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就很喜歡音樂。
還在上幼兒園時,就擁有了很多屬于自己的兒歌光盤,最喜歡一邊唱著歌一邊看著電視上配的MV,還記得聽《泥娃娃》這首歌時,電視上配的畫面對于幾歲的孩子來說是陰暗的,心里既有些害怕,同時又對泥娃娃生出可憐之情。六七歲時,家里有條件買了VCD和大量光盤,在家閑來無事就跟老爸拿著話筒唱流行歌,各種情歌張口就來。
后來上了初中,那時流行MP3,當時覺得一兩百塊錢是一筆不小的數目,自己又不敢開口向爸媽要,只得下了課趕緊湊到“土豪”同學旁邊,希望能分享個耳機聽一下好聽的歌。其實,無所謂好不好聽,人家聽什么就跟著聽什么。不知道許嵩是誰,只覺得《玫瑰花的葬禮》《斷橋殘雪》很好聽。有次借了“土豪”同桌的MP3拿回家,用錄音機把英語磁帶錄成了歌,還記得有一首歌是周杰倫的《給我一首歌的時間》。
2007年的“快樂男聲”很轟動,或許是巧合,喜歡上了陳楚生。那時自己也攢了些零花錢,就去買了他的海報、貼紙。偶然在影碟店里看到陳楚生參加比賽的歌曲磁帶,糾結了幾天后,還是下決心瞞著父母偷偷買了下來,依稀記得價格在7元到14元之間。特別開心,比考試得第一還開心。每天回家,寫完作業就躺在床上聽,有時寫作業也聽,每晚都戴著耳機聽到入睡,然后突然醒來,關了錄音機,滿意地睡去。那時,幸福很簡單,能聽自己喜歡的歌就足矣。
再后來,爸媽有手機了,我就拿了家里唯一一部能聽歌的手機,讓表哥去唯一一個有電腦的親戚家下載些好聽的歌。每首新歌都單曲循環到會唱,才去聽下一首,十幾首歌就能聽好久好久,期待也會持續好久好久。聽得很細很細,慢慢地聽,漫漫地想,滿滿的感動。沒有歌詞,就一遍遍地聽,一句句地聽,一字字地聽,把歌詞寫下來。有一本本子,現在還保存著,是專門記歌詞的,上面用彩色的筆寫著各種對的錯的歌詞,還貼滿了陳楚生的貼紙。有首英文歌叫《A Little Love》,也是這樣把歌詞寫下來的。那時聽歌熟悉到一聽前奏就知道是哪首歌,動情到聽著聽著就流淚。不知怎么就注意到了月亮,每晚都不拉窗簾,關了燈,躺在床上,耳朵里起旋律,眼睛里映明月,腦袋里是小小年紀的澀澀心事。就像拍電影,但什么都是自己來:劇情自己想,臺詞自己編,最后,自己將它演繹在夢中。
那時很單純,心很單純,愛很單純,幸福也很單純,只享受當下,沒想過以后。那時很認真,學習很認真,聽歌很認真,交朋友也很認真,什么都敬畏,什么都走心。那時什么都來之不易,音樂也是。所以,什么都格外珍惜,每一個音符,每一段時光,每一份感情,都在那個來之不易的年代遠走之后,無數次地回憶,無數次地感慨,無數次地為之落淚。
很久很久了,再也沒有一首歌是特屬于某個成長階段的;很難很難了,再也沒有一個習慣是可以為之堅持而不厭倦的。很遠很遠了,再也沒有一個人是記起心里就會起波瀾的。很感激成長中,有一個階段,一切都是美好的,連淚水也是。多年來一直不斷地回憶,每個經歷過的場景都銘心刻骨,因為那時的我,曾認真地享受過。我怕記憶有一天就模糊了,我怕有一天就沒有能力拼湊最簡單的幸福了,我怕有一天有些人就不認識了。只得用了最實實在在、真真切切的文字原原本本地記下來,希望以后找不到自己時,還可以用它們來聊以慰藉空虛的軀殼。
有些文字,不需要花哨,舒服就好;有些語言,不需要修飾,平淡就好;有些情感,不需要共鳴,感動自己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