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市委黨校“楓橋經驗”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教授盧芳霞
“楓橋經驗”形成于20世紀60年代初期,發展于改革開放新時期,深化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大致經歷了“管制——管理——治理”三個發展階段,目前正在走向“善治”。從社會管制到社會管理,再到社會治理,“楓橋經驗”集中體現了社會治理領域的實踐創新、制度創新、理論創新,實現了兩次歷史性變革和飛躍。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楓橋經驗”也踏上社會治理新征程。從基層治理來看,新時代主要面臨四對突出的矛盾:第一,基層社會矛盾日益多元化與政府解決矛盾主要用行政化手段之間的矛盾;第二,基層群眾民主法治意識日益高漲與政府“人治慣性”之間的矛盾;第三,“互聯網+”時代高效性治理要求與政府傳統低效手段之間的矛盾;第四,基層社會治理日趨精細化與政府缺乏專業性人才之間的矛盾。因此,“楓橋經驗”必須加快轉型升級,不斷提高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
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這既明確了社會治理現代化的主要指向,也為新時代“楓橋經驗”要解決的四對難題提供了對癥下藥的良方。55年來,“楓橋經驗”一直是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領頭羊,新時代要繼續引領基層治理新走向,必須在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與專業化方面有新的建樹。
首先是提升基層社會治理社會化水平,這是最能體現“楓橋經驗”特色的。因為“楓橋經驗”的核心內涵是貫徹黨的群眾路線,以人民為中心,動員廣大社會力量參與。
其次是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這是“楓橋經驗”走向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單純依靠動員群眾已經無法解決當前涉及重大利益沖突、體制機制引發的矛盾,因此要運用現代化國家普遍適用的法治方式來定紛止糾。
再次是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智能化水平,這是為“楓橋經驗”插上互聯網的翅膀。傳統“楓橋經驗”主要是手工式、面對面地解決矛盾,新時代“楓橋經驗”要充分利用“互聯網+”來提高治理效率。
最后是提升基層社會治理專業化水平,這是“楓橋經驗”最為薄弱的,也是重點要突破之處。原來“楓橋經驗”主要依靠機關干部、村干部解決問題,部分人員因缺乏專業知識,在治理過程中往往是事倍功半,新時代“楓橋經驗”要善于通過專業的人、專業的機構解決專業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