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詞牌《浣溪沙》填詞規則
1、《浣溪沙》是所謂“雙調(diào)詞牌”,也就是分成上闋和下闋兩部分。
2、它的上闋是三句,下闋也是三句。
3、上闋的三句里邊,每一句都是一個語意完整的句子,最后一個字必須是韻腳。
4、下闋的三句里邊,前兩句是對仗關系,第一句一定不能押韻。
二、秦觀《浣溪沙》
漠漠輕寒上小樓。
曉陰無賴似窮秋。
淡煙流水畫屏幽。
自在飛花輕似夢,
無邊絲雨細如愁。
寶簾閑掛小銀鉤。
三、分析
1、上闋: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
2、三句里邊,每一句都是一個語意完整的句子,最后一個字“樓”、“秋”、“幽”押韻。
3、下闋:“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是對仗關系。
4、第一句最后一個字“夢”和下面兩句的“愁”、“鉤”不押韻。
四、賞析
1、譯文(源自百度)
帶著一絲寒意,獨自登上小樓,清晨的陰涼,令人厭煩,仿佛已是深秋。回望畫屏,淡淡煙霧,潺潺流水,意境幽幽。
窗外,花兒自由自在地輕輕飛舞,恰似夢境,雨淅淅瀝瀝的下著,漫無邊際地飄灑著,就像愁緒飛揚。再看那綴著珠寶的簾子正隨意懸掛在小小銀鉤之上。
2、上闋三句,只寫了一個上樓的動作;下闋三句,只寫了從樓上窗口望出去的一點點尋常風景。如果我們把這首詞拍成一部視頻短片,畫面上無非是一個人上了小樓,望向窗外,劇情就此結束。
3、我們連這個人的相貌、衣著甚至性別,都無法看清。但是,只要整首詞讀下來,我們天然就會相信詞中的人物是一位妙齡女子,有嬌媚的容顏與優雅的儀態,正在為愛情或沒有愛情而苦惱著。
4、詞中的女子顯然不是市井中的勾欄藝人,一切柔美的意象與細膩的情緒都暗示出她是一名精致的女子。她的眉頭或許正在微微蹙著,但只是微微的;她的嘴唇也許正在略略抿著,但只是略略的。那座小樓里一定沒有旁人,但她的衣飾一定沒有一絲一毫的松懈,她的坐姿一定就像在大庭廣眾之下一樣沒有半點的放松。一切意象都在烘托著她那高貴的克制之美,會使我們想起《源氏物語》里的女子,幽幽淡淡,一整天可以不作一聲。
5、“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美在哪里?
⑴誰都知道這是比喻。
⑵人們為什么會用比喻呢?一般都是為了借助熟悉的東西來解釋陌生的東西,或者借助形象來解釋抽象。
⑶秦觀的詞里在描寫一個精致女人的閑愁,閑愁總是沒有來由的,既不像無產階級苦大仇深,也不是具體受了某個人的委屈。一切都很好,但就是有點不高興。
⑷這種愁到底是怎樣的,她的夢又是怎樣的,當然說不清,道不明,只知道她的情緒非常細膩、微妙。
⑸至于究竟有多細膩,多微妙,換言之就是夢有多輕,愁有多細,當然更說不清。
⑹為了把說不清的東西說清楚,就可以借助熟悉的、形象化的東西。
⑺我們都能感受到飄在空中的花瓣有多輕盈,毛毛雨的雨絲有多么纖細,那就可以理解她的夢到底有多輕盈,她的愁到底有多纖細了。
⑻其實夢并不能用輕盈與否來衡量,愁也不能用纖細與否來衡量,只有實實在在的物體才能說“輕”說“細”。所以,說夢輕,說愁細,就已經在把虛幻的東西形象化、實體化了,再把它們比喻成飛花和絲雨,就使形象變得更形象了。
⑼形象思維是最直接、最省力的思維方式,當然也就是我們的大腦最喜歡的思維方式。
⑽文學要想有“直指人心”的效果,就必須把各種不形象的東西形象化,畫面感和即視感越強,表達的力度就越強。秦觀正是這方面的高手。
⑾但是,把夢比作飛花,把愁比作絲雨,這也不算很高明,很多人都講得出這種修辭。秦觀反過來講,不說夢似飛花,而說飛花似夢,不說愁如絲雨,而說絲雨如愁,這是故意制造出語言上的陌生感,而制造出陌生感也就制造出了審美距離。我們都知道一句話:“距離產生美。”
⑿用比喻來形象化是為了拉近距離,把比喻反過來講是為了拉開距離,這一遠一近之間的張力,體現出來的就是文學才華。
⒀飛花似夢,絲雨如愁,這種反過來寫的比喻,本質上就是倒裝句,就是要制造一點距離感。而更高明的是,在反過來理解之后,你依然可以正過來理解,于是飛花似夢,夢似飛花,絲雨如愁,愁如絲雨,比喻的本體和喻體交織在一起,互為本體又互為喻體。這種虛虛實實的感覺,不能被處理得更好
6、“寶簾閑掛小銀鉤”中的點睛之字
⑴重點是“閑”字。事實上在觀察者的眼里,只能看到寶簾“掛著”小銀鉤,簾子被掛起來了而已,就像我們從外面看到鄰居家的一扇窗戶開著,我們只會看到“窗戶開著”,不會看到窗戶“閑”開著。
⑵這個“閑”字顯然是詞人硬加上去的,但我們之所以不會感到生硬和造作,是因為前邊已經用了足足五句話把“閑”的氛圍扎扎實實地烘托出來了,只差最后點睛的這一個字。
⑶一個“閑”字,使前面的淡淡愁緒顯得若有若無,使一切動作和心思顯得無可無不可。女主角不再是《花間集》里那種渴望愛情、思念情人,甚至和詞人打情罵俏的女人,不再作為這種或那種“女色”被男性詞人消費,而是有了一種“美人如花隔云端”的高級感。
7、秦觀能寫出美女的“氣象”,這意味著宋詞邁出了超越《花間集》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