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就行原生家庭風,原生家庭有問題的男子嫁不得,熊孩子出現原生態家庭的問題等等層出不窮。那么,娃仔子的教育大計問題出在哪里?
小的時候,我們經常聽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小時候很貪玩,模仿性很強。他家原來住在墳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墳墓或學別人哭拜的游戲。母親認為這樣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別人做生意和殺豬的游戲。孟母認為這個環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學堂旁邊。孟子就跟著學生們學習禮節和知識。孟母認為這才是孩子應該學習的,心里很高興,就不再搬家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
對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視。除了送他上學外,還督促他學習。有一天,孟子從老師子思那里逃學回家,孟母正在織布,看見孟子逃學,非常生氣,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織布機上的布匹割斷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請問原因。孟母責備他說:“你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織布要一線一線地連成一寸,再連成一尺,再連成一丈、一匹,織完后才是有用的東西。學問也必須靠日積月累,不分晝夜勤求而來的。你如果偷懶,不好好讀書,半途而廢,就像這段被割斷的布匹一樣變成了沒有用的東西。”
孟子聽了母親的教誨,深感慚愧。從此以后專心讀書,發憤用功,身體力行、實踐圣人的教誨,終于成為一代大儒,被后人稱為“亞圣”。
孟母三遷的故事告訴我們,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孩子是否成才和家庭的教育有很大的關系。家長的一言一行無不在影響著孩子,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也是這樣的。
《傷仲永》的例子則是家庭教育的反面教材。方仲永的原生家庭是世代以種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不曾認識筆、墨、紙、硯,忽然放聲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仲永)當即寫了四句詩,并且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為內容,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能)立即寫好,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花錢求仲永題詩。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到最后仲永的才能完全消失,成為普通人了。仲永的通曉、領悟能力是天賦的。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如果他的父親不是以種田為生,生活困窘,目光短淺。而且一個讀書人懂得培訓和引導孩子,我想仲永一定會是一代英豪。
這些例子無不在告訴我們原生家庭有多么可怕,他會耽誤孩子的一生。
可是今天看了《零零后》,我的觀念發生了變化。我陷入了深思,我思考教育的本質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當然紀錄片的零零后只代表了北京精英家庭的孩子。但天下父母是一樣的,疼孩子的心也是一樣的 。
都在思考如何能讓孩子飛的更高,如何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像仲永這樣的父母已經很少了。我們社會的矛盾變了,培養孩子的目標也變了。
從以前培養孩子的規范,適應社會到現在強調孩子的獨立個性。無一不再發生著變化。以前我們覺得亂扔別人的東西是不禮貌的,但現在卻是被允許的,是個性的存在。
我覺得家庭是一個方面,社會的進步更是一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