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勘定一方的梟雄都有哪些共同特征,但我知道有一個特征是他們一定會有的:
能花一塊錢辦成的事,絕不花一塊零一分。
征戰(zhàn)統(tǒng)一這件事,開了頭就不能停下。既然無法師出無名,那就從跟自己有過節(jié)的開始。?
此時的努爾哈赤,已經(jīng)收服建州女真的大部地區(qū),身邊能和自己抗衡的,就剩下一個董鄂部。
董鄂部與努爾哈赤一族結(jié)怨已久。開始只是出于誤會,但彼此攻伐的日子一久,本可解釋的東西也變得無從解釋。
努爾哈赤的祖父輩,曾借哈達部萬汗的兵馬攻打董鄂部。而半年前李岱帶領哈達部騎兵劫掠努爾哈赤的營寨,被董鄂部首領阿海巴延看到,頓時心花怒放——趁他跟老大鬧掰了,我們趕緊報仇。
——孰不知哈達部不是任何人的老大,而像一只草原上時刻蓄勢待躍的豹子。任何動物跑得慢了,都可能被咬一口。
——孰不知出來混,無論靠哪位老大,都不如靠自己的拳頭。
阿海巴延派手下到山里捉了很多毒蛇來,打算制作一批生化武器務求成功。可是還沒等生化武器過期,他自己的部落卻先亂起來。
但這批生化武器的事卻被努爾哈赤知道了,他對手下說:
那干脆先下手為強吧!
這次出兵努爾哈赤傾盡所有兵力,董鄂部的首領阿海巴延慌了,立刻關門上鎖裝烏龜。
努爾哈赤決定先燙燙烏龜殼,一把大火幾乎把城樓燒得一干二凈。可就在城墻快要坍塌的時候,突然下起雪來,然后努爾哈赤又下了一個所有人都想不到的命令:停止攻擊,全軍撤退!
回想他在攻打李岱城池時,行軍半途遇到下雪尚且不退,為何這次在行將成功時倒退兵了呢?
能讓一個征服者停下腳步的原因無非兩個——有所忌憚,或者有所等待。而我相信在此刻的女真部落里,已經(jīng)再也沒什么人是努爾哈赤真正懼怕的。
那他在等什么——
不如先看看此刻的李成梁在干什么?
——他這幾年的主要精力都放在蒙古上面,而現(xiàn)在整個行動已接近收尾。
努爾哈赤的后金,只是在明末國力大損,政府腐朽不堪之時才成為明朝的心腹大患。而終明一代,蒙古才真正是揮之不去的夢魘。
他們一直盤踞在北方邊境上,打劫勒索一樣不少,不給要搶,給得少了也要搶。其中最大的一票土木堡之變,更直接把皇帝給綁了。
先簡略說一下元末蒙古演變——自朱明建立,元順帝北歸,逐漸形成漠北喀爾喀蒙古,漠西厄魯特蒙古,漠南蒙古三部分。其中漠南蒙古察哈爾部首領是元朝的宗室后裔。
——但就算他是成吉思汗的子孫,就算他是朝廷任命的世襲蒙古可汗,在當時的蒙古諸部里也是大受欺負。原來的地方待不下去,只好搬家到遼東跟女真人做鄰居。
——別看察哈爾同學在原來班里是個誰閑了都能逗的慫包,這一留級,反而變成低年級的扛把子。他一瞪眼,臨近的女真小部落沒有敢不買賬的。
然后它在沒人打擾的環(huán)境中,竟然逐漸強盛起來。到努爾哈赤的時代,其首領札薩克圖汗內(nèi)有六萬鐵騎,外有一群女真小弟圍繞,一直保持著不讓邊關安生的優(yōu)良蒙古傳統(tǒng)。
他的女真小弟里,有王杲的部屬,有葉赫部清佳努、楊佳努的部屬,還有些是一個叫王兀堂的部族首領的手下——
這些小部落幫著察哈爾打家劫舍的時候,他們的女真本主知道嗎?
以王杲和葉赫部兩兄弟一向和大明對著干的作風,就算事先不知道,看到部屬這么勤于業(yè)務,也肯定會激動得頒獎表彰;何況王杲這幾位和蒙古眉來眼去本非一日,哪怕說這幾支人馬是加盟費,恐怕也沒什么問題。
可是這個王兀堂又是誰?
——他是建州董鄂部當時的首領;而且我相信,他對此事多半一無所知。
因為就在朝廷的官方文件里,王兀堂一直是和哈達萬汗并列,最忠于朝廷的兩位女真首領。這樣的人,怎么會縱容部下跟大明對著干?
可是因為部下幫助察哈爾的札薩克圖汗攪擾邊境,李成梁雖未像對待明目張膽的反叛者般施以鐵血打擊,政策上的軟性處罰可是一點沒少。
僅僅是其中貿(mào)易限制這條,對王兀堂的董鄂部來說就足以致命——因為董鄂部既不像王杲和葉赫部那樣直接去搶,其社會開化和生產(chǎn)自給程度又比不上哈達海西,貿(mào)易幾乎是其獲得生活物資的唯一途徑。
更厲害的一招是,自萬歷元年(1573年)起,李成梁就在遼東關外構(gòu)筑了六座巨大的城堡(即寬甸六堡)——這些城堡不僅讓女真人的生存空間大為縮水,還形成一張無形的監(jiān)視和防御網(wǎng)絡,將王杲、葉赫部和王兀堂的部落全部籠罩其中。后來李成梁能成功將王杲、葉赫等部落依次討伐成功,這六座城堡對游牧民族實力的消耗作用實則居功至偉。
可被無辜殃及的王兀堂內(nèi)心不平,加上部落的日子真的過不下去,索性在萬歷八年(1580年)起兵反明——
結(jié)果當然可想而知,李成梁的戰(zhàn)斗力可不是蓋的。王兀堂起兵兩次,也被打敗兩次,董鄂部從此一蹶不振。
而努爾哈赤攻打董鄂部時,也是李成梁用兵蒙古即將收功的階段,無論貿(mào)易管制還是軍事監(jiān)視都達到最嚴苛的程度,此時亦是實力受損的董鄂部最艱難的時刻。
這明明是他攻下董鄂部的最佳時刻,他為什么要停手?
因為努爾哈赤很清楚自己要做的事情——不僅要統(tǒng)一女真版圖,還要讓女真人團結(jié)在他的領導之下。對他來說,征服一個部落很容易,降服一個部落的人心卻不那么容易。
如果努爾哈赤此刻擁兵用強,那么在董鄂部眼里,他和視女真人如草芥的明軍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再試想,李成梁的主要目標是蒙古,一旦這場仗打完,以董鄂部向來親近大明的傳統(tǒng),加上確實受了委屈,政府肯定會再予優(yōu)撫示好。
努爾哈赤最終是要帶領所有女真人徹底擺脫大明的控制,那么他跟大明政府遲早會有一戰(zhàn)。而被武力摧殘的董鄂部,在努爾哈赤和中央政府之間到底會倒向誰,結(jié)果就很難講了。到那時看似已經(jīng)征服的部落,將會成為他防御最薄弱的一環(huán)。
《孫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這次努爾哈赤真正想打的,正是外交牌,也是交情牌。
此時董鄂部首領阿海巴延已是垂垂老矣,他孫子里有個叫何合禮的年輕人,勇武而有智謀,努爾哈赤早就斷定以后董鄂部必由他來帶領,所以雙方一直都保持著相當好的關系。
果然,一年之后何合禮執(zhí)掌董鄂部,經(jīng)過這一番秀肌肉式的交鋒,讓他更見識到了努爾哈赤實力雄強,因而向慕之心日益強烈,終于在兩年之后的萬歷十六年(1588年)正式率領本部兵馬來歸。那時的強強聯(lián)合,幾乎讓努爾哈赤實力激增一倍,何合禮也因功勞卓著,成為后來的大清開國五大臣之一。
而努爾哈赤在當年自董鄂部回兵途中,差點重傷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