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8月14日,世界“慰安婦”紀念日。新銳導演郭柯執(zhí)導的國內首部慰安婦題材電影《二十二》選擇在這一天上映。
慰安婦,多么沉重的一個稱呼,多么殘忍的一段歷史,原本以為郭導會將戰(zhàn)爭那些血淋淋的殘酷一面展現(xiàn)給公眾,畢竟販賣痛苦,傳播憤怒,分分鐘可以輿論大眾。
然而郭導并沒有那么做,他用最安靜最真實的力量打動了觀眾。截至14日晚,《二十二》上映首日已獲得364萬元的票房,這一成績超過了目前藝術電影票房紀錄保持者《岡仁波齊》首映的161萬元。
七十年已經過去了,從銀幕上你根本看不出老人是安慰婦,她們只是普通的老人,就如你我的奶奶一樣。
她們眼睛里,滿滿都是慈愛,對晚輩的愛,對生命的愛,對生活的愛。
正是因為這些老人經歷過地獄的人,她們才知道知道什么是溫柔。
然而,這平靜的日子里,真的就能掩蓋住戰(zhàn)爭的殘酷嗎?答案是否定的。
安慰所里,安慰婦需要忍受的是日本士兵戰(zhàn)敗后的憤怒,需要忍受的是身體和心靈的雙重折磨,多少安慰婦在屈辱疾病中死去,龐大的20萬安慰婦人群,截止到2014年,僅存22名。
戰(zhàn)后,僅存下來的一小部分慰安婦卻還要遭受國人的歧視。
再深的傷疤也有愈合的一天,何況是七十年的時間。可傷疤始終存在,歲月也無法將它磨平。
02
戰(zhàn)爭中,中國女人是不幸的。那日本女人呢?她們是幸運的嗎?她們亦是戰(zhàn)爭的犧牲品。
嚴歌苓的《小姨多鶴》向人們講述了日本女人在戰(zhàn)爭中的不幸。
二戰(zhàn)進入尾聲,日本戰(zhàn)敗投降,大批當年被移民來東北企圖對中國實施長期殖民主義的普通日本國民被拋棄。十六歲的少女多鶴即為其一,在死難多艱的逃亡中,她依靠機智和對生的本能的渴望逃過了死亡,被裝進麻袋論斤賣給了東北某小火車站站長的二兒子張儉作為傳宗接代的“工具”。張儉的哥哥據(jù)傳因為抗日而被日本人殺害,張儉的老婆朱小環(huán)因日本鬼子的驚嚇導致流產,從此不能生育。國仇家恨的大背景下,日本少女多鶴的介入,使得整個家庭的關系變得曖昧和怪異。
03
《二十二》告訴人們戰(zhàn)爭中,中國女人的不幸;《小姨多鶴》告訴人們戰(zhàn)爭中,日本女人的不幸。其實,在戰(zhàn)爭中,不光是女人,還有孩子,還有每一個普通的老百姓,大家都是不幸的。愿世界和平,再無戰(zhàn)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