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掌握“以問代答”這種極其實用的心理咨詢技術,以確保在交流中變被動為主動;復習控制會談內容與方向技術之“釋義、中斷、情感反射和引導”。(2)為什么說害怕是基本情緒,而恐懼是復合情緒?(3)“阿諾德的‘評定-興奮’說”、“沙赫特-辛格的情緒理論”、“拉扎勒斯的認知-評價理論”。
——李克富
老師文中提到的控制會談內容與方向技術之“釋義、中斷、情感反射和引導”,這些知識點在考心理咨詢師證時學過,后來聽老師心理咨詢實操課對如何運用這些技術也有了清晰的了解,并在實操中嘗試運用,而對于老師文中提到的“阿諾德的‘評定-興奮’說”、“沙赫特-辛格的情緒理論”、“拉扎勒斯的認知-評價理論”,這些知識點弄的我這個“半路出家的和尚”一頭霧水。
老師文中還說:“這不是小瞧您,如果您是在2012年后才考取了心理咨詢師證書,您所學的教材,有關情緒理論的部分已經被刪除了!”
我就是2012年以后才考的證,聽老師的話趕緊學習惡補吧。[彭聃齡主編的《普通心理學》(第四版,第432-439頁)]
情緒認知理論(cognitive theory of emotion)是心理學中主張情緒產生于對刺激情境或對事物的評價的理論。認為情緒的產生受到環境事件、生理狀況和認知過 程三種因素的影響,其中認知過程是決定情緒性質的關鍵因素。它包括: (1)阿諾德的“評定——興奮”說;(2)沙赫特的兩因素情緒理論;(3)拉扎勒斯的認知——評價理論;(4)西米諾夫的情緒認知一信息理論;(5)揚和普里布拉姆的情緒不協調理論。
情緒的評定-興奮學說是美國心理學家阿諾德(M. R. Arnold)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這種理論認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決定情緒的性質,從刺激出現到情緒的產生,要經過對刺激的估量和評價,情緒產生的基本過程是刺激情景——評估——情緒。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對它的評估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應。
評估的結果可能認為對個體“有利”、“有害”或“無關”。如果是“有利”:就會引起肯定的情緒體驗,并企圖接近刺激物;如果是“有害”:就會引起否定的情緒體驗,并企圖躲避刺激物;如果是“無關”:人們就予以忽視。
阿諾德認為,情緒的產生是大腦皮層和皮下組織協同活動的結果,大腦皮層的興奮是情緒行為的最重要的條件。她提出情緒產生的理論模式是:作為引起情緒的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產生神經沖動,通過內導神經上送至丘腦,在更換神經元后,再送到大腦皮層,在大腦皮層上刺激情景得到評估,形成一種特殊的態度(如恐懼及逃避、憤怒及攻擊等)。這種態度通過外導神經將皮層的沖動傳至丘腦的交感神經,將興奮發送到血管和內臟,所產生的變化使其獲得感覺。
這種從外周來的反饋信息,在大腦皮層中被估價,使純粹的認識經驗轉化為被感受到的情緒。這就是“評定-興奮學說”。
沙赫特-辛格的情緒理論是由世紀60年代初,美國心理學家沙赫(S.Schachter)和辛格(J.Singer)提出,對于特定的情緒來說,有兩個因素是必不可少的。第一,個體必須體驗到高度的生理喚醒,如心率加快、手出汗、胃收縮、呼吸急促等;第二,個體必須對生理狀態的變化進行認知性的喚醒。
實驗證明,人對生理反應的認知和了解決定了最后的情緒體驗。這個結論并不否定生理變化和環境因素對情緒產生的作用。事實上,情緒狀態是由認知過程(期望)、生理狀態和環境因素在大腦皮層中整合的結果。環境中的刺激因素,通過感受器向大腦皮層輸入外界信息;生理因素通過內部器官、骨骼肌的活動,向大腦輸入生理狀態變化的信息;認知過程是對過去經驗的回憶和對當前情境的評估。來自這三個方面的信息經過大腦皮層的整合作用,才產生了某種情緒體驗。 將上述理論轉化為一個工作系統,稱為情緒喚醒模型。
這個情緒喚醒模型的核心部分是認知,通過認知比較器把當前的現實刺激與儲存在記憶中的過去經驗進行比較,當知覺分析與認知加工間出現不匹配時,認知比較器產生信息,動員一系列的生化和神經機制,釋放化學物質,改變腦的神經激活狀態,使身體適應當前情境的要求,這時情緒就被喚醒了。
這個工作系統包括三個亞系統: 第一個亞系統:對來自環境的輸入信息的知覺分析; 第二個亞系統:在長期生活經驗中建立起來的對外部影響的內部模式,包括過去、現在和對未來的期望; 第三個亞系統:現實情景的知覺分析與基于過去經驗的認知加工間的比較系統,稱為認知比較器,它帶有龐大的生化系統和神經系統的激活機構,并與效應器官相聯系。
拉扎勒斯的認知——評價理論認為情緒是人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在情緒活動中,人不僅接受環境中的刺激事件對自己的影響,同時要調節自己對于刺激的反應。情緒活動必須有認知活動的指導,只有這樣,人們才可以了解環境中刺激事件的意義,才可能選擇適當的、有價值的動作組合,即動作反應。情緒是個體對環境事件知覺到有害或有益的反應。在情緒活動中,人們需要不斷地評價刺激事件與自身的關系。具體來講,有三個層次的評價:初評價、次評價和再評價。
初評價是指人確認刺激事件與自己是否有利害關系,以及這種關系的程度。次評價是指人對自己反應行為的調節和控制,它主要涉及人們能否控制刺激事件,以及控制的程度,也就是一種控制判斷。再評價是指人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反應的有效性和適宜性的評價,實際上是一種反饋性行為。
情緒的分類
情緒可以分為基本情緒與復合情緒,其中基本情緒又可分為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
1.基本情緒與復合情緒從生物進化的角度看,人的情緒可分為基本情緒(basic emotion)和復合情緒(complex emotion)。
基本情緒是人與動物所共有的,在發生上有著共同的原型或模式,它們是先天的,不學而能的。每一種基本情緒都具有獨立的神經生理機制、內部體驗和外部表現,并有不同的適應功能。
復合情緒則是由基本情緒的不同組合派生出來的。也就是說,復合情緒是由兩種以上的基本情緒組合而形成的情緒復合體。
普拉切克(Plutchik,2003)根據自己的研究提出了恐懼、驚訝、悲傷、厭惡、憤怒、期待、快樂和信任8 種基本情緒。每一種基本情緒都可以根據強度上的變化而細分,例如,強度高的憤怒是狂怒,強度很低的憤怒可能是生氣。
2.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基本情緒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積極情緒(position emotion);另一類是消極情緒(negative emotion)。積極情緒是與接近行為相伴隨產生的情緒,而消極情緒是與回避行為相伴隨產生的情緒。
(1)積極情緒。有人認為積極情緒是當事情進展得順利時的那種好的感受。另一些人認為,積極情緒就是因意外得到獎賞或在目標實現過程中取得進步時產生的感受。還有人認為,積極情緒是與某種需要的滿足相聯系,通常伴隨愉悅的主觀體驗,并能提高人的積極性和活動能力(孟昭蘭,1989)。積極情緒包括快樂(joy)、興趣、滿足和愛(love)等。一般認為,積極情緒有三個重要的適應功能,即支持應對、緩解壓力、恢復被壓力消耗的資源。弗瑞迪克森(Fredrickson,1998)認為,積極情緒能拓寬注意范圍、提高行動效能,有助于機體獲得身體、智力和社會資源。積極情緒還能明顯影響到思維過程,促進高效率地思考和解決問題,也就是說,積極情緒對認知有組織功能。積極情緒還對人的社會行為有積極作用,如改善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等。(2)消極情緒。消極情緒是指生活事件對人的心理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如痛苦、悲傷、憤怒、恐懼等。適度的消極情緒有時是有益的。如在適度的焦慮情緒下,大腦和神經系統的張力增加,思考能力亢進,反應速度加快,因而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學習效果。相反,過于強烈和持久性的消極情緒則對人的健康和社會適應有害。它能抑制大腦皮層的高級心智活動,如推理、辨別,使人的認識范圍縮小,不能正確評價自己行動的意義及后果,自制力降低;引起正常行為的瓦解,并使工作和學習效率降低。如果消極情緒長期存在,而個人的心理適應力又差,不能及時疏導、緩解,還會引起相應的心理疾病。
害怕(恐)也屬于與生俱來的四種基本情緒之一,有其獨立的神經生理機制、內部體驗、外部表現和不同的適應功能,而恐懼則是一種和現實不相符的害怕,是一種復合情緒。
? ? ? ? ? ? ? ? ? ? ? ? ? ? ? ? 2018.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