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足球是世界第一運動”,這個看似直白的疑問句其實可以有兩種理解方式:
第一種:哪些事實可以表明足球是世界第一運動?
第二種:使足球成為世界第一運動的原因是什么?
通過標題不難看出,本文想要討論的重點是以第二種理解方式來揭示這個問題的答案。
思考片刻,由于我不是真的確定我知不知道,我當然是看了看知乎。知乎回答中的大部分觀點都未能找到使足球成為世界第一運動的主要原因,有個別觀點離答案很近,但浮于表面,未能點透。我將對這些回答做一定的整理,并談一談為什么我認為有些觀點是錯誤的;最后,借助那些十分接近的觀點,來給出我認為的正確答案。
對知乎回答的歸納:
因為上述提問方式的歧義性,知乎網友在回答時要么是以第一種方式理解問題,這類回答我稱之為第一類回答;要么是以第二種,稱之為第二類。
但需要特殊提到的是,有極個別網友沒有從以上任一角度作答,這類回答我稱之為第零類。
第零類回答無非說的是一些作答者自己與足球之間特殊的情感,或者足球場內場外感人的故事,又或者不能自已地以半文半詩的筆法來贊美足球。這類回答沒有任何意義,卻仍能夠獲得相當數量的點贊,足可見球迷們似火的激情。
言歸正傳
第一類回答:
此類回答主要通過擺數據、講事實來證明“足球是世界第一運動”,涉及的各方面包括:收視率最高,球員身價最高,球迷規模最大,運動員數量最多,產業規模最大等。
然而這并不是本文關注的重點。實際上第一種方式的提問價值也遠不及第二種。
第二類回答:
此類回答者往往都能夠從多個方面來討論足球運動的哪些優勢促成了其“世界第一運動”的頭銜。下面的三種觀點受認可度最高。
包容性說:足球對參與者的身體素質要求具有很強的包容性;你不必同時又高又壯又快,發揮自己的長處就能成為球星;
簡而暢說:除了越位,足球的其他規則我想可以用四個字概括:踢就完了。當然,你不能手球。這一特性使得足球比賽流暢度高,且更易為大眾所理解、觀賞;
低門檻說:足球活動對場地的要求極低;足球隨便擺兩塊石頭就是門,籃球你還得掛個框;
其中,包容性一說具有明顯的思維誤區。只需稍花幾秒鐘來思考,很容易想到,大多數運動都允許普通人業余參與。實際上乒乓球、羽毛球運動員的塊頭與普通人并無大異,人滿為患的籃球場里不見得能夠找出一位身高190+的。與此同時,2018年世界杯32強中有26支隊伍的平均身高超過了1米8;梅西的百米成績是10.9秒,十分接近劉長春的首次記錄10.8秒。人們頭腦的混亂之處就在于,一方面樂于用足球明星的勵志故事來幻想自己,另一方面卻忽視了職業與業余之間的鴻溝。況且,體育界里的勵志故事比比皆是,人們容易選擇足球明星的故事,或許只是乘了“足球作為世界第一運動必然消息散布最廣”的東風。
至于簡而暢說,它并非足球運動所獨有。乒乓球,網球的規則也很簡單,并且由于雙方隊員被分隔在場地的兩端,不存在身體接觸,所以連犯規都沒有,每一分的獲得都異常流暢。簡而暢對足球能否成為第一運動所提供的幫助十分有限。
低門檻說看似很完美,但是也存在著邏輯上的錯誤。田徑運動所需的場地條件遠遠低于球類運動,但是田徑的趣味性遠不及球類,所以無法獲得與球類像匹敵的受歡迎度。我們可以大膽想象,自球類運動誕生的第一日起,它就注定要超越田徑運動,搏得更多人的目光。人們只是去選擇自己覺得最好玩的運動,然后在物理條件允許的范圍內去貼合它的要求。這符合人類發展的規律。我們不妨假設,足球、籃球、乒乓球同時在今天被發明,更喜歡籃球人定會盡一切攀爬只能,就為了去掛一個框;更喜歡乒乓球的人哪怕搬光家里的桌子,也要拼出一張球臺;而最喜歡足球的人,得益于足球規則的設定,只需要擺兩塊石頭就能夠湊合。不要低估了人類的主觀能動性,否則那些要求復雜的項目根本就不會得到發展。低門檻性只是借了足球本身趣味性的虎皮,蒙蔽了很多人。那么足球的趣味性源自何處?我將在后面討論。
由此可見,以上三種觀點都不能做為本題的答案。然而,另外還有幾種少數派觀點值得一提,甚至本題的答案就隱含其中。
觀賞性說:陣型,戰術,腳法的多變使足球具有上佳的觀賞性;
內涵豐富說:政治經濟文化民族宗教歷史地理賦予了足球更多的內涵,足球甚至被視為和平年代的戰爭。
人數眾多說:足球是一項團隊,每隊上場人數11人,是上場人數最多的運動之一;排兵布陣頗似兩軍對壘。
真理有時就站在最顯眼的地方,人們卻紛紛在角落中去尋找。
人類慣用的肢體是手而不是腳。在未經訓練的情況下,腳相對于手是笨拙的。足球是用腳踢的,而其他球類要么是直接用手觸球,要么是以手操作工具觸球。用一個笨拙的部位去擊打一個圓滑的球體,其結果的不確定性正是足球趣味性與觀賞性的根源所在。踢球的人在使皮球運動軌跡符合自己意愿的嘗試中體會到了足球的趣味性,看球的人在對皮球運動軌跡終點的期盼中找到了足球的觀賞性。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足球的趣味性源自雙腳的笨拙;人類的手指實在太靈巧了,以至于我們甚至可以通過手持另一物體來控制球體的走向。然而時至今日,人們也沒能發明一種用腳持工具擊球的游戲;所以在此我給出斷言:如果人體的天賦能夠支持踩高蹺踢皮球這一設想,那么它一定會超過足球,獲得更高的關注度。
為了更好地理解觀賞性,我們用籃球來舉例:
籃球比賽中,不同元素的觀賞性排序應為:傳球 < 2分球 <3 分球
不算太大的場地加之靈巧的手部,使得籃球中的傳接球不確定性最低,其觀賞性下限很低,但上限很高。精妙的傳球時機與接球位置可以直接孕育出精彩的得分。
3分球的飛行距離比2分球更遠,飛行時間更長,不確定性最更大,所以其觀賞性大于2分球。同理,超遠三分和后場三分理論上要比普通三分更具觀賞性,但實際操作上受限于人體天賦。所以一旦有人取得了突破,他一定是現象級的,庫里和阿里納斯都是很好的證明。
不難看出,不確定性是觀賞性的基礎。對于不確定事物的結果的期盼,是人類的天性。
假如現在天上掉下來一塊石頭,所有人都會關心石頭落向哪里。在籃球出手飛向籃筐的過程中,我想即便是最懂戰術的球迷也會自然地將目光移至籃球飛行的軌跡,而非持續關注籃下籃板球的卡位。
足球的不確定性同樣無處不在。但是足球的不確定性與其它球類相比,至關重要的區別就在于:足球是用腳踢的。
腳 -> 笨拙 -> 不確定性優勢 -> 觀賞性優勢
如果你說,假如一只球隊總是踢歪,那這球一定不好看。其實并非如此,對手的球迷可高興著呢。不確定性是客觀的,踢歪和踢正都是不確定性的表現,而球迷是主觀的。
因為只有足球是用腳踢的,這種獨特性是使足球成為世界第一運動的第一個主要原因。
現在我需要面對的實際困難是,我小的時候愛踢足球看足球,現在卻愛打籃球看籃球。顯然足球無法僅憑腳部提供的趣味性優勢和觀賞性優勢來確保其全球地位的不動搖。那么還有什么原因呢?
回顧一下“內涵豐富說”,為什么世界上體育運動有許多種,而政治民族文化等偏偏在足球身上更容易得到體現?為什么小球撬動大球沒人選足球?如果真有,怕也是石樂志。足球友誼賽真的友誼嗎?
讓我直截了當地說了吧:使足球成為世界第一運動的第二個主要原因就是上場人數眾多。
人數的多少決定了較量性的強弱。對陣人數眾多的事件更能夠吸引人類的注意力,激發不同陣營的榮譽感。當兩人單挑和俄式群架(白帝圣劍!御劍跟著我!)同時發生在身旁,很顯然后者更好看,圍觀的人也會最多。
需要提到的是,這種人數眾多的說法隱含了一定的條件。其一,對陣雙方的成員能夠有效地聯系,而非被特定區域所分隔。一旦這種分隔發生,較量性就會下降。
籃球每隊上場5人,排球6人,但是排球由于一網之隔,較量性低于籃球。
棒球每隊上場9人,不僅比足球少2人,而且他們都按規則被分隔在場地的不同區域,隊友與對手間的聯系很弱,加之場地器材復雜,規則繁瑣,流暢度較低,棒球無論從任何角度上講,都不可與足球相提并論。
其二,成員應在一定空間內合理地分布,過分集中會使場面顯得混亂,過分松散則會導致較量性下降。
美式橄欖球同樣是上場11人,英式橄欖球15人。但是橄欖球確實是過于激烈了,并且從簡而暢的角度看也不十分突出。另外,橄欖球比賽的某些時刻場面略顯些擁擠,并且不具備擊球所帶來的不確定性,甚至有時觀眾連球都看不到,所以人數上占優的橄欖球也未能超越足球。但按照我們的理論,盡管橄欖球有一些讓人詬病的地方,但畢竟人數眾多,所以實際上橄欖球依然是最受歡迎的運動之一,美國的超級碗就是例子。
正是因為符合了這些條件,所以足球才會給人一種兩軍對壘的感覺。我們可以大膽假設:如果古代的百萬大軍布陣打仗有網絡直播,其收視率肯定高于足球。足球是和平年代的戰爭也可以從此處得到很好的解釋。
真理廣場就在山坡上,真理廣場很空曠。
至此,一、二兩個主要原因我已全部討論完畢。討論過程中涉及的一些細枝末節難免會有紕漏,就比如:其實足球并不是唯一用腳踢球的運動。另外,我本人對棒球、橄欖球等的規則也知之甚少,多少存在妄議之嫌。還請各位讀者把握大意,如有不周之處,望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