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事”這個欄目已經推出了三期,很多朋友都是好奇寶寶,在后臺問,這些都是孫老師你們公司的理財師嗎?
沒錯,這些顏值高、多才多藝,而且專業度高的理財師,都是我們旗下的全職理財師,而且,他們絕大部分都是90后。
今天我們換一個角度,聽聽理財師自己的故事吧——TA是如何選擇成為一名理財師的,談談TA的心理歷程,你們也可以因此窺視出一個90后青年的心路過程。
今天的主角是連鑫。
我也是看了這篇文章,才知道,除了專業過硬,他還會開飛機、會彈琴,有高爾夫教練證,據說連打游戲也是市的冠軍(我都有點自慚形穢了。。。)
寫他的百般武藝并非嘩眾取寵,或者為他“征婚”(偷笑),而是為了打破理財師的刻板印象,告訴你理財師也有一個有趣的靈魂。
連鑫這個小伙子,的確顛覆了我對90后一代的認識。我和他初識于一個大學生畢業求職論壇上,他大學剛畢業,我作為就業導師參與論壇討論。當時他表現得極為積極,我對他的第一印象非常深刻。
許多90后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佛系、喪。相反,連鑫就是一個對未來追求有清晰認識的人,毫不受家庭和世俗觀點的影響,不斷尋求自己想要什么,他選擇理財師這份職業,完全是忠于自己內心的選擇。
在公司,連鑫是一個絕對的“技術流”,不斷鉆研如何迭代,提高產品性能,讓用戶的體驗感受更好。
一個90后的年輕人,愿意更開放、更直接地提出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我只能說,他們才是真正的干將,后生可畏!
----孫明展
常常有人問我:你以前都經歷了什么,才會進入這個職業?
在人家的印象中,90后愛玩,享受當下,像我們這種為未來考慮,做理財規劃師的人當然會變成“異類”了(笑)。
最終讓我下定決心成為一名理財師的關鍵事件,是我給自己家庭的那堆舊保單做完保單分析后,我倒吸了一口冷氣——原來我媽和我一年花費近十萬買的那些保險,里面埋了許多“坑”。
而在此之前,我跟很多剛出高校的年輕人一樣,在職業選擇上經歷過漫長反復而糾結的過程-----
1、從小癡迷數學?初中開始玩股票
我大學時讀的專業是應用數學,金融方向。為什么會選擇這個專業,現在想想,跟我爸有莫大關系。
小時候,父親迷上了炒股,一發不可收拾。從初中開始,他就手把手教我炒股,以此為天倫之樂。從A股到港股,從貴金屬到外匯,從股指期貨到商品期貨,我拿著母親40多萬的賬號倒騰,現在回想起來還歷歷在目。
父親認為,有好的數學功底在金融這行一定很有用。而我從小就喜歡和數字打交道。
當同齡人只能做一位數加減法時,我已經在做五位數長列計算了。
在校時期我一直參加各種數字競賽,也拿過全國一等獎。
因為這段經歷,在選擇大學專業時,我自然而然就選擇了應用數學專業(金融方向)。當時我想,我未來注定是要從事證券業的吧?
畢業前夕,我開始準備各式各樣的金融考試,備考CFA(特許金融分析師)的同時,與金融沾邊的行業,例如證券、投行,期貨、貴金屬交易。。。我都嘗試著去投簡歷。白天,面對K線、指標和報表;晚上準備考試。
面對未來,我當時也有一絲迷惘——似乎我只是為我口袋的鈔票工作,我現在玩的游戲就是讓這個賬戶的數字多一位數、再多一位數。。。。
年輕氣盛的我不時問自己:我到底在做什么?我活在世上的價值是為了什么?
2、“錢生錢”的數字游戲?還要繼續玩下去嗎?
有人說,90后享受當下,不喜歡思考意義和價值。其實未必。
很多90后的家庭環境不錯,沒有生存壓力,他們更希望去做一些有價值、有趣的事情,而不是“為五斗米折腰”。
上大學前,我曾經思考過未來的職業規劃,我這輩子只想從事兩類事情:
一是能為社會的文明發展帶來價值的;
另一種是能在學術或者技術領域不斷摸索,為人類發展做貢獻。
但是,我在面試過程中體會到,將客戶的錢投入高風險的投資渠道,為客戶賺錢,為自己賺錢,這種“錢生錢”的數字游戲,可能根本不可能給我帶來任何愉悅,更別提如何為社會創造有意義的貢獻和價值了。
經歷了多年股票實盤,我深深感受到中國的股票非常浮躁,發展20年就有三千多支股票,而美國幾百年歷史也就幾百支股票。
如果說企業通過上市融資發展壯大當然好,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普通百姓受益呢?大多數公司上市的目的只是為了融資和圈錢。
我能不能再做一些更接地氣的事情?
連鑫的另一面——CGA中國高爾夫球協會認證教練。
希望總是在迷茫時不期而遇。
一次偶然的契機,我在一個行業交流的酒會上認識了孫老師。我那時想去考中山大學的研究生,孫老師在中大有授課,我就想去咨詢一下,碰碰運氣。
初遇孫老師(左下角梳著一絲不茍大背頭的青年就是我)。
酒會上,我想和孫老師討論“高大上”的投資話題,結果卻被他的一句話觸動了:
現在學金融的年輕人常常熱衷于投資,熱衷于“賺大錢”的游戲。而我們現在做的事情是給中產家庭做理財規劃,或者每個家庭每年投入的資源只有幾千一萬元,如果我有一兩萬個家庭,在管資產不也有幾個億了嗎?而我認為,這是更有價值,更能幫到人的事情。
當時我心里就咯噔一下,我學金融這么久,從來沒有聽過這樣的觀點和角度。
于是我就加了孫老師的微信,開始到公司面試。一面結束后,家里給我在北京安排了一份與金融投資相關的工作,孵化上市企業,多么高大上啊,我又奔赴北京了。
在北京呆了半年,我有點幡然醒悟,這個看起來“高大上”的項目,其實啥都不是。
于是,我又回來了,聽從孫老師的建議:嘗試做一名理財規劃師。
3、翻閱家庭保單?我堅定了做理財師的信念
理財規劃,與其說是一個行業,不如說是一個職業。
就我當時對理財的接觸和認知,我沒見過真正意義上的理財規劃,市面上所謂的理財更像是一種包裝噱頭,以理財的名義進行各種高風險投資,與“錢生錢”的游戲沒有本質的區別。
入職的第一個月,我再次陷入困惑:公司的理財規劃路徑,怎么第一步就是為客戶家庭設計規劃家庭保障系統----也就是“賣保險”?
說實在,我內心有點抗拒。
公司主管看穿了我內心的想法。他給我布置了一個作業:
“你和家人之前有買保險嗎?如果有就回去查查之前保單,看看之前你們買的保險,跟公司的保障規劃理念,有什么不同?”
回到家后,我把全部保單翻出來仔細研究,這才發現,原來我媽和我一年花費近十萬買的那些保險,里面埋了許多“坑”:貌似各種保障很齊全,實際上保額低、保費貴,沒有多少價值可言。
經過保險配置的重新規劃,我自己也從“坑”里爬了出來,在同樣的保障下,我家每年起碼省了將近3萬的保費。
隨便翻翻自家的保單,就發現了一大堆問題,其他家庭是不是也存在同樣的問題,甚至更嚴重?
如果我能及時補正每個家庭存在的保障問題,幫助客戶繞過各種理財的“坑”,通過這個職業踏踏實實幫助到更多有需要的家庭,這份工作不就是我當初想要的嗎?
從此,我特別熱衷于給客戶做“保單分析”,樂此不疲。
當認定了這是一份能切實幫助客戶的工作后,我的心安定了,也更堅定了。
4、想靠理財賺很多錢?這種想法會讓你掉坑
我發現,有超過90%的客戶對理財的認知非常粗淺,以為理財的目的就是“通過理財賺很多錢”,“先有錢、再理財”。
當初,我也是這么想的。
這種想靠理財發財賺錢的想法,讓許多家庭陷入可怕的高風險回報的“坑”里。
在工作中,我確實感受到了各種家庭因為對理財規劃持有的不同理念,萌生出的各種問題:
有的家庭曾經做生意也風光過,但因為受到政策和市場環境的影響,生意衰敗,現在面對著兩個孩子高昂的教育費用束手無策,甚至晚上加班出來開滴滴;
有的人年輕時沒有過多考慮理財問題,覺得走一步看一步,活在當下,但到了40多歲時毫無保障,才為自己當年沒有儲蓄意識感到格外后悔。
原本認為投資存在風險,它未必能讓未來目標如期實現——這種顧慮解決了。
原本覺得健康風險很可怕,會讓家庭財務陷入被動的狀態——這種顧慮也消失了。
越來越多的家庭,給我這樣的反饋:你所設計的理財配置,讓我從心里真正感到踏實了,很感激。
我很慶幸通過這個職業,踏踏實實幫助了很多家庭,能對社會的文明貢獻了自己一份力,讓很多家庭繞過了理財的“坑”。
5、扯點別的?我的業余生活
大家會不會對理財師有刻板印象?
作為一個90后理財師,我雖然沒有結婚,但我和客戶朋友能聊的話題很多,不只限于理財規劃。
如上所述,我在職業選擇上走了很多彎路,跌跌撞撞,無論如何,這是我忠于自己內心的選擇。
我在14歲的時候,自己選擇去學鋼琴,因為喜歡而選擇,進步就非常快。我沒有考級,純粹因為喜歡,現在我的家里還擺著一臺鋼琴,有空就自娛自樂一曲。
閑暇時,我和女朋友一起四手聯彈。
我喜歡打高爾夫球,這不是什么貴族的運動,我喜歡在綠草地中揮灑汗水,體會征服過程中的酸甜苦辣;
我喜歡嘗試不同的東西,今年在新西蘭,我開始學習開飛機,那又是另一種奇妙的體驗。
我常說,懂理財的人,一定是一個有生活品質的人,畢竟,我們理財是為了可以生活得更好。
理財師,不應該是只會談理財談金融產品的人,他要懂得更多,需要視野開闊,才能與客戶進行更深入的溝通,例如孩子的教育、職業的規劃、心理建設。。。
我的夢想
經過折騰,我找了自己真正喜歡的工作,了解到一份好的理財規劃,能給一個家庭帶來巨大的幫助和改變。
未來,我希望通過自己的所長,考取最高級別的注冊理財規劃師和特許金融分析師證書,研發更為普惠、人性化的金融衍生產品,幫助諸如重疾群體、老人群體渡過生命中的難關,幫助他們解決燃眉之急,讓更多的群體受益。
這個夢想或許沒有我少年時那個“為人類發展做出貢獻、為社會的文明發展帶來價值”的夢想如此宏大,卻是一個更為實際可行,能夠觸摸得到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