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無生有,以靜制動,以慢達速
本文主旨在于描述提升思維(即智慧)層次的術和道,重點在介紹思維之道的一種——冥想。而具體的冥想方法則可以在上述兩個偈文中獲得啟示。用冥想來提升思維層次好像是很多人所理解的玄學之術,實際卻非常符合心靈活動的機制,其效果非常明顯。
對于思維層次的提升方法,大多數人在局限在細節和術的層面,通過向外探求,在動中尋找,想著讀得更多、擁有更多。而真正通向智慧的大路其實就在我們心中,需要我們靜下心來慢慢體悟,學會懂得舍棄,懂得放空。
在讀本文之前,建議請先確保心靜,盡量放空自己,保持一個開放式心態來讀。在讀完之后,如果能真正地踐行,則能靜中生慧,受益無窮。
一、思維之術
如何提高記憶能力可以更有效地背單詞?短時間內提高自己的語言組織能力把事情說得更清楚現實嗎?世界上是否有一種方法可以將人的思維能力提高很多層次?很多人都在苦苦追尋這些問題的答案,并在思維之術有所收獲。下圖總結了前人創建的各種思維之術:
事物都是由微觀顆粒組成的宏觀整體,并具有不同的層次。我們在思考事物時,也要遵循這一規律——在整體上采用系統論和還原論來把握,從而能在紛亂復雜的表象中聚焦關鍵因素;在細節上采用統計率、因果律和辯證法具體研究,從而能弄清因素的本質意義和來龍去脈。
在宏觀整體上,還原論和系統論都是用來處理復雜事物的。這兩種方法在近代才出現,其中還原論可以追溯到笛卡爾,系統論可追溯到貝塔朗菲。
還原論
還原論的思路在于將復雜事物不斷分解成一個個相互獨立的單元,對每個單元再運用微觀思維方法,它更適用于靜態(空間維度)復雜事物研究,比如機械結構。像金字塔方法、MECE方法和5W2H方法都是還原論在不同行業場景下的具體運用體現。
系統論
系統論的思路在于將復雜事物按照目的來分解成一層層服務于共同目的的因果鏈,再運用微觀思維方法,它更適用于動態(時間維度)復雜事物研究,比如經濟形勢。還原論和系統論的具體探討請參見:
像項目工程中霍爾三維模型、計算機工程中的UML(統一建模預言)和自動化領域的控制論都是系統論在不同行業場景下的具體運用體現。
在微觀細節上,具體思維方法有三大類:統計律、因果律和辯證法。
統計率
統計律分為歸納和類比,它屬于空間層面的思維方法。歸納是從少數特性總結出多數共性,比如當人們觀察到很多烏鴉是黑色的,于是得出結論天下的烏鴉都是黑色的。類比是采用一種近似模型來說明事物規律,比如科研人員在得出一個統計分布圖后,選取了一個數學模型來擬合;再比如我們經常用較為熟悉的事物來類比較不熟悉的事物以作說明。
因果律(也就是邏輯)
因果律分為綜合、分析和反證法,它屬于時間層面的思維方法(因為因果發生必然是在時間維度上體現)。綜合和分析是兩個相反的因果推理過程,前者是由因索果,站在過去看未來;后者是由果索因,站在現在看過去。反證法屬于因果律和辯證法的結合,從事物的反面來假設并尋找其中的矛盾,從而得出真偽。
辯證法
萬事萬物都有對立統一的陰陽兩面,陰陽可以在時間和空間上不斷轉化。這便是辯證法的立論之源。中國古代的辯證法運用非常廣泛,《易經》、《道德經》、《孫子兵法》、《黃帝內經》等各行業門派的經典都是運用辯證法的集大成者。因此,辯證法在中國人的思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當代,辯證法的行業運用有工程測試行業的極限方法、評論中的批判方法和商業領域中SWOT分析等。辯證法的運用案例可參見: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有思維方法在實際運用中并非非此即彼,運用于行業領域的具體思維方法往往都是以上多種方法結合,比如霍爾三維結構,其用系統論把握整體的同時也離不開還原論的單元分解。有很多相關介紹以上各種思維方法的文章,在此不再贅述。
二、思維的道和術
以上思維方法體系為我們提供了通往了智慧的大門,但實際上卻只是思維方法中的術,是一套智慧的工具箱——都是向外尋求智慧之法。如果沒有我們沒有掌握思維之道,也就無法以道馭術,從而發揮不了這些工具箱的威力。
那何為思維之道?如果把思維之術比作可以填飽人肚子的魚,那么思維之道就是教人打漁的方法;如果把思維之術比作一套工具箱,那么思維之道就是使用工具箱的雙手;如果把思維之術比作軟件,那么思維之道就是管理和驅動軟件的操作系統。
不管是如何類比,思維之道都是比思維之術更加底層的思維方法,前者為源后者為流。思維之道直指人心,是建立在對心的深度認識的基礎之上,也只有用心深入體悟才能發現。
在這個拜物主義盛行和用外物來證明真理的時代,人們把太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向外追求更高級的思維之術之上,而忽視了向內提升心中的思維之道。因此,人們也越來越發現,外在的技術日新月異,而使用技術的人越來越擔心跟不上技術發展更新的節奏。
唯有重新認識心,才能掌握思維之道,才能駕馭各種外層的思維之術以及更外層的科學和技術。那什么又是心?
三、心的結構
心并非是指我們身體器官的心,而是指存在于我們腦海中的內在精神。內在的精神和外在的物質是相對立的(也是統一的,精神也是物質的一種),由此我們可以將世界分為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其中,內在世界是我們常說的內心世界或精神世界,外在世界就是外在客觀世界。就思維層面來說,心的結構如下:
心包含意識、自我和真我。為了方便說明,我們將心比做成一壇清水。水面好比是一個用來顯示意識的屏幕;在水面下方到水底之間是零零散散的意識種子在自由浮動,構成了自我;在水底(即心靈深處)蘊藏著大量意識種子,并構成了超越型的真我。
我們可以用下面的表格來進一步說明意識水面、意識種子、自我和真我。
對心的要素的解釋
四、心的活動機制
當人在出生時,就擁有了真我。真我包含了先天的智慧和先天的意識種子(比如性格)。當人在外在世界中不斷成長時,人開始慢慢形成自我的概念。自我既包含了真我提供的意識種子,又包含了和外在世界相互影響而產生的新意識種子(即后天的意識種子)。
自我也會反過來向真我提供后天的意識種子,從而豐富真我的內涵。自我和外界信息在意識水面上相互作用產生成像,這是短時記憶的一部分。其中一部分較為清晰的成像會轉化為意識種子,并下沉到自我之中,成為長時記憶。位于自我中的意識種子在不斷地游走,而位于真我中的意識種子沉寂于內心深處。
成像與自我
人所有的念頭在腦海(即意識水面)中都是以圖像、聲音等五種方式存在的成像,由外在世界提供信息并由自我進行加工而成。也就是說,凡是我們感知到的一切物體都是經過刻意加工過的,就好像是我們帶上了一副擺脫不了的有色眼鏡一樣,我們永遠也看不到物體的真相,只能趨近于真相。
對于香菜,有的人覺得它的氣味很美味,有的人覺得它很難聞。對于自由,有的人認為它等于放縱,有的人認為它等于自律。對于父母的叮囑,在我們心情舒暢的時候,我們往往會那是一種關心,在我們心情煩躁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覺得那是一種啰嗦。這些都是不同的自我對事物信息加工方式不同而造成的。因此,淡化自我,則可能盡量還原事物真相本身。
成像的清晰度與波動
成像的清晰度直接決定了人思維能力的強弱——一個人的成像越清晰,則他的思維能力越強。打個比方,如果我們看一本字體模糊不清的書籍,那么閱讀的效率就會很低。成像清晰度正如字體的模糊度。自我中的意識種子無時無刻不在隨機游走,并產生了內心的波動。比如當我們當自我在對傳導到意識水面的信息進行加工時,也會受到信息的反作用,直接影響自我中意識種子的游走,從而助推了內心的波動。
這種波動會影響意識水面上成像的清晰度、干擾成像轉化為意識種子和意識種子下沉成為自我的過程。比如,當我們處在一個非常嘈雜的環境中,讀書和思考的效率就會變得很差,往往記不住東西,心情也會因此變得糟糕。總之,干擾成像的波動是由自我中游走的意識種子產生的,并由外界信息的影響而加劇。因此,如果我們能控制意識種子不亂游走,那么我們就能獲得更加清晰的成像以及更加強大的思維能力。
總之,思維能力的強弱取決于兩個方面:
1. 是否能淡化自我的影響,從而獲得更真實的成像;
2. 是否能控制意識種子的隨機游走,從而獲得更清晰的成像。
我們將要介紹的直指人心的思維之道,就是能同時從上面兩個方面入手,最終提高思維能力。
五、思維之道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德經》
思維之道也像佛家八萬四千法門一樣眾多。在此,我們只介紹其中的一種形式較為簡單的方法——冥想。
意識水面和自我總是處在有的狀態,表現為成像波動和意識種子自由游走的運動;真我則始終處在無的狀態,體現為意識種子的靜止不動。心中的動靜有無總是同時存在并且相輔相成。然而,現代社會太過于重視運動而忽視安靜,太過于追求擁有而不愿放棄。在提升思維境界上,則體現為人們追求的思維之術都是在真我和意識水面的層面上。冥想就是從無和靜的狀態中來體悟,在無中生有,通過靜來制動。
人的智慧極少一部分體現在意識水面上,可以被我們完全應用;很少一部分蘊藏在自我之中,在冥思苦想之下這些智慧基本上都可以被運用起來;大部分都是蘊藏在真我之中,但這里的智慧很少有人能運用,主要是因為真我被自我所掩蓋,自我意識越強則掩蓋的越嚴實,使我們難以返璞歸真。
如果有人能夠運用真我中的智慧,那他就能超越輪回,成為覺醒者,正如釋迦牟正是通過在菩提樹下冥想而找回了蘊藏在真我中的智慧,成為了佛陀。
冥想看似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好像眼睛一閉上就能簡單地做到。實際上并非是這樣。眼睛閉上了之后,大部分人的意識種子在不停地隨機游走,根本不受人的控制,而真正的冥想必須確保控制自我甚至要放空自我。一般人沒有刻意訓練之前很難以做到這點,反而是一閉上眼睛,自己意識種子就會不受控制地游走并出現在我們的意識水面上,表現為萬千思緒或想入非非的白日夢。
為了方便大家學習冥想,我們將學習冥想分成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針對于冥想入門的人,它要求人盡量要在安靜的環境中,閉上眼睛,安靜地站著或者盤腿坐著,可以先將意念放在呼吸上。這樣可以盡量降低外界的干擾從而使人專注于內心的冥想,從而慢慢地學會控制意識種子的游走和放空自我。
第二階段針對于有一定的冥想基礎的人,它只要求人閉上眼睛,不要求外在姿勢和場所(當然盡量不要躺著,因為這很容易睡著。除非你想通過冥想來幫助快速入睡)。這樣可以大大擴展冥想的應用場景,讓人可以隨時隨地冥想,發揮冥想最大的效果,比如在下班乘車時冥想可以在短時間內放松眼睛,在辦公室喝茶時冥想可以整理工作思路等。
冥想分為有意識冥想和無意識冥想。顧名思義,有意識冥想就是在冥想過程中仍在運用意識,是靜中有動;無意識冥想在冥想過程中接近于無意識活動,是靜中求空。思維能力需要一種場來維持。有意識冥想注重的是思維本身,而無意識冥想則注重這種場的塑造。
它們之間的具體異同如下圖:
禪宗中六祖慧能和神秀各自所作的詩恰好能代表無意識冥想和有意識冥想的不同境界。
有意識冥想
神秀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有意識冥想境界恰如神秀所作的此詩——身心都是有的狀態,需要勤勉地自我控制(即前文所總結的淡化自我的影響和控制意識種子的游走),才能在心中保持一塵不染的清凈,才不會產生干擾成像的波動。
當我們閉上眼睛,將自我集中于一個意識之上時,我們就進入了有意識冥想。有意識冥想的心法在于一和象。其中第一個心法要求我們要做到意識專注為一,集中于特定的意識之上而不去想其他的意識。第二個心法要求我們要專注于意識水面的上的成像,將大多數人一維的文字思維還原為多維的圖像+聲音等思維,盡量還原物象本身,比如,我們在記憶一個英語單詞時,我們不僅要可以在意識水面上看到這個單詞的拼寫,聽到它的發音,更要看到它對應的物象聲音等。
把握這兩個心法,則可以在冥想中獲得知和行上的能力升級。通過有意識冥想,思考會變得更加高效,就好像在腦海中直接打草稿、做實驗、畫設計圖一樣;記憶會變得更加細致清晰,就好像我們直接看到聽到聞到記憶中的物體。我們也可以運用冥想來模擬演練要進行的事情和反思優化已經發生的事情。
一代籃球巨星喬丹時常在冥想中練習籃球動作,他也將自己的成就歸功于這種冥想的訓練方式。
無意識冥想
慧能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無意識冥想境界恰如慧能所作的此詩——身心都是無的狀態,如果能做到心中無一物,那就能放下自我,讓意識種子的下沉到真我而不再游走,更不會產生干擾成像的波動。
當我們閉上眼睛,放空所有的意識時,我們就進入了無意識冥想。無意識冥想的難度遠遠高于有意識冥想的難度,因為前者是追求少中的一;后者追求的是徹底的無,并最終做到自然而然地無求而自得。無意識冥想的心法在于空——放空心中所有的意念,什么也不去想。當我們在冥想中什么也不去想時,意識種子就會漸漸下沉到真我之中沉寂起來,自我便趨向于消失,才能讓真我顯現出來。
無意識冥想可以到達一種無我的境界。當我們處于無我境界時,我們可以獲得兩方面的智慧——第一方面可以培養我們置身于紛亂名利之外的心境,從而提升自己的德行智慧;另一方面可以獲得儲藏在真我中的思維智慧,大大提升自己的各種先天智識能力。
無意識冥想還可以在短時間內恢復自身的體力能量,比如在一天繁忙的工作后,進行無意識冥想十幾分鐘便可以很好緩解眼睛等身體部位的疲勞。無意識冥想最終提升的則是我們的心性,讓我們能夠越來越接近大徹大悟的覺醒者。
條條大路通羅馬,以上介紹的冥想是獲得思維之道、發掘潛在智慧、觸及真我的方法之一。冥想的具體方法也不限于本文所概述,但多是殊途同歸,都在于靜中生慧。本文也只是通向智慧大門的一個指路牌而已,真正大路還需各位讀者自己將思維之道和思維之術結合并親自去踐行才能開辟。
本文淺嘗則之,難免有錯誤疏漏之處,更深的層次和具體冥想動作細節限于篇幅沒有介紹,如有指教或進一步探討,請關注本人的公眾號:三十二栗,直接在公眾號回復即可和作者聯系。來者即緣,隨喜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