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陪兒子洗完牙不趕時間,我們就從診所步行回家,途經美副將大馬路觀音堂時,我見觀音堂后花園的荷花開得正旺,于是就對兒子說:
“顓仔,這個廟你沒進過吧,都走到這兒了,進不進去看看?”
“有啥好看的,全中國的廟還不都大同小異?看廟的話,媽閣廟不是更有看頭?”兒子說,
“那不一樣,這個觀音堂還真有點特別,鴉片戰爭時期中美望廈條約就是在這兒簽的。”我隔著鐵柵欄指著后花園前面的一個小亭子對兒子說:“亭子前面有個石板圓桌,條約就在那兒簽的”
“哦,那真得看看去。”兒子邊說邊跟著我走進了觀音堂。
“媽,鴉片戰爭不是在中國和英國之間開戰的嗎?為什么大清戰敗了會和美國簽條約?”兒子問,
“哦,當年在林則徐領導的廣州禁煙運動中,美國鴉片販子的利益也受到了嚴重的威脅。他們就聯合上書美國國會,要求美國政府與英、法、荷等聯合起來對付中國。鴉片戰爭開戰后,美國派東印度艦隊來中國沿海護僑,后來得知中英《南京條約》簽訂,也想分一杯羹要求最惠國待遇。大清不想讓美國人北上簽約,所以就在澳門望廈村簽了《望廈條約》。”我忍不住給沒有系統學過中國通史的兒子介紹當年的那一段屈辱的歷史。
“我中一時候英文老師教的世界史中說鴉片戰爭的起因是中國不讓自由貿易……”兒子說,
“唉,顓仔,鴉片戰爭的起因,你可以上網絡上查查去,多看幾個版本的說法你才能了解基本事實是什么?鴉片戰爭的直接導火索是林則徐在虎門銷煙侵犯了英美鴉片商人的利益,中國不讓英美鴉片販子在中國販賣毒品還有錯?”我對港澳地區沒有立法讓中國歷史課成為初中的必修課實在無法理解,尤其是兒子就讀的國際學校使用的歷史教材還是國外的版本,“顓仔,不同地區的教材有不同的觀點,比如南京大屠殺是鐵一般的事實,可是日本國內的歷史教科書從來沒有承認過,現在網絡這么發達,你應該自己多看,多思考,才能比較接近歷史真相……”我跟兒子說,
“說起來美國佬比英國佬厲害多了,不費一槍一彈就憑《望廈條約》使美國享有英國在《南京條約》及其附件中取得的除割地、賠款外的一切特權,同時還擴大了侵略權益。比如美國兵船可任意到中國各通商港口巡查貿易;美國人有權在通商口岸開設醫院,建立教堂……這多可怕呀,這是對國家主權多大的侵犯?!”我繼續給兒子介紹。
觀音堂又稱普濟禪院,創建于明朝天啟七年(即1627年),是澳門三大古剎之一。所以禪院內至今存有一塊刻有“天啟七年七月吉日立,祀壇”字樣的石碑,正殿第一進為大雄寶殿,第二進為長壽殿,第三進為觀音殿,供奉彌勒佛和觀音菩薩等十數尊各方神圣。目前幾個大殿都正在裝修中,于是我們直接繞道直奔后花園去看那個簽署條約的石圓桌。我一邊走一邊給兒子介紹每年觀音誕(農歷二月十九日是觀音的生日,民間稱為“觀音誕”)時此廟善信絡繹不絕,香火鼎盛、場面熱鬧的情況;還給他介紹了民間向觀音“借庫”的習俗,兒子很感興趣地問起這個習俗,我告訴他粵港澳三地的信眾每年的農歷正月二十六這一日都會上觀音廟祈福及借庫,希望借庫后財運亨通。有些虔誠的信徒廿五日晚子時就入廟參拜了。
出了觀音堂,我指著斜對面的一家素菜館對兒子說:
“看,信徒從廟里燒香出來,對面就可以吃素菜了,方便吧。”
“素菜館呀,我們從來沒吃過呢,吃的都是青菜豆腐嗎?”兒子很感興趣,
“走吧,看看去。”我說。
于是我們過了馬路,在澳門最大的素菜館“田耕閣素緣食”門口翻看起菜譜來,兒子好奇地指著菜譜上的“鐵板西扒”、“脆皮燒鵝”、“西檸/黑椒鴨”、“日式海上鮮”、“北菇鮑片”等菜名問我:
“媽,不是素菜嗎?怎么這么多肉和海鮮?”
“哦,這是用葷菜的名,實際上食材是面筋和豆制品……”我笑著說,
“媽,為什么信佛的人要吃齋呢?”兒子問,
“大概吃齋是為了不殺生吧,你回去谷歌一下。”我答,
“噢,那吃齋時點這些菜的人心就不誠了,吃齋是假的,心里還想著肉和海鮮呢……”兒子說。
是呀,嘴里吃著齋心里還想著肉的人,還不如那些“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的野和尚吧。
2017/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