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交通工具的便利和發(fā)達,徒步行走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生活的“奢侈品”,但是大家對健康又越發(fā)重視,因此茶余飯后,傍晚清晨慢走、快走乃至暴走出現(xiàn)在大街小巷。
行走是很好的有氧運動。
從健身的角度,哪一種走路方式都可以活動筋骨,讓全身的氣血快速運行起來,燃燒脂肪,增加肌肉等等。
從可持續(xù)養(yǎng)生保健的角度,“禪行”是一種專注于呼吸、專注于當下的中、慢速的行走方法。這個名詞也算是借鑒儒釋道修身方法總結(jié)而成。一行禪師的《佛陀傳》里記載,2500多年前佛陀在傳法的時候,帶領著比丘/比丘尼們從一個村莊走到另一個村莊,從一個城邦又走到另外一個城邦。他們走路的時候,佛陀不斷提醒弟子們:行走時專注于自己的呼吸。
近幾年,我曾經(jīng)在成都學習生活禪(走之道),體驗這種養(yǎng)生走路的方法;在江蘇一個道觀里辟谷期間,我體驗過圍繞八卦圖左36圈、右36圈的道家走道的方法;參加臺灣的凈光法師禪修時,學過似云中漫步的一種經(jīng)行方法;還有習練王安平老師的渾圓樁時,一句話帶過的“行樁”。
有一次,經(jīng)過一個半小時的行走,竟體會到了那種全身麻熱脹行樁的感覺……通過在生活中不斷交互體會、體驗以上這些走路的方法,終于感悟出: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訓練出這種叫做“禪行”的修養(yǎng)身心的行走方法。
“禪行”的要領:
1、中、慢速行走;
2、全身放松;
3、舌抵上顎、自然呼吸、兩眼自然平視前方、途中勿左顧右盼;
4、兩臂自然擺動,與兩腿協(xié)調(diào)配合==〉想象手、腿的擺動如同上了發(fā)條的鐘擺,靠自然的慣性推動整個身體,與此同時,用意念暗示全身其它部位不斷地從頭到腳、由內(nèi)到外傳導放松指令;
5、初期會感覺有一股氣在推動整個身體前行;
6、漸漸走至忘軀、忘我空靈,但又對自己在走路時的周圍一切了了分明;
7、因為專注于當下的每一步的行走,從而感受不到酸麻脹癢痛,摒除雜念,進入一種清明舒爽自在的狀態(tài)。
“禪行”的益處及已知功效:
1、于身:
張弛有度、快慢適宜、多用心少用力,最大限度減少對骨骼、肌肉等其它生理器官的損害,能起到濡養(yǎng)、滋養(yǎng)、保養(yǎng)的作用,有排出體內(nèi)毒素、減脂減重的功效。
2、于心:
在行走的當下,有意識地專注于呼吸和行走本身,達到靜心、養(yǎng)心的目的。
“禪行”量和度的把握:
就養(yǎng)生而言,即使是用目前最新的科技手段,仍難以給出確切的方案量化到每個人。因有個體差異,所以需要因人而異。
把握一個大致原則:根據(jù)自身的情況來確定適合自己的養(yǎng)生方案,以自己感覺氣血順暢、陰陽平衡為準繩。
比如50歲以上人群,每周至少有一次5~6公里的禪行,理想狀態(tài)的話2~3次。其它時間以靜練的方法為主:如打坐、站樁、拉伸、拍打,15~30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