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我們對于西方畫家的印象,無外乎三種情況:一是人畫齊名,比如說達芬奇和《蒙娜麗莎》,比如說梵高和《星空》;二是人比畫出名,比如說畢加索,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賣價的畫作里面,他一個人就占了4幅。最后一種情況是畫比人出名,比如說《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蒙娜麗莎》自然是傳世的經典之作;梵高的畫作絢麗多姿,令人著迷;可畢加索的《格爾尼卡》著實是打破了一般人的審美習慣,一般人很難說出個所以然來。
所謂藝術,究竟是什么呢?
所謂美與丑,又有什么標準?
1.《大話西方藝術史》
不久前,應朋友邀請參加了“歐洲300年經典畫展”,原本懷著無限期待的激動心情,結果到了現場,面對上百幅風格迥異的西方畫作,看傻了眼。
作為毫無藝術細胞的小白,除了舉世聞名的達芬奇、梵高、畢加索,西方畫家那些冗長的名字愣是一個也記不住。
什么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印象派,一系列風格迥異的流派更是將小白們阻攔在藝術大殿之外。
還好,最近被推薦了一本書——《大話西方藝術史》,感覺自己一下子就厘清了3000年的西方藝術歷程,在笑梗不斷的文字中,輕松記住了40位藝術大師和20個藝術流派,連藝術審美能力都提升了一個臺階。
這本書的作者是瀟涵,人送外號“意公子”,是當下深受大眾喜愛的藝術自媒體“意外藝術”創始人。意外藝術用讓人聽得懂的話,講新奇有趣的藝術故事,是國內領先的藝術愛好者聚集平臺。
2.藝術是畫得像還是畫得抽象?
美的歷程,最初從原始的山洞開始,經歷了天馬行空的神話故事,古希臘文化是一個難以逾越的高峰,然而,中世紀度過了漫長的黑夜,直到文藝復興的曙光再次將藝術照亮。
然后是巴洛克時期的真實美,洛可可時期的“動感青春”,再到新古典主義的興起,美在古典與叛逆之間來回奔走,沒有定論。
所謂繪畫藝術,不是“畫得像”就是美,也不是“畫得抽象”就是美。
藝術不是高深莫測的學問,也不是少數人的專利。藝術是原始的壁畫,是古希臘的雕塑,是文藝復興的油畫版畫,是現代的行為藝術,是用顏料一筆一劃凝聚的作品,也是啟動我們眼耳鼻舌身意的精神產物。
貢布里希說:“沒有藝術,只要藝術家。”古希臘的靈動,古羅馬的靜穆,中世紀的呆板,文藝復興的真實,巴洛克的華麗、洛可可的纖巧……藝術的魅力即在于其千變萬化,不拘一格。
3.?挖掘藝術寶礦
藝術固然高于生活,卻源于生活。有人提倡原始的欣賞方法,就是不去了解任何知識背景,單純地利用基本感官去感受博物館的藝術。
這種欣賞方法固然簡單,卻不能挖掘作品背后的深處魅力,未免可惜。
李欣頻老師認為:“藝術和美就像是可以用一輩子的礦產,如果你沒有找到這個礦產,那么會一直都很辛苦,因為自己想不出東西,缺乏靈感,藝術是全人類的寶礦。
藝術是每一個人的必修課,它讓我們相當于從地下室,一路升到101樓,這就是藝術的調頻電梯。調頻之后你要去哪里都會很快,而且是又快又好。”
藝術的水平高于現在地面上所有一切,因為它是高靈感、高直覺,所以高于一切邏輯。
就像李欣頻老師所說,無論自己的本職工作是否與藝術有關,都一定要打造一個藝術家版本的自己,一旦你把“藝術”注入到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能完全變成不一樣的能量場,能帶給你巨大的創造力。
比如說,當我們看畫展的時候,如果提前了解這幅畫的歷史背景,就能夠更好地穿越時間和空間,解讀出畫作的深層次信息,體悟到作者對美的認識、對生命的思考,從而獲取創意靈感,運用于實際生活當中。
比爾蓋茨曾在1994年以3080萬美元從佳士得買下達芬奇寫于15世紀的一份《萊斯特手稿》,比爾蓋茨并不是單純的收藏,而是把這份手稿變成了可供任何Windows用戶使用的墻紙和屏保集合,該軟件包與Microsoft Plus捆綁提供。
后來,比爾蓋茨進一步將手稿制作成單獨的CD-ROM版本,以每張50美元的價格出售,引起了搶購。
喬布斯更有意思了,直接帶領員工去看藝術展,所以蘋果的產品堪稱藝術品。
他認為只靠盯住一件東西冥思苦想并不能帶來思維上的突破。
用不同的創意轟炸大腦,才可以激發創造力。
02.從藝術作品中獲取創意靈感
每一件藝術作品,都蘊藏著一個巨大的能量場,當我們的審美軟實力得到提高,就等于多了一個藝術家的創意腦,可以隨時從藝術作品中獲取無限的靈感。
1.維納斯:美的典范
“維納斯”本身就是美的象征,她是羅馬神話中的人物,在古希臘神話里的名字是阿芙洛狄忒,是愛與美的女神。
但是我們發現維納斯并非豐乳肥臀,而是平胸;維納斯身上還露出帶有肌肉的線條,我們現在叫做“人魚線”,怎么看都像是健壯的男性。
要知道,《威倫道夫的維納斯》完全是另一種風格,我們看不到她的臉和手,只看見大到離譜的胸部和肚子,充分體現了女性特征。
那么,斷臂的維納斯到底美在哪里呢?
首先,維納斯的雕塑完美呈現了黃金比例,身體上下的長度之比約為0.618:1,腦袋和身體的比例是1:8,從任何角度來看,都是最完美的“黃金比例”。
其次,這是一種創新,古希臘人開創性地發現了這個比例,從而建立了一種美的方程式。
同時,時代的進步影響了人們對于美的追求。認知的變革和生活的充裕取代了原始社會的無知和恐懼,還產生了“奧林匹克運動會”,人們對于美的向往更偏向于男性化、健美化。
2.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
作為藝術小白,我們對于中世紀的印象有多模糊,就對文藝復興的印象有多深刻。而我們最熟悉的畫作非《蒙娜麗莎》莫屬。
據說,關于此畫的專著就有幾百本,很多學者終身都在研究,這幅畫的知名度甚至超過了達芬奇本人。
蒙娜麗莎是誰?她是悲傷還是微笑嗎?她為什么而笑呢?
有人說是因為孕育了新生命而笑,有人說是為了去世的孩子悲傷,也有人說她是個妓女,是在嘲笑世人,甚至有人說,她的笑容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看畫人的心境變化而變化。
為何一個似笑非笑的表情,困擾了世人500年之久?
原來是因為達芬奇運用了“明暗漸隱法”,蒙娜麗莎的眼角和嘴角上高達近40層超薄油彩。
最新的多光譜掃描結果顯示,如果我們將背后隱藏的笑臉做成動畫,就會看到一個動態的笑臉。
研究顯示:蒙娜麗莎的微笑中,含有83%的高興、9%的厭惡、6%的恐懼、2%的憤怒。加上特殊的繪畫筆法下,她身后的背景與和神秘的微笑融為一體,散發著夢幻的氣息。
3.回歸自然
令人驚訝的是,全球流通最廣的畫作不是《蒙娜麗莎》,不是《向日葵》,竟是《晚禱》。
在西方藝術史中,神話和宗教始終是畫家們創作的主題,庫爾貝直言:“我不會畫天使,我根本沒見過她。”
庫爾貝把畫筆指向現實中的人群,而米勒直指農民——一個千百年被忽略的群體。
年少時的米勒到巴黎學畫,也曾為了討好顧客,畫一些肖像畫或是裸女,但仍受城里人的排擠,難以融入主流畫派。
妻子去世后,他獨自來到巴比松,重新撿起了自己最喜歡的題材,專注于農村生活。
于是,我們看到了鋤地、砍柴、洗衣縫紉的畫面,感受到了農民對土地的熱愛,對糧食的敬意。米勒堅持自己的風格,在無人理解和饑寒交迫的情況下,創作了《晚禱》。
如果說米勒的畫作讓人回歸大地,莫奈則讓人回歸自然。
曠世的作品不僅僅是對情景的復制,而是超越時間和空間,刻畫四季變幻、生命更迭。
一幅《日出》,顛覆了前人,也開創了“印象派”的先河。
整幅畫沒有線條和輪廓,而是用不同的顏色來記錄物體在光線下的變化,比如說用淺灰和紫色的背景,勾勒出朝氣蓬勃的日出。這種方法打破了傳統的束縛,也給藝術界提供了新的思考維度。
為了追趕光線的變化,莫奈還創造出“連作法”,有點像現代的相機連拍技術,后來及演化成了系列化的特點。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當屬8張嵌板畫的《睡蓮》,每一幅畫的色調迥異,分別是不同季節不同時間段的樣子。
從蓮花盛開到花瓣飄落,從新生到凋零,從繪畫到哲學,此中意境已經超越了藝術本身的邊界。
4.?藝術的邊界
面對印象派、野獸派的大膽創新,我們已經嘆為觀止了。
但是好的藝術不一定是美的,“丑”也并非美的對立面,相反,也能夠帶來比美更加震撼的效果。
藝術家們一次又一次探索新世界,也一次又一次打破藝術的邊界。
比如說隨心所欲的波洛克,他的作品可以說是匪夷所思了。
一幅《1949年1號》,沒有具體的形象,也沒有規則的線條,看上去就像是小孩子的涂鴉,完全看不出有什么寓意,只不過是一種藝術行為的證明。
杜尚更直接,他在商店買了一個小便池,然后像藝術家創作完一幅畫那樣,簽上姓名和日期。放到展覽館之后,被賦予了一個《泉》的名字,僅此而已,就成了一件藝術品。
他由此提出:“我認為它是藝術品,那它就是藝術品。”
從藝術行為到藝術觀念,固守的藝術家規則不斷被拋棄。
傳統的藝術邊界不復存在,所謂藝術,也越來越大眾化。
03.永恒之美
莊子在《大宗師》曾說: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徹,見獨,無古今,不死不生。
意思是說,人間的一切都可以遺忘,萬事萬物,乃至生命都可以拋棄,古今中外也沒有區分,最后到達的境界是“不死不生”,這是一種永恒靜止的美的生命的延續,是一種面對自我世界的思考和假設。
“上帝說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畫家將生命的思考外顯,把所見所聞抽象成作品,從而凝固成了永恒之美。
就在他們把世界凝固在畫布的那一刻,便注定了光芒永存,不死不生。