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經云: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明德當明,如何明,此章進一步提示本末次第:格、致、誠、正,修、齊、治、平。古人稱之為“八目”。
格致誠正,是“新我”——修己、修身、修心、修道、修行,內修、內明、內覺、內圣,是“古之明明德于自我”,是對自我心性的改造與提升。
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新民”,是“新家”、“新國”、“新天下”,是外用,是教化,是引領,是以己之修,新化天下,以實現“古之明明德于天下”。
此所謂“修己以安人”“內圣而外王”。
其實就是投射。明明德于自我,投射于明明德于天下。先自己明明德,然后“新民”——引導天下人“明明德”,從而天下大同。
我很認同這樣一句話:
自己是自己世界的核心。
自己是自己世界一切問題的核心。
自己世界的問題,首先都是自己的問題。
自己的心如何,自己的世界就是如何。
當自己的身心,能夠明明德,光明、崇高、圓滿,那么自己所處的世界就必然是光明、崇高、圓滿的,自己的心是依道而行的,那么自己的世界也必定是依道而行的,正如你信因果之道,那么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因緣合和而成的,成住壞空,各有因果;如果你信陰陽之道,那么這個世界就是陰陽轉化,美丑共存;如果你的內心依循仁道、恕道、忠道、信道,那么這個世界,就會充滿仁愛、包容、忠信,即使小人也會樂其樂利其利。
佛家稱為感召:自己內心美好,必將感召來更加美好的他人、環境,即以心轉境,以心化境,心遂人愿。自己世界的一切,都是自己感召而來。
蘇東坡和佛印兩人常在一起參禪。有一次,蘇東坡問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說:我看你想尊佛。蘇東坡和開心,說:我看你就像一攤牛糞.蘇東坡回家就講給自己的妹妹蘇小妹聽。蘇小妹說:參禪講究的是見心見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說看你像佛,說明他心中有佛;你說他像牛糞,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這就是一種投射,內心是什么,就會投射出什么樣的世界。
人們以“我”為中心,形成了一個個的系統,家系統、朋友系統、工作單位系統,每個人都是系統中的一員,同時也是別人系統的構成元素,我們的言行舉止,乃至意念思想、情緒情感,幾乎都必然地影響著自己系統內的人與環境。
同時,自己的內在,也是由無數個大系統小系統構成,從生理系統,到心理系統,而心理系統之中,必然地體現著自己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所形成的種種意識,種種思想,種種情緒,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明明德,就是讓人去整頓自己的內心系統,使之有序,合道,使之圓滿、調柔,從而影響整個系統:經夫妻、成孝敬、敦人倫、美教化、移風俗、新民生、致大同。
故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修身,在此指明明德,修仁道,此謂修“大學”;現在,更多的指修知識,修技能,此謂“小學”。小學要修,以技服人,以能服人,但“大學”更要修,以德服人,以仁帥人,德技雙馨,才是完人。但末末不顛倒錯亂,先后要講次第,否則雖然憑技能一時“服了人”,但人心不安,終將壞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