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寫作者,在看《無問西東》這樣的片子之前,心一定是怦怦跳的。
百年歷史,三代青春,個人命運與時代跌宕的應(yīng)和。知識、精神、內(nèi)心的追求、人性的拷問……這些大詞重疊在一起,又和青春的動人情感交融在一起,就此緩緩展開一幅浪漫長卷,或淺吟低唱,或蕩氣回腸,都令人期待。
而實際上這部片子的質(zhì)量如何,業(yè)余的看片群眾和專業(yè)的影評人士都已經(jīng)做出了評價。兩極分化的口碑也成了一個特別有趣的現(xiàn)象。
?
我的感受是,如果用文學來打比方,《無問西東》更像是散文,而不像小說。有佳句,而無佳篇。
?
其中的個別臺詞和場景,還頗有些可惜——因為如果不這樣呈現(xiàn),原本可能更好一些。
影片的第一個故事,張震飾演的公司高管在競標中失敗,引咎辭職之后跳到了對手公司。前boss問他是否是故意落敗好趁機跳槽,他似笑非笑地答了一句:你猜呢?
不止這一處,在影片后半部分,張震還說了一句“你猜呢”。很明顯導演希望通過這句反問的重復出現(xiàn),體現(xiàn)張震內(nèi)心的不確定和糾結(jié):他讓別人猜,其實是讓自己猜。
但這三個字本身帶有的戲謔和輕佻意味,削弱了影片整體的沉思感。讓觀者覺得有些莫名,想笑,卻又覺得笑得無意義。
陳楚生的那個故事中,選擇了實科卻擅長文科的年輕學子,一直找不到內(nèi)心方向。有一天,他去聽了泰戈爾在清華的演講,看到站立在大師身邊的前輩們:陳寅恪、林徽因、梁思成……他們是那樣從容有范兒,因為有足夠的智慧而不卑不亢。
這讓陳楚生幡然醒悟:唯有找到自己真實的渴望和目標,才能在這個動蕩的世界里活得足夠淡然。
這時候他與一位前輩目光交匯,彼此都略略頷首。
我卻以為,這相互的頷首致意,實在有點多余。
此時鏡頭已經(jīng)給到兩個人的面部特寫:年輕人若有所悟的眼神、前輩大師滿含溫情的鼓勵,已經(jīng)盡在不言中。配合畫外音中的泰戈爾聲音,這一幕情景想傳達出來的“頓悟”呼之欲出。但畫蛇添足地加上“頷首”的動作,將畫面的留白破壞殆盡,一下子把“隱隱的感悟”坐實成了“老師,我明白了!”
?
境界相去甚遠矣。
王力宏的故事是片中賺盡熱淚的部分。一邊是帥氣的他駕駛戰(zhàn)機沖向天空,哪怕違反規(guī)定也要盡量將食物罐頭帶給孩子們;另一邊是大雨滂沱之中,孩子們和牧師奄奄一息地縮在山洞里,苦捱時光。
只見牧師神情一振,忽然對孩子們說:我們一起來唱歌吧!
餓得臉青面黑的孩子一個接一個,用天籟般的童聲唱起了歌。歌聲穿透風雨,像陽光和希望閃爍在人間。
?“以樂寫悲”是文學作品中常用的手法,最經(jīng)典的例子比如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還有魯迅先生的《祝福》結(jié)尾:“……只覺得天地圣眾歆享了牲醴和香煙,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蹣跚,預備給魯鎮(zhèn)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
無論是正話反說、還是有意的諷刺,用美好的情境來寫悲劇,在情感上給人的感染力是十足的。
《無問西東》中的孩子唱歌這一幕,清亮的歌聲從饑寒交迫的孩子們口中飄出,那么純潔美好,充滿期望。仿佛只要有信仰和信念在,即使生命消逝,愛與善意也可以長存。
這原本是極其動人的一幕。壞就壞在那句“我們一起來唱歌吧!”
這樣一句帶著祈使、號召意味的話語,讓唱歌變成了一件特別刻意的事。歌聲響起,應(yīng)當是從心而發(fā),又或是受身邊人的感染,用歌聲來對抗饑寒。但不管怎樣,都應(yīng)該是自然而然的,而不是響應(yīng)誰的號召、甚至服從誰的命令。
命令一起,詩意全無,似乎也被大雨沖刷干凈。
而最讓我扼腕的,是黃曉明對章子怡的催淚告白。
歷經(jīng)誤會與暴力傷害,被毀容后心如死灰的章子怡,跟隨黃曉明回到他的老家。在那個寂靜鄉(xiāng)村、燃著一燈如豆的小屋內(nèi),她蒙著紗巾絕望地說:我感覺自己像在黑暗里一點點往下掉……
心如刀割的黃曉明,果敢而堅定地告白說:
你別怕,我就是那個給你托底的人。
我會跟你一起往下掉,不管你掉得有多深,
我都會在下面給你托著。
我什么都不怕,就怕你掉的時候把我推開……
二人的表演在這里非常自然:隱忍、壓抑而又激情澎湃。章子怡數(shù)度轉(zhuǎn)身逃避,都被黃曉明追上、擁抱,輕輕擦淚,勇敢承諾……
來自愛人的承諾,就是黑暗里的一點光。明明浸透了心酸,依然能溫暖至深。
“我什么都不怕,就怕你掉的時候把我推開。”在看電影之前我就已經(jīng)看過這句臺詞了,還是被它所蘊含的愛與卑微深深打動。
但千不該萬不該,黃曉明在那番告白的末尾,又重復了那句話:就怕你掉的時候把我推開。
?
好像生怕觀眾聽不懂其中真意一樣。
文學藝術(shù),為什么會花那么多心思去雕琢形式、去融入內(nèi)涵,去創(chuàng)造各種花樣百出的效果?從本質(zhì)上來講,就是為了在審美上造成“間離化”。唯有如此,才能讓人花功夫去領(lǐng)會,進而從中感受到樂趣、品嘗到回味。
而《無問西東》的多處“用力過猛”,就是怕太多人不領(lǐng)會。
不領(lǐng)會就不領(lǐng)會,何必硬要多言,生生破壞意境?
你都已經(jīng)選擇了這樣的題材、這樣的表現(xiàn)方式,卻又要自以為是地去“迎合”市場,塞進去這些令人惋惜的多余筆墨……
又是何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