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我來說,閱讀讓我有兩個認識,其一,讓我認識到世界很大,我很渺小;歷史很長,我很短暫;知識很寬,我很狹窄。其二,它給我建了一座房子,我在里面生活和思考,里面也有很多門,打開門就能到達另外一個世界。
書籍的好處在于讓人不困囿于現實,你身邊不可能有像書里那么多不凡的人。每次我想到這話時,腦袋里總是冒出一群人,我都想找一大塊時間把他們寫進文章里來,讓大家知道他們的故事,感嘆下他們人生的精彩。
閱讀最大的理由就是早一點擺脫平庸,回歸普通。如果二十歲的時候你不覺得自己狂,那這個人是做不出什么大事的,要是三十歲了還覺得自己很牛,這個人也是無可救藥的。閱讀就是讓你回歸自然、回歸本真,認識內心世界的那個我,那個我可能是殘缺不全的,可能是有些丑陋的,可能是軟弱無能的,但一定是最真實的,閱讀恰恰是讓你認識到這些:越讀的多,越覺得自己懂得少,就越要讀。
林語堂關于閱讀有一段精妙的闡述:“讀書或者書籍的享受素來被視為有修養生活上的一種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機會享受這種權利的人們看來,這是一種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他在《沒讀書習慣的人受眼前世界的禁錮》一文中說:“那個沒有養成讀書習慣的人,以時間和空間而言,是受他們眼前世界所禁錮的,他的生活是機械的,是刻板的……可是,當他拿出一本書的時候,他立刻走進了一個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書,他便立刻接觸了世界上一個最健談的人,這個健談的人引導他前進帶他到一個不同的國度或不同的時代。或者對他發泄一些私人的悔恨,或者跟他討論他從來不知道的學問或生活問題。”
現實生活中,我們說話太多,讀書太少,我們想讀書的人多,踏實讀書的人少,我們閱讀微博微信朋友圈的文章多,紙質書籍少,我們關注養生、飲食、財經、男女的多,關注人性的少。我只盯著現在和未來,卻很少回頭看看過去。我們只學方法論,不學價值觀。而且,更要命的是“讀書無用論”的猖狂,說某個人笨一定要說他讀書讀的,地鐵公車上拿書看一定會招來異樣的眼光,生活中愛讀書一定會有人站出來說你“曲高和寡、不接地氣、裝文藝”。“反智現象”阻礙了一大批人的成長進步,因為涉身教育行業,我經常接觸到很多十七八歲的孩子們,給我特別大的感觸是現在孩子們幾乎不讀書了,我十七八歲的時候還會讀一些書,用五毛錢的飯票去換韓寒的《三重門》和郭敬明的《夢里花落知多少》以及《幻城》拿來借讀,除了老師給我們腦袋里塞進去的魯迅,也讀茅舍巴郭沈錢楊,讀劉墉和奧斯托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雖然我天生愚鈍,對有些文字一知半解,但也積累了一些語言架構。現在的孩子們在一起討論的除了游戲還是游戲。
閱讀從來不是什么很遙遠的事情,閱讀也是一種交流,你拿起一本書來,看下去,你就是在和寫書人進行一個交流。昨晚讀白巖松的書,讀到自然通透處,突然就感覺老白就坐在我對面,跟我侃侃而談,他高屋建瓴的提出看法,講我們國家發展中的一些問題,面對這些問題其他國家的做法。他還給了我一些建議,教我怎么去看待問題,怎么獲取經驗,怎樣積極上進正能量。書籍同樣會給人經驗的補充,一個人不可能經歷多重的人生,然而書中有不同的人生,你不能拓展生命的長度,但可以拓寬生命的寬度。不說國外一些作家嘔心瀝血的經典名著,就拿《紅樓夢》來講,曹雪芹用盡畢生的心血磨出來的這樣一本書,你抽兩三個禮拜的空余時間就能讀完,用兩三個禮拜的時間,換人家一輩子經驗、知識、思想,值不值?
閱讀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性格,從行為習慣到處世態度。這種行為也許不能讓你成為有錢人,但是一定能讓你成為富裕的人。我最欣賞弗蘭西斯.培根的一段話:“精神上的各種缺陷,都可以通過求知來改善——正如身體上的缺陷,可以通過適當的運動來改善一樣。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腎,射箭可擴胸利肺,散步有助于消化,騎術使人反應敏捷,等等。同樣道理,一個思維不集中的人,他可以研習數學,因為數學稍不仔細就會出錯。缺乏分析判斷的人,他可以研習經院哲學,因為這門學問最講究繁瑣辯證。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習法律案例。如此等等。這種心靈上的缺陷,都可以通過讀書而得到改善。”
宋代詩人黃庭堅說:“三日不讀書,便覺得語言無味,面目可憎。”面由心生,三天不讀書連面貌都變得丑陋了,何況內心世界?關于人性與讀書的討論,幾千年前就曾展開過,孟子認為人性本善,人人皆有惻隱之心,所以人性本善,但是需要后天努力讀書來維持善良的本質,相反,荀子認為人性本惡,所以人是需要教化的,是需要讀書的,他認為所有人都是經讀書才知道什么是正確。所以,不管性善還是性惡,都需要不間斷的去閱讀,來框正人性。
最后引用古人的一段話講閱讀之功用:寒讀之當之以裘,饑讀之當之以肉,歡悅讀之當之以金石琴瑟,孤寂讀之當之以良師益友。
或許某天我們死后到了天堂,突然發現,原來天堂是圖書館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