著不去做,結果后來連想起它都覺得痛苦
7、做好前期準備,避免被小事干擾
做事情前可以把需要的東西準備好,比如本子,筆等,避免準備不充分而被打斷。
?拖延的反觀——駐足與回顧
我們說任何事情都有兩面,那拖延的另一面是什么呢?
1、短暫的停頓可以使我們從宏觀層面思考問題,做到有理有據
2、避免情緒狀態下處理問題時受“原始腦”的控制
以上就是我對芭芭拉.奧克利書中拖延模塊的回想與總結,希望能幫助到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